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种方法(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8 06:56:08
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种方法(一)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种方法(一)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种方法(一)高中物理在高中所有学科中难度较大,这是大家公认的.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现象的认识、物理过程的建立、物理

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种方法(一)
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种方法(一)

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种方法(一)
高中物理在高中所有学科中难度较大,这是大家公认的.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现象的认识、物理过程的建立、物理情景的想象等构成了高中物理中的诸多难点.但难点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不能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难点的教学.在多年的教学中,使自己体会到,要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一、形象类比
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既省时、省力,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而仅凭课本中的定义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去理解,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造成概念不清,给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教师抓住学生类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举出形象、生动、.有趣的事例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既达到了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又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物理概念很抽象,表述不具体,使学生难以理解.如电动势的概念,必修本的定义是:“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这种表述,没有说明电动势的实质----电动势是电源把其它形式能转化成电能的本领,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只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动势的大小.当电源接入电路时,随着外电路电阻的变化,电动势的大小保持不变,课本中用了整整一个课时,通过实验来说明电源的电动势不变,而此实验要用稀硫酸去做,不但有一定的危险,而且实验效果难以保证.自己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类比和说明.电动势是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就象木匠能把木材做成家俱,缝衣师傅把布料做成衣服一样,都具有一种本领.木匠的这种本领已经具备,做家俱以后就把这种本领表现出来,就象电源接入电路时,把电动势----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表现出来一样,未接入电路的电源,这种本领未表现出来,大小保持不变.再加上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电动势的概念.
又如在讲电场的概念时,为了得到某点电场的强弱,放入一个检验电荷,某一点电场的强弱与检验电荷电量的大小无关.这一点学生很难接受.在讲到此问题时,我问学生:“ 同学们,外边有没有风?”大家急切地向外看,齐声回答:“有”.我再问:“ 你们看到的是风吗?”同学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很快回答说:“不是,是树叶在摆动”.“对.树叶是用来检验有无风及风向的物体.风的大小与有无树叶及树叶的大小无关.” 使学生尽快明确了电荷是用来检验电场的,电场的强弱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与电荷的电量无关.
类比使好多难点得到突破,如用高度差类比电势差.用小石头与砂子类比单晶体与多晶体等.
形象类比,首先要形象,既相象又恰当,否则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把学生引入歧途.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备好类比事例,做到类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切合实际,这样才能真正突破教学难点.
二、巧设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的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 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中学生对感性认识接受较快,印象深,记忆牢固.所以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
物理教学中的某些结论学生难以接受,即使记下来,也不能理解,很快就会忘记.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和F的合力F一定时,随着F 和F 之间夹角的增大,F和F将不断增大,F和F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学生难以理解,在进行这里的教学时,我问全班同学:“咱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很快就有不少同学举手或推荐“大力士”.于是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绳子和重物,把重物挂在绳子中间,问学生:“谁能把这根绳子拉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可以,想来一试,结果无论谁也不能把绳子拉直.由此对问题展开分析,使学生既有兴趣去了解它的原理,又能把结论记下来.
又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用绳子拴住的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在最高点时,做圆周运动的最小速度.推导得出这一结论,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可像“水流星”杂技演员一样,在教室里做一下这一演示实验,很快使学生看到了结果,结论也就自然记下来了.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像惯性定律的教学,可这样演示:把放在杯上的木板从杯了上撞掉,而在木板上的鸡蛋却不会飞出去,掉在了杯子里.等等.通过演示实验来说明时,既直观,又有趣,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设计实验,要有针对性,既要可观,又要效果或现象明显,更不能让实验失败.这就需要在演示前进行反复调试和修改,做到万无一失.否则,不但把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让学生去考虑这个实验,结果把一个问题变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