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的庙会的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00:17:10
乡间的庙会的阅读答案
乡间的庙会的阅读答案
乡间的庙会的阅读答案
乡间的庙会
林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璎珞.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惟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有删改)
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
说明第二条: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答案示例:介绍乡间庙会 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 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2.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此题考查《说明》内容:指定区域语句
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答案示例: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个字)
此题考查《说明》内容: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答案:主要内容:走亲家、做买卖、看戏理解(要点):①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