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哲学文学的差异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8:21:50
东西方哲学文学的差异有哪些?
东西方哲学文学的差异有哪些?
东西方哲学文学的差异有哪些?
东西方哲学思想差异论一、柏拉图的“至善”和“理念”思想与印度的早期婆罗吠陀教的一些思想相近,包括他的理想国的等级划分,也是印度种姓制度颇为相似,大概源于雅利安民族的早期思想.但是“至善”和“理念”却与印度哲学中的“梵”和中国哲学中的“道”是不同的,他将“理念”当作世界的本体,万物的共性,后来发展成“逻各斯”.
“至善”与印度哲学中的“摩耶”的共同在于,两者都是一种创造世界的力量,但是“摩耶”被认为是一种幻力,其本质并不是真,而是“幻”,也就是给人的感觉是真,其实是幻觉,因此,物质世界在印度哲学中是不真实的世界.而“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摹本和分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间的万物是真实的理念世界的模仿物,在真实的程度上是低于理念世界的本型的.同样是物质世界的创造之源,“摩耶”被认为是“幻”,而“理念”则被认为是“真”.逻各斯作为理性和语言,在西方思想中以不同的面貌几乎统治了两千年,在基督教中是上帝,在笛卡尔的理性中是“我思”,在卢梭的眼中是“自然”,古典哲学中是“绝对精神”,但是逻各斯终究是“摩耶”.到了20世纪末,德里达对这西方思想史上的“虚无之物”进行了摧枯拉朽的解构,将其虚幻的本质与神秘的面纱层层的揭开,
“道”与“逻各斯”不同,是“本真”是“梵”而不是“摩耶”,这是他们的绝对的差异,真正的道根本是不可界说的,只能用否定来界定.因为任何的理性和非理性都无法认识到“道”,即“道”是“非常道”的,但是道却不是虚幻的,而是实存的,一切在道当中,而道却不在一切中.“道”并不神秘,而是存在于最平常的事物当中,大道存在于本真的语言之中中,在存在中敞开.
二、人们对老庄的认识,通常都是和“无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老庄倡导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只有真正领悟了“无为”,才可达到是“无不为”.那么“无为”的真实涵义是什么呢,这要从“无”来入手.在老庄思想中,“无”是先于有的存在形态,我认为“无”就是“自在”,宇宙万物最初的存在形态之前的“在”,类似宇宙大爆炸前的“质点”,此时没有“在”.而“无”生“有”,这时有了“在”,世界万物开始诞生,时间和空间也开始存在,所以”无“并不是没有,而是超过“在”的认识范畴,因为人的基本认识就是对”在“的认识,所以人们对无法认知的“自在”,只能以”无“来表达.
“无”的状态就是“混沌”,是“道”的一种显现或者说“非显现”的状态.因此,要认识“道”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正因为这样,人类才永远有不断探索的目标和动力,终极的真理是否存在很难界说,但是最求真理的运动却存在于人类的文明史中,只有不断的向“无”接近,才能更好的认识万物的本质.“道”并不神秘,“庖丁解牛”说明,“道”存在于生活之中,“无为”接近事物多样性的本质,就能认识到“无”,“无”是多样化的本源,而且不是单一而是繁殖的本源.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圣人也没有了,孔子以恢复“礼”的方式来救世,但是却失败了,道、德都已经不复存在,人类的黄金时代被人们称为传说和神话,到了战国,按照韩非的说法,只有“力气”才可以主导一切,于是只有“法”才能统一诸国,重法的秦始皇接受了法家思想,统一了六国.
在老子和庄子看来,那些救世的人,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的最高价值只不过是德而已,所以孔子来见老子的时候,他并不怎么热心,后来更出关而去.而他认为的“圣人”应该是得到“大道”的人,如伏曦、神农和黄帝这些“无为而治”的人,他们的时代是黄金时代,比尧、舜的白银时代更好,所以老子所说的“圣人”跟孔子和耶稣是不同的.在《庄子》中“至人”是绝不会在乎“救世”这样的小事,而不会到处的向人们宣讲真理,因为道是“非常道”的.本文由儒帅哲师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