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3:16:53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吗?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吗?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吗?《心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执教教师凭借个人厚实的功底和精巧的设计,课堂行云流水,学生或深思或顿悟或侃侃,课文主题在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吗?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吗?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吗?
《心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执教教师凭借个人厚实的功底和精巧的设计,课堂行云流水,学生或深思或顿悟或侃侃,课文主题在师生共同体验中渐渐水落石出.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深入,高屋建瓴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李京京成功朗读课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其中一学生说,“我想引用一句名言来表达给我的启示——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老师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加以强调,“李京京偷偷地练习,反复的练习,不要轻易放弃努力,也许多试一次,机会就会降临.”同学们似乎也一致认可.
“语文教学的病象在教学,病根在语文.”对文本的解读是一切教学的基石.深度解读文本要从文本出发,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体验.现代哲学认为“事物一旦回到生活世界,一切对立的东西就消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就融化了.”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认可“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的启示是对本文主题浅表化的解读.
机会是强势集团和铁腕人物的特权,他赋予谁,谁就拥有机会.他决定给谁机会是为谋求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在公开课上,老师是铁腕人物,她为了自己课堂的圆满完美,指定具体的人朗读具体的内容,尽管李京京反复要求,尽管李京京反复准备,但是因为“声音沙哑”而屡遭拒绝.最后他能够朗读课文,并不是老师给他的机会,也不是他自己争取的机会.而是老师别无选择,不得已而为之.
由于李京京的身世与作品中的万卡的身世遭逢相似,使他在阅读《万卡》时心里产生深深的共鸣.共鸣是文学欣赏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文学欣赏的高境界.同样是小学生,一般孩子对《万卡》的感受,远没有京京那么深刻,他们几乎无法理解万卡的遭遇,也同样无法理解他们班上的“万卡”──李京京.所以他们的嗓子尽管甜美,却读不出真情实感.换句话说,他们对《万卡》的人物和内容,远远没有引起心里的共鸣.而京京与万卡同呼吸,共命运,感同身受,虽然嗓子有点沙哑,但文学欣赏是靠心而不是靠嗓子,他是在用心去读,而不是用嗓子读.所以他的朗读征服了大家.我们逆向推理,李京京之所以朗读成功是因为他做了这些准备:让自己与爷爷远离?让自己的父母吵闹?让自己孤独?
“心声”意为“心里的话,真诚的意愿.”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呢?课堂上老师板书曰:一是渴望朗读,二是渴望得到亲情友情,三是渴望老师的公平对待.这些没有错,但是如果深究一下,他为什么有这些渴望呢?这些渴望的共性是什么?只要稍稍追问就可以知道,他在家庭得不到温暖,希望在学校得到弥补——老师却在他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他的心声就是“得到关爱”!京京这一次是幸运的,因为就他一个人举手,假如还有第二个人举手,就很可能轮不到他.京京读得非常好,程老师临时改变主意,让他把剩下的课文全部读完.小说虽然以京京的如愿以偿结束,但京京的命运仍让读者牵肠挂肚:京京朗读的心愿了却了,但他的生活呢?等待他的是什么?是万卡那样吗?
所谓心声应该是破胸而出,无需准备,否则就是处心积虑、蓄谋已久、用心良苦.京京由于长期渴望关爱和关注,与万卡的同命运,共呼吸,他的“准备”是下意识的长期积累.
小说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万卡和主人公李京京的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京京从小和父母分离,和乡下的爷爷住在一起;后来回到父母身边,目睹父母时常吵架,而且经常成为父母不和的牺牲品.这样的家庭境遇使他很容易和《万卡》中的小主人公产生共鸣,这是他极力要朗读《万卡》的原因.现实和小说《万卡》在李京京的心里已经是真实和虚拟交融了,换个说法即,作品中的万卡是现实中的京京;现实中的京京是作品中的万卡.所以他极力要朗读《万卡》就是强烈的自述和宣泄.
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了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小说,赢得了老师的认可和同学们的赞许.他为什么会成功呢?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他与作品共鸣,从朗读的角度看,他沙哑的声音正好朗读低调悲哀的作品.如果换一部作品,他还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吗?我们是不是用偶然的巧合替换了必然的冷漠呢?李京京是得到瞬间的关爱还是从根本意义上得到人性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