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的故事与成语有关 ( 5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10:34:17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的故事与成语有关(5个)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的故事与成语有关(5个)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的故事与成语有关(5个)一饭千金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的故事与成语有关 ( 5个)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的故事与成语有关 ( 5个)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的故事与成语有关 ( 5个)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2、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4、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5、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有的成语赞扬了古人的高风亮节,如“过门不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顾茅庐”;有的则讽刺了人的愚蠢和卑劣,如“东施效颦”、“班门弄斧”、“指鹿为马”、“暗箭伤人”;有的赞扬了立志成才,如“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投笔从戎”;有的反映了人的胆小和怯懦,如“草木皆兵”;有的隐含着生活的道理,如“歧路亡羊”、“唇亡齿寒”、“三人成虎”;还有的成语对世人提出劝戒,如“唇亡齿寒”、“百闻不如一见”等等.还有的成语反映了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指鹿为马”、“图穷匕见”;有的则记录了历史上的战争,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还有古人生活中的逸闻趣事,如“洛阳纸贵”、“望梅止渴”,等等.成语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是中国语言艺术的博物馆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晏子使楚。
3.火烧赤壁。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妄自菲薄(故事:《出师表》)

附:
班门弄斧
鲁班是位能工巧匠,善于雕刻与建筑,技艺举世无双,人称“巧人”,被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就是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被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他死后,许多文人墨客经过他的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的感受...

全部展开

附:
班门弄斧
鲁班是位能工巧匠,善于雕刻与建筑,技艺举世无双,人称“巧人”,被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就是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被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他死后,许多文人墨客经过他的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的感受。他的墓前凡是能够写字的地方,都留有后人所写的诗句。明代诗人梅之焕来到李白墓,看到这些拙劣的诗句,讥讽那些诗人是“鲁班门前弄大斧”,不自量力。后来这句话就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
从此,“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了下来,常用来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有时也表示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冬天,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这位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人去叫县令陶渊明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却被督邮派来的这人拦住:“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要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了了,他长叹一声,说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县。
后来,“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就用来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才高八斗
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就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虽然身为永嘉太守,但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经常丢下公务不管,出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一顿。可是,谢灵运所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很赏识谢灵运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便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后常用以形容人的极高文才。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指背着荆杖,表示服罪,请求原谅,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战国时候,蔺相如因为外交有功,被封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军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不愿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
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看到蔺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蔺颇。蔺相如的手下以为他害怕蔺颇,非常气愤。而蔺相如却对他们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有什么可怕的?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们两人不能和睦共处,反而相互攻击,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慰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他的这番话使手下人极为感动。从此以后,蔺相如手下的人也学着他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他被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于是,他脱下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到蔺相如家中请罪。蔺相如见他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高山流水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琴师。他聪颖好学,精通音律,但总觉得自己的琴艺不够高超。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到东海的蓬莱岛上倾听海浪声。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海面上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如入仙境一般。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俞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然,他听到岸上有人拍手叫绝,便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于是,俞伯牙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开始演奏。当他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雄伟而庄重,真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无边的大海一般!”俞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他们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由此而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口蜜腹剑
“口蜜腹剑”这则成语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候的宰相。他忌才害人,总是想方设法排斥打击那些声望比他高、权势和他差不多的人。对唐玄宗,他却有另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表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李适之极为满意,逐渐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口蜜腹剑”的特殊“本领”,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
毛遂自荐
公元前251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要求楚王与赵国联合起来抗击秦国。平原君打算挑出20个有智有勇的人,跟随他前往楚国。
一个名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听说您要带20人前往楚国,现在尚缺一人,请您让我来凑满数吧。”平原君不熟悉毛遂,问道:“先生到我门下有几年了?”“已有三年了。”“一个有本事的人就好比一把锥子,装进口袋马上可以看到锥尖戳破口袋钻出来。可是你来这里三年,我从未听别人有称赞你的话,可见你一无所长。所以你不适合去,还是留下吧。”“今天,我就请您把我当作锥子放进口袋。如果早放进口袋,那么钻出口袋的就不仅是锥尖,恐怕整个锥子都会钻出来呢。”毛遂回答说。于是,平原君同意他随同前往。
途中,同行的人在与毛遂的交谈过程中,逐步发觉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都很钦佩他。最后,他还说服楚王与平原君歃血为盟,联合抗秦。
“毛遂自荐”这一成语由此而来,后用来比喻自告奋勇从事某项工作。
巧取豪夺
宋朝有位著名的书画家米芾,极爱收藏名人字画,为此,他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平日,只要听说谁家有名人字画,他就千方百计把它借来,说是观赏,其实是临摹。他可以临摹得跟原作字画一模一样,以假乱真。然后,把临摹品还给人家,自己留下真迹。有时,他甚至把原作和临摹品同时给原主挑选,原主往往上当,误选了他的临摹作品。
有一次,米芾在船上遇见了蔡攸,蔡攸拿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请他欣赏。米芾一看就不肯放手,一定要用一幅画同蔡攸交换。蔡攸不同意,他就苦苦哀求,纠缠不休,最后竟以投河自杀相要挟。蔡攸无奈,只得同意交换。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当时的人便把米芾这种伎俩叫做“巧取豪夺”。
后来,“巧取豪夺”就被用来比喻用卑鄙的欺诈手段占有别人的财物或权利。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经多方打听,得知诸葛亮是个杰出的人才,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第一次,刘备带同关羽、张飞,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这天,诸葛亮恰巧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诸葛亮出山。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来就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再一次去请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他们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复兴汉室。
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被叫做“三顾茅庐”。后来,就用这一成语比喻诚心诚意邀请或多次专程拜访。
三迁之教
“三迁之教”形容慈母希望子女成才,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有方。
孟子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是个很有教养的妇女,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于是,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哭啼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没有出息,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之后,孟母要求他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开始,孟子还能静下心来读书,但他家处于闹市,打铁声、杀猪声、喊卖声终日不断,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了。孟母觉得在这个地方居住,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学宫那里经常书声琅琅,一派读书气氛,孟子果然安下心来读书。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竞也模仿起来。不久,孟母将他送进了学宫,系统地学习《诗经》、《尚书》,长进很快。后来,孟子终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名儒。
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走投无路的绝境。
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之间,开始了长达5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项羽败退到垓下,弹尽粮绝,被汉军团团围住。这时,项羽的兵力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粮食也已吃完。而刘邦的军队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把楚军包围了好几重,项羽很难突破重围。
为了彻底瓦解楚军的斗志,刘邦叫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使楚军以为汉军已经尽占楚地。一天夜里,项羽听到四面都响起了楚地的歌声,不由得自言自语起来:“难道汉军已经完全占领楚地了吗?为什么刘邦的军队里楚人这么多呢?”他深感大势已去,命人在营帐中摆酒,痛饮解愁。当天夜里,项羽率领800多名骑兵,拼死突破重围,向南逃去。最后身边只剩28名骑兵,而追来的汉军有好几千人。项羽走投无路,在乌江拔剑自刎。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进入圈套。
太公姓姜名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他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文王统治的地区,姜太公希望能引起文王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在溪旁垂钓。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挂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一天,有个柴夫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周文王那里。周文王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听了士兵的禀报后,周文王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周文王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聘请太公。
后来,姜太公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

收起

望梅止渴(曹操),入木三分(王羲之),才高八斗(曹植),学富五车(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负荆请罪(蔺相如,廉颇)
伯乐一顾(伯乐)
不名一钱(邓通)
不欺暗室(遽伯玉)
草木皆兵(苻坚)

.晏子使楚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负荆请罪 凿壁偷光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

全部展开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退避三舍 洛阳纸贵 草木皆兵 按图索骥 后来居上 邯郸学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骊得珠 望洋兴叹 掩耳盗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请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齿寒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不寒而栗
不学无术 鸡鸣狗盗 势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梁上君子 脱颖而出
嗟来之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精卫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过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门可罗雀 寸草春辉 天衣无缝 不名一钱
未雨绸缪 出尔反尔 乐极生悲 乐不思蜀 礼贤下士 对牛弹琴 曲高和寡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囫囵吞枣 投笔从戎 敝帚自珍 余音绕梁
杯弓蛇影 画龙点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气 夸父逐日
抛砖引玉 围魏救赵 过门不入 曲突徙薪 投鞭断流 为虎作伥 一衣带水
德高望重
北宋时期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富弼26岁踏上仕途,竭尽全力为朝廷尽忠。 宋仁宗庆历二年,北方的契(qì)丹率兵压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大片领土。国难当头,季英杰受命前往契丹宫中谈判。在交涉中,他不顾个人安危,慷慨陈词,成功地劝说契丹放弃割的要求,维护了北宋王朝的利益。 六年后,黄河决口,河北70万灾民背井离乡,涌向京东。当时的贬官季英杰在青州听说后,连忙张贴榜文募(mù)集粮食,运往各灾区散发,帮灾民渡过难关。事后,百姓们纷纷称颂他的功绩。 他始终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为重,先后担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在处理外交、边防及赈济灾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司马光称颂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出自《左传》,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的赵国,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他们虽然和赵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常有小的掠夺战斗。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十分灵活方便。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速敏捷。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甲胄笨重,骑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要学习骑射,首先必须改革服装,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
于是,武灵王于公元前302年开始改革。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一些人的反对。武灵王为了说服公子成,亲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他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学习胡服的好处,终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穿上胡服。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后,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极力反对。他们指责武灵王说:“衣服习俗,古之理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武灵王批驳他们说:“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有什么礼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 武灵王力排众议,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
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之后,接着训练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事装备,赵国的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不但打败了过去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还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为当时的“七雄”之一。郭沫若无其事961年秋游丛台时曾赋诗一首,诗中说到“骑射胡服思雄才”,便是引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的史绩,这段事实见诸于《史记.赵世家》。如今,“胡服骑射”已经成为了改革的同义词。
优孟衣冠: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朝秦暮楚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收起

不耻下问
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全部展开

不耻下问
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手不释卷
发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解释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示例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可就很心满意足了。”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史书上说,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丰富的藏书,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奋努力,终于把他造就成为一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当时的读书人中甚至流传着这么几句口碑:“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没有人能解说《诗经》,匡衡恰好来了;匡衡给大家解说了《诗经》的疑义,大家开心得都笑起来)。”可见他声誉很高。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跟他学习。
汉元帝的时候,张衡受推荐被朝廷任命为郎中,再升为博士,给事中。这时先后发生了日蚀和地震,汉元帝心中惶恐,怕是上天降下的灾殃警兆,就向大臣们咨询政治的得失。匡衡上奏,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天象只是一种大然的阴阳变化,祸福全在于人的作为,人类社会的风气,更在于朝廷的教化倡导和影响。因而皇上应当裁减宫廷的费用,亲近忠臣正人,疏远佞臣小人,选拔贤材,开放方路接纳忠谏,等等。汉远帝很赞赏匡衡的见识,提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庞爱傅昭仪和她的儿子定陶王超过了皇后和太子。匡衡对此提出了恳切的规劝,透彻地剖析“正家而天下定”的道理,要防止招致国家的祸乱。匡衡在朝廷中参议大政,引经据典,阐明法理道义,很受赞赏,由此升任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后来又升来丞相,封为乐安侯。
汉元帝时,宦官中书令石显专权,排挤陷害贤良。匡衡也害怕他,不敢指摘。汉元帝去世之后,汉成帝即位,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谭联手弹劾石显,揭露他和党羽的种种罪恶。石显和爪牙都受到应有的惩办。但朝中大臣也有人认为,匡衡身为辅政大臣,早年不及时参奏揭发,却阿谀曲从,没有尽到责任,对他提出弹劾。匡衡也自感惭愧,一再请求辞职,后来终于因多占封地的事被罢了官。
后人根据匡衡的故事,概括出一句成语“凿壁偷光”,形容勤奋好学。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