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大运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3:19:41
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大运河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大运河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大运河先秦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外界的交往,在所控制的区域内开凿运河,沟通自然水系.江汉运河,又称扬水、子胥渎

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大运河
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大运河

历史上哪些朝代修筑过大运河
先秦
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外界的交往,在所控制的区域内开凿运河,沟通自然水系.
江汉运河,又称扬水、子胥渎,楚庄王(前613~前591)时,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汉水支流扬水,东北流至今湖北潜江西北注入汉水,沟通江汉.楚灵王(前540~前529)时,又自章华台(今湖北监利北)开渎北通扬水以利漕运.楚昭王(前515~前489)时,伍子胥率吴师伐楚,疏浚此运道以入,故称“子胥渎”.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运河.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颖水.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发展影响深远.
秦汉
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运河,并开凿灵渠,将运河水系推展到岭南地区.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钱塘(今浙江杭州).经过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运河的基本走向.
灵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广西兴安境湘水上游开凿灵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经今兴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沟通湘、漓二水,今称兴安运河.灵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发展.
西汉建都长安,“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但是渭水流浅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发卒数十万开关中漕渠.自长安城西北(今陕西西安市郊鱼王村附近)引渭水东流,截灞、沋诸水,经今西安、临潼、渭南、华县以北,至华阴县东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长三百余里,岁运四百万石以上.
蒗荡、浚仪渠,西汉重整鸿沟水系,自河南郡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南支为蒗荡渠,东南入颍水而注淮;东南支自陈留南分流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入涡水.又疏汳水为汴渠.在黄、淮之间组成扇形漕运水系.因同受黄河水补给,屡遭河患侵害.东汉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后,又修汴渠,自浚仪(今河南开封)分蒗荡水东流至徐州入泗水,时称浚仪渠.积石为堰,垒石门作渠口,使浚仪渠逐渐变成维系黄淮间漕运的骨干水道.
阳渠,东汉为解决雒阳供水及联系黄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阳城西开渠引雒水一支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雒水以通漕,时称阳渠.使山东漕船由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
邗沟东支,西汉初年,吴王濞开通沿海一带航运,自今扬州茱萸湾向东至如皋幡溪开凿一条新运河,亦称邗沟,系今通(南通)扬(扬州)运河的前身,为当时重要的盐运水道.
魏晋南北朝 建安七年(202)起,曹操陆续在华北平原上开凿了六条运河.
①睢阳渠,七年正月曹操治睢阳渠.渠自浚仪西至官渡,东下睢阳(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鸿沟水源,浚仪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仪段为新开渠.睢阳渠修成,漕粮有济,曹军遂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②白沟,又名宿胥渎.九年,曹操欲攻袁绍据点邺(今河北临漳邺镇),下枋木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道.
③平虏渠,十一年,曹操东征乌桓,为解决漳河、滹沱河与泒河、潞河之间的水运联系而开平虏渠.自平虏城(今河北青县西南木门店),南接滹沱水,北通泒水而入潞河.
④泉州渠,同年,曹操为解决泒、潞河与东北方泃河之间的水运联系,又开泉州渠.自今天津市区以东海河下游北穿洼泽而接泃河、鲍丘水.因渠近古泉州县(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
⑤新河,同年,曹操为解决泉州渠以东至滦河间的水运联系,再开新河.自泉州渠北会鲍丘水东侧的盐关口(今天津宝坻林亭口一带)引水东绝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还乡河)、封大水(今陡河)、缓虚水(今沙河)、素河(今溯河)、清水(今清河),会于濡水(今滦河).此运河横截数条自然河流,必筑堰闸方得通过,开凿工程比较复杂.
⑥利漕渠,十八年,曹操为解决邺都的漕粮和交通,开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自今河北曲周县南至馆陶县西南.此渠开通,白沟水量增加,漕船可溯漳水直驶邺城城下.
曹操主持开凿的六条运河有利于北方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河北平原海河水系的形成,并为后世隋炀帝杨广开凿永济渠和通济渠奠定部分河段的基础.
曹魏代汉,迁都洛阳,又以许昌、谯、邺、长安为陪都.为便利交通,陆续改造旧水道,开凿新运河.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年间开凿沟通汝、颍二水的讨虏渠,以及沟通洧(今颍水支流)、汝水系的贾侯渠.景初二年(238)开沟通漳水、滹沱水和泒水(今大沙河)的鲁口、白马二渠.正始四年(243)开沟通颍水和汝水的广淮阳、百尺二渠.
此外,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北伐前燕,率水军溯泗水至金乡,值大旱,菏、济水断流,命毛穆之开渠三百余里,南接菏水(今山东鱼台附近),北通巨野泽,引汶水入渠,使泗、汶、济三水相连,史称桓公沟.江淮流域船只借助桓公沟可自济水(又称清水)入河,西去陕洛.故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姚秦、元嘉七年(430)宋将到彦之率水军攻魏皆取此水道.淮南和江南地区在魏晋六朝时期也陆续开凿整治了一些运河.
破岗渎,三国时,孙吴迁都建业(东晋改称建康),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加强首都与主要经济区太湖流域的联系,于赤乌八年(245)发屯田将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以通吴(今江苏苏州)、会(今浙江绍兴)舰船,号破岗渎.这条运河起自句容小其(今江苏句容西南),横越高阜,东通云阳西城(今江苏丹阳延陵),与原丹徒水道衔接;西连淮水(今秦淮河),直抵建业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南梁时,因破岗渎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又在其南另开一条“上容渎”,采取“顶上分流”,沿途筑二十一埭,以改善通航条件.至陈朝,上容渎亦堙,转而更修破岗渎.隋灭陈以后,二渎皆废.破岗、上容渎的开凿,使太湖地区船只一度不需经京口入长江而直至建业.
丹徒水道,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间的运河.秦朝始凿,初无闸坝设施,地势高仰,河水易于走泄,航行不便.孙吴末年修治丹徒至云阳水道,因杜野(今江苏镇江东)和小辛(今江苏丹阳北)间“皆斩绝陵袭,功力艰辛”而罢.西晋惠帝时,陈敏遏马林溪,引长山八十四溪之水蓄为练湖;东晋元帝时,张闿又建新丰湖,皆为调剂运河水量.晋元帝司马睿子司马裒镇广陵,为运江东粮出京口,建丁卯埭于今镇江东南,使丹徒水道通航条件得到改善,为隋代修治江南运河北段打下了基础.
浙东运河,古代钱塘江和姚江之间几段运河的总称.绍兴地区河道纵横,越王勾践时即“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西晋惠帝时,贺循至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主持开凿水道,疏浚旧河使其连接,自绍兴城下东连曹娥江,西通萧山县钱塘江.南朝于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兴镇)建牛埭,挽舟过堰以入江,浙东运河已初具规模.
扬口运河,西晋初,杜预镇襄阳,在先秦运河基础上,利用江汉多湖荡的便利条件,开扬口(今湖北潜江境内),穿渠西至荆州(今湖北江陵)城下,连通江、汉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广西一带)地区物资北运免去绕行汉水下游的迂远和风险.
江都新河,东晋永和年间(345~356)长江主河道南移,江都(今扬州西南)水断,向西开渠六十里置欧阳埭,引江水至广陵城下,与中渎水相联,此渠为今征(仪征)扬(扬州)运河前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运河多为分裂时期的产物,它促进了交往,使割据不致成为闭锁的地方系统,也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隋唐
隋唐时称运河为漕渠或漕河、运渠.包括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永济渠,至宋代始称运河.
隋朝建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关中虽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要依靠东方诸州(郡)的赋税.隋文帝杨坚以渭水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故于开皇四年(584)命宇文恺率领水工另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余里,名广通渠.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仁寿四年(604)改名永通渠.
开皇七年,隋为平陈作准备,开山阳渎,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东南经射阳湖与邗沟相接.从而沟通了山阳、江都(今江苏扬州)之间自淮河入长江的运道.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杨广营建东京(今河南洛阳),又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西段自东京西苑引谷水、洛水,循东汉阳渠故道东流,至偃师东南入洛,由洛入河;东段从板渚(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牛口峪附近)引黄河水东流,循汴水故道至浚仪(今河南开封)东,折而东南流经陈留、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至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东南入蕲水故道,经谷熟(今河南虞城西南)、酂县(今河南夏邑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北)、蕲县(今安徽宿州东南)、夏丘(今安徽泗县)至徐城(今江苏洪泽湖西鲍集附近)东南今盱眙对岸处入淮.同年,又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疏浚,并改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所凿沟通江淮的邗沟,取代山阳渎.通济渠、邗沟是隋所开运河中最重要的两段,渠广四十步,炀帝多次乘坐高大龙舟,率领着庞大船队由此往返于东都洛阳和扬州江都宫之间.
大业四年,又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又在沁水下游东岸凿渠引沁水下接清、淇水,略循白沟、清河故道东北至今德州(自内黄至武城,渠在卫河之西;武城至德州,渠在卫河之东),沿今南运河抵今天津市,然后利用沽水上接桑乾水(即今天津至武清的白河与武清至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至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余里.大业七年,炀帝准备亲征高丽,自江都坐船取道邗沟、通济渠渡黄河入永济渠,直达涿郡;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
大业六年,炀帝在江都欲东巡会稽,又开凿了自京口至余杭(今浙江杭州),沟通长江与浙江间航运的江南河.大致利用六朝以来旧运渠而加以疏导,略同今大运河江南段,唯崇德以南一段在今运河之南.全长八百余里,宽十多丈,使可通龙舟.但“东巡会稽”的打算并未实行.
在运河两岸,筑有宽阔的御道,种植成行的柳树.从长安至江都,修建离宫四十余所.此外,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其中著名的有黎阳的黎阳仓(今河南浚县东南大伾山麓),洛阳的兴洛仓(后改名洛口仓,今河南巩县东北,周围二十余里,有窖三千,每窖可容粮八千石)、回洛仓(回一作回,隋唐洛阳城北七里,周围十里,有窖三百)、含嘉仓(隋唐洛阳城北部,仓城总面积约四十三万平方米,有窖四百以上),河阳的河阳仓(今河南孟县南、黄河北岸),陕县的常平仓(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华阴的广通仓(后改名永丰仓,今渭河入黄河处),京师大兴城的太仓和山阳的山阳仓(今江苏淮安西北运河东岸,贮粮达百余万石).隋末,到处闹饥荒,百姓饿死无数,而这些仓库里却堆满了粮食.
隋代开凿的这一系列运河,西自京师大兴城,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宋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都起了促进作用.
隋各段运河至唐代通称为漕渠或漕河,通济渠东段则称汴渠、汴河或汴水,邗沟、江南河被称为官河.永济渠名称依旧,但已与沁水隔绝,专以清、淇二水为源.各段中仍以连接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河和淮南漕渠最为重要,构成了唐朝的生命线.高祖、太宗之时,每年从江淮地区漕运到长安的粮食约二十万石.自高宗以后,国用日增,至天宝中,每年运米达二百五十万石.肃宗以后,中原残破,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因而这条运河的通阻,直接关系到皇朝的存亡.永济渠仍为河北地区运输要道,沿渠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开元时在城西建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在天宝时被称为“天下北库”.
隋唐运河并不能长期全线顺利通航,除有时因战乱被阻断外,自然因素也给航运造成许多困难.例如关中的漕渠,至唐初就淤塞而废弃了.漕运改由渭水达长安.自洛口西赴关中以黄河为运道,中间有三门砥柱之险,经常会发生沉船翻船事故.因此从洛阳到陕州这一段路有时不能不改用极为劳费的陆运.汴渠、淮南漕渠则常因淤积而影响漕运.同时,运河路程既远,沿线各地气候又不一致,或雨或旱,漕运常因运河水浅和黄河水大浪高而停留.
为了解决长安粮食和国用的危机,玄宗时,裴耀卿提出变东都至陕州的陆运为水运,在黄河三门山北岸开一条长十余里的山道,来进行短途车运以绕过砥柱险道.于汴河入黄河口处置一仓,江淮漕米纳入此仓后,即放船归江淮.由此仓入黄河、洛水,由政府雇船载运.于三门山东、西各置一仓,漕舟输米至东仓,然后陆运至西仓,再用船转运到关中各仓.水通即运,水细便止,以免浪费时间和减少损失.开元二十二年(734)八月,玄宗采纳他的意见,下令于汴河口置河阴仓(今河南荥阳东北,河阴故城西三里),三门山东置集津仓,三门山西置盐仓;在三门山北开十八里山道,进行陆运.漕粮从江淮运来的都纳入河阴仓;自河阴仓送东都的纳入含嘉仓,送关中的先纳太原仓(即隋常平仓),然后运至永丰仓(即隋广通仓)、渭南仓、太仓.耀卿被任为江淮、河南都转运使,三年共运米七百万石,节省陆运费四十万贯.但中间三门峡北十八里仍需以车代舟,峡两头都要起卸转搬,还是很艰苦.二十九年至天宝元年(742),陕郡太守李齐物在三门峡的人门以东岩石中开凿了一条人工渠道,史称三门运渠或“开元新河”、“天宝河”.又在山顶上凿成纤路,候河水涨,使纤夫挽舟通过渠道,从而开创了从江淮至关中全程水运之局.但这条渠道不久还是因山石崩塞而罢废.天宝元年,韦坚为水陆运使,开浚关中漕渠,自苑西筑堰(今咸阳西南)引渭水,拦截灞水、浐水,循隋漕渠故道而东,至永丰仓与渭水合.又于长安城东凿广运潭(在隋唐长安城东北九里),以为漕船停泊之所.于是江淮漕船直抵长安,运米达四百万石及其他钱货,创唐代最高纪录.
安史之乱时,黄河南北地区和长安附近遭到严重破坏,唐政府更加依赖江淮的赋税,而当时运河被切断,江淮地区的租米与庸调钱货改自长江、汉水而上,经汉中转运入凤翔.这条路线迂回险阻而且劳费.等到乱事平定,欲从运河漕运,而汴渠因为年久失修,所在淤塞,千里无水,无法通航.代宗即位时,长安斗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京郊农民搓谷穗来输官.广德二年(764),以刘晏为河南、江淮转运使,晏请疏浚汴渠,并改革法制:造船二千艘,每船载米千石,十船为一队,每队三百人,篙工五十人;用盐利的一部分雇用船夫,不征用民工.沿途派属吏监督,自扬州至河阴遣军队护送.河阴以上,组织专人用竹、麻绳拉船.又根据江、汴、河、渭各段水情的特点和船夫对各段航道熟悉的不同,实行分段转运.规定“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这既保证了行船安全和提高了运输效率,也大大减少了运费和损耗.其时江淮漕渠每年北运百一十万石,四十万石贮河阴仓,三十万石贮陕州太原仓,四十万石运抵长安.刘晏之后,包佶、元琇等继任,皆遵其法.
德宗时东南漕运屡因藩镇叛乱而被阻断,关中仓廪为之窘竭,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在经过历时四年才平定的李希烈之乱后,江南漕米又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六军军士得知这一情况,“皆呼万岁”.于此可见运河对维持唐朝统一政权所起的重大作用.但反过来说,正是由于运河的存在和通航,唐朝中央政府才能够对广大东南地区进行竭尽脂膏的搜刮,所以李方敬在《汴河直进船》一诗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唐末,由于农民战争和藩镇割据,汴渠失于维护,自埇桥(一作甬桥,今安徽宿州城南古汴渠上)东南尽成污泽;埇桥以上至汴口也相继淤浅.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未予浚治.至后周显德二年(955)由于准备用兵南唐,才因故堤而疏导汴渠,自埇桥一直抵泗州城.五年、六年又继续予以浚治,东京与江淮间才通行无阻,从而奠定了北宋运河和东京繁荣的基?#ǔ驴晌罚?
宋金
北宋定都开封,改变长期以陕、洛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格局,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地位日渐提高,宋辽、宋夏对峙局面形成和北宋政权“守内虚外”政策的实行,南北水运意义重大.京师开封平畴万里,四方辐辏,在改造、疏浚前代原有水道的基础上,形成以首都开封为中心向四围辐射的人工水运系统.
汴河,“漕运四河”之一,即通济渠,线路基本未变.开封以西,自河阴县汴口(今河南荥阳刘沟村北黄河滩)引黄河水东流,入开封府外郭汴河上水门(今河南开封郑门口村北),穿内城,由外郭汴河下水门(今扬门村北)出城.开封以东河段大体沿今惠济河大势,至泗州城南入淮(今江苏盱眙东北,已沉于洪泽湖).北宋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汴路而进,故汴河乃建国之本.但汴河因与黄河相接,受其涨落不宁和泥沙的影响,需不时维修.北宋一百七十余年间进行的汴河建设包括:
①水源建设.汴口因黄河向背不常,每岁变易,北宋改永久性闸门为人工控制汴口深浅宽狭以节制流量:汴河水涨,则垫高塞狭汴口,以减黄河进水量;汴河水落,则挖深浚阔汴口,以增加进水量.设主监官、役卒岁常兴作.此工程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因此不得不再寻找新水源.太祖建隆二年(961)疏导索、须诸水注汴河.神宗元丰二年(1079)又始导洛清汴工程,自巩县任村沙谷口至河阴汴口开河五十里引洛水入汴,断闭引黄水源,十余年间,由于洛水含沙量小,对改善汴河通航起到一定作用.汴河沿线还陆续建造陂塘(“水柜”)以济运.
②河道工程.汴河因长期引黄济运,泥沙淤积,河床渐高.浚河清淤工程频繁.其中包括:人工清挖,几乎每岁一次,河床底置石板石人,以记其地里深度准则.狭河工程,开封城东南汴河下水门至应天府段汴河岸阔浅漫,水涩而淤,嘉佑元年(1056)始沿岸置木束狭河身,加速水流,减缓淤积.固护汴堤,北宋遣军士日夜巡护汴堤定为常制,工程要求“沙尽至士为限”,以大锥试堤之虚实,临河岸筑短墙为限隔,以防人马跌落,沿堤植柳以固护堤脚.汴河沿线开减水河置闸控制以备泄减涨水,所有工程尽归提举汴河排岸司管理.
北宋汴河的年运额随朝廷靡费与日俱增.从宋初的数十万石猛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的七百万石,以后大体维持在六百万石上下,宋朝采用每十至三十只漕船为一纲的“纲运”法组织运输.每年汴河成千上万艘公私船只往还,帆樯如林,不仅沟通全国政治中心同经济重心的联系,促进物资交流和沿岸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扩大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宋后期,汴河淤浅抬高日益加重,开封东水门下至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多,自汴堤下瞰,居民如在深谷.金灭北宋以后,汴河失去漕运价值,任其淤塞.灵璧以东尚能行水,宿州以上河床成陆行大道,维持五百多年的中原水运动脉终于堙没.
惠民河,北宋开封西南闵水、蔡河诸运河的统称.“漕运四河”之一.宋初,用兵东南,方隅夫一,京师仓储需取财于京西诸州县.建隆二年(961)始凿闵河.起自今河南新郑县,导洧水(今双洎河)东北流,经宋楼(今河南尉氏洧川镇南)、朱曲(今尉氏朱曲乡)二镇,至开封城西十里注琵琶沟(即蔡河上源),由东京开封府外郭南垣普济水门入城,复由广利水门出城南流.以下河段利用蔡河,即古蒗荡渠、鸿沟.蔡河南流贯穿洧、潩二水,至蔡口镇(今河南淮阳豆门集至项城一带)入颍水.乾德二年(964)又自长社(今河南许昌)北开渠引潩水(今清潩河)分流入闵,以广水源,闵水的开凿不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而且将许、汝州的物资输往京师.开宝六年(973)改闵水为惠民河,其后又作为闵、蔡二水的统称.
北宋为开通西南襄、汉漕路,两次开凿方城运河,欲壅白河回入沙、颍,接合惠民河,终因地形高仰复杂而失败.转而三次开修沟通汝、颍水与蔡河中游的运河,自合流镇(今河南西华逍遥镇)引汝水支流商水(今名沙河)北入颍水,复东流经西华县长平镇注蔡河,使豫西南地区与开封间水运不再绕行蔡口,省迂路五百里,此运河亦属惠民河系统.
惠民河是北宋维系京师与西南地区的重要运河,岁输陈、颍、许、蔡、光、寿诸州漕粮六十万石,兼钱帛盐茶杂物,尤以京师薪炭多取此路.金灭北宋以后,汴河淤塞不通,惠民河却继续作为金朝通淮右的重要航道.元明以降,在黄河不断夺蔡入淮的影响下才渐次堙没.
广济河,一名五丈河,北宋“漕运四河”之一.五代时,为加强京师开封与山东北部滨海地区的物资运输,后周世宗柴荣疏汴水北入白沟(南济水故道),东流入济水,以通齐鲁之漕.河床被展拓至五丈,俗称“五丈河”.北宋立国,东南未平,继续规度齐鲁水道,西引京、索诸水横绝于汴,入开封城东汇于五丈河,以增水量.岁调夫役疏浚河道,沿流置坝牐以助运.开宝六年(973)改名为广济河.
广济河西起汴京外郭东北咸通门,东流至济州合蔡镇(今山东郓城西南)入梁山泊,下接济水.北宋立国之初,广济河漕运曾发挥重要作用,岁漕运量由十几万石增至六七十万石,东京十七州粟帛皆自广济河运至京师,东南既定,广济河所运只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北宋中期以后,黄河多次南泛,广济河水道浅涩,运力大减,金代堙废.
金水河,北宋开封城西人工引水渠.建隆二年(961)开渠导荥阳黄堆山京、索二水东过中牟,凡百余里,抵京城西,架槽横绝汴渠,入城东汇于五丈河,名金水河.此渠水清,一则入宫苑,济京师饮水;二则补五丈河水量,漕运意义不大.史称:汴、惠民、金水、广济河为漕运四渠,或以汴、惠民、广济、黄河合称漕运四河,从而形成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
北宋运河除以京师为中心的“漕运四渠”之外,黄河以北还有御河.
御河,北宋时隋唐永济渠之别称.河道走向基本未变,北段因宋辽对峙,自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塘泊、界河.御河主要负担宋朝河北边防军粮之送达,江南漕粮由汴入黄,运至黎阳(今河南浚县)转入御河,至大名府东、西济胜仓下卸存储分配,再自大名顺御河转入胡卢、滹沱河及新开凿的深州新河、定州嘉山新渠、保州漕河诸运河分别送至沿边州军.岁运近百万斛,乃备边之命脉.庆历八年(1048)以后,黄河北流多次侵夺御河,致河床淤积,不堪承运.
北宋“国家根本,仰给江南”,为集运江南漕粮,重点整治江南运河同天然河流相交的结合部及补给运河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