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在济宁的变迁与作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1:25:20
京杭大运河在济宁的变迁与作用
京杭大运河在济宁的变迁与作用
京杭大运河在济宁的变迁与作用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关于运河的历史,如果从公元前487年吴王夫差开辟邗沟算起,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如果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会通河与通惠河凿竣为标志的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算起,至今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沟通了东西流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江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她与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世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和象征.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成为维系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千百年来,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在开凿运河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京杭运河纵贯济宁全境,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中区、鱼台、微山等7个县区,全长约230公里.
京杭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济宁恰置全河的中段,从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凿,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于此凿通济洲河和会通河,与三年后(1292年)凿通的通惠河(又称北运河)相连接标志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为穿越“水脊”,人们立郾建闸,“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为解决黄河决淤和水源不足问题,人们采取了“避黄保运”和增设“水柜”等多种措施,保证了运道的畅通.为克服水源不足之顽症,人们先后引“四水”济运,其中建戴村坝而引汶济运之举尤为世人称颂.当然更为世人称颂的当属南旺水利枢纽工程,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水源,使之“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为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项目,有专家认为,该工程当与都江堰工程齐名.济宁运河运输业而兴盛繁荣达600多年.
济宁“居运道之中”,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又成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曾有诗人描述道:“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幕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到明代中叶,济宁就已发展成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尚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经明至清,济宁商业已臻鼎盛.州城内外,通衢要道,运河、越河两岸行栈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市场繁荣,年营业额高达白银亿元以上,市场辐射达周围地区近百县,成为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33座大商业城市之一.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的交接地带.整个地势东高西低,西部平原坦荡,南部湖光秀丽,东部山丘起伏.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改中都(北京)为大都定为国都.此时的大都和华北一带经长期战乱,经济萧条,无法养活大都百万人口和京畿大量驻军,一切都需南方运来.史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这样,无论从政治或军事角度来看,重新开通南北运河已势在必行.
忽必烈即汗位的第三年,尚未正式立国就任命汉族水利专家----31岁的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元大将伯颜在南征南宋期间,已深感水路对军事和经济的重要性,从而“遍访自江都达大都河道”.灭南宋之后,在伯颜等重臣支持下,忽必烈命郭守敬“查勘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段”,以备重开运河.
当时隋炀帝开的通济渠由于黄河南泛全线淤塞,恢复通济渠已非常困难,同时京都已东移至北京,没有必要绕个圈在途经开封、郑州一带,如果改徙山东,运河就变成一条直线,距离最近.在此背景下才把目标移向济宁.那时运河南端从杭州到淮安,隋唐运河基本完好,淮安以上原古泗水运道虽已被黄河侵占,但船可进入黄河,“借黄行运”到徐州后再逆古泗水运道至鲁桥,还可沿汶、光水道至济宁.在北方有隋唐时开的永济渠(后称御河),元时新乡以下一直畅通可达天津.所以只要解决济宁向北至永济渠约200公里运道,即可从北京到杭州了.
明代是运河航运鼎盛的年代,也是困难最大,问题最多,付出的代价最大的年代.那时运河最大的问题是来自黄河的干扰.如何正确处理运黄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在封建时代,漕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对运河的管理至关重要,其管理制度也是相当严格的.
元运河初开,运量不是很大,管理工作也较零散.元朝对运河和全国水利的管理从属于工部的都水监,三品官.到会通河竣工后,始设都水分监于景德镇(张秋),以后又设行都水监于济宁和水监于济宁和郓城,管理徐州至临清运河航道和河南、山东境内黄河.除闸上有闸夫之外,也动用部分军队管理运河,维护秩序.
明朝罢海运,运河是唯一的国家命脉,于是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航道管理体系.永乐十五年(1417年),宋礼治河已成,由工部设漕运总兵官,总管运河航道和漕运两大块.首任陈楦任期长达20年.成化七年以后,河、漕分开,总河管航道,总漕管漕政.首任总河为刑部左侍郎王恕.总河有权节制各省地方官,还有权指挥管河官兵,因此一般都冠以工部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头衔,官居二品或三品.总理河道的职责,是疏浚河道,加固堤防,保证航道畅通、漕船通行无阻.具体来说,大体包括以下内容:1、 管好水源;2、管好闸坝;3、管河.
古老的大运河历经沧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运河治理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济宁古运河航运和减少运河水害,水利、航运部门密切合作,按照排灌、航运综合利用的原则,对运河干支流和南四湖区航道的治理进行了统一规划,并花很大力气疏浚了济宁至安山、济宁至南阳、南阳至谷亭等淤积严重的运河主航道和部分航道,清除了大量障航建筑物,修复了被损坏的船闸,从而使古运河很快恢复了航运.
济宁运河经过新中国成立50年的大规模整治,旧貌变新颜,昔日长期失之治理、残破不堪、洪涝灾害频繁的古老河道,如今已被初步整治建设成一条具有防洪除涝、引水灌溉、输水送水、发展航运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河道,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造福于济宁人民和促进济宁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济宁市航运管理局也是在对运河大规模治理的年代(1952年)建立的,已有50年的历史.这50年是济宁航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50年,也是济宁航运人一代一代不断拼搏奋斗的50年.经过50年的奋斗,目前济宁的航运事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拥有各类船舶11000余艘,航道通航里程达1100公里,港口码头11处,65个作业区,年设计吞吐能力1350万吨,航运从业人员10万多人,年创社会经济效益20亿元.
济宁市航运管理局作为济宁市政府主管航运的政府部门,将发扬济宁航运拼搏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中共济宁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厅、省厅港航局的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加快发展,为加快济宁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和把京杭运河山东段建成产业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而做出更大的贡献,让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