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3:08:58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解释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解释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解释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出自《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抵抗共产党的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分三路强行渡江.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大快人心,于是写下了有名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本诗气势恢宏,语言铿锵有力,它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文言字义:钟山:莽莽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虎踞龙盘:《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追穷寇:《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双方士兵为和平连呼万岁.项羽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为五.事迹见《史记·项羽本纪》.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李贺的诗句,见《采桑子·重阳》注释.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葛洪《神仙传·麻姑》里,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原诗意:“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捣南京城.“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应该趁现在这大好时机(敌衰我盛)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寓意: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观的光辉思想.这个思想是形象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
蕴含着“飞跃式的、剧变的、革命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恩格斯讲: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列宁讲:“发展是飞跃的、剧变的、革命的.1964年1月4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苍黄”是变化翻覆的意思.《墨子·所染篇》写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则变.“苍黄”是急剧变化之意,“风雨 ”是喻指政治局势,全句则是描写南京城政治形势的迅速巨变.这个巨变正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巨变;这个巨变,使敌人丧魂落魄,狼狈不堪,让南京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这个巨变,更标志着代表旧势力的国民党反动派独裁统治的溃灭,代表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诞生.
这也正是一场伟大的、彻底的革命.正如马克思讲:“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每一次革命都破坏旧社会,所以它是社会的.每一次革命都推翻旧政权,所以它是具有政治性.”这正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展现.
蕴含着“量到质的转化”的辩证法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想.毛泽东在1937年写的《矛盾论》中就讲到了量变和质变及关于事物发展阶段性的问题.以后又明确提出并详细地论证了部分质变原理.他说: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中有部分质变,不能说量变中没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不能说质变中没有量变.在一个长的过程中,在进入最后质变以前,一定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许多部分的质变.如果没有部分质变,没有大量的量变,最后的质变也不能到来.
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句中,把质变原理通过形象思维和简洁明鲜的语言描绘得十分准确明暸.毛泽东曾举例说明,打垮蒋介石军队,建立全国政权,这个质变是通过量变和部分质变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在三年半的时间,人民解放军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蒋介石军队和政权,并一块一块地建立人民政权,这是量变过程,但从局部来,则是部分质变.最后,又通过部分质变的积累,实现了全国政权的质变.“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从量变到质变,从部分质变到全局的质变,就促进了事物的发展.毛泽东的这首诗正蕴含的这一科学发展观,展现了旧的腐朽的政权必然灭亡,新的进步的政权必然建立的质变发展规律.在诗中展现得多么充分,多么神妙,多么形象,不能不使人们叹服和钦佩.
蕴含着“对敌人决不能妥协,只有斗争到底”⑦的彻底革命精神的发展观点.众所周知,西楚霸王项羽,原是秦末起义军主力军的首领.他消灭了秦王朝的军队,进驻咸阳,但是他为了取得“仁义”的虚名,分封诸侯,恢复分裂局面,在鸿门宴放走了刘邦,自己回到故乡,自封霸王,这种“沽名”,陶醉于一时的胜利,终于被刘邦击败.这个历史教训说明:“穷寇勿追”、斗争“适可而止”,不敢彻底胜利的做法是错误的.在写这首诗之前的同年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提示我们:“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还提示说:“中国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4月21日,在《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号召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在解放南京之后,在这首诗中又以形象化的语句重申出这个思想:“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若不如此,必将使革命半途而废.若像项羽那样“沽名”,博取所谓的“仁义”,必将养虎为患,最后自己反被消灭.这两句诗表达得如此确切,如此明快,如此深邃,成为千古卓绝的格言,实在难能可贵.
列宁在谈到马克思关于如何看待斗争时论述道:因而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的直接任务就是提出真正的斗争口号,即善于客观地表述这个斗争是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系的产物,善于了解这一斗争的必然性,它的内容,它的发展进程和条件.……不忽略斗争的总性质和总目的,完全地最后地消灭任何剥削和任何压迫.“宜将剩勇追穷”就是坚持斗争到底的发展观的体现.毛泽东认清了这场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反蒋介石独裁统治的革命斗争,其目的是:“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这场斗争又是代表即将灭亡的旧的生产关系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代表新的先进的生产关系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获得新的政权的产物,这场斗争必然使旧的生产关系被打破,新的生产关系必然会建立、会巩固、会发展.若不促进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尽快建立,像项羽那样“沽名”,与敌人“和衷共济,相忍为国”,必然坐失良机,反遭失败.
蕴含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就是新生的代替腐朽的,先进的代替落后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就阐明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毛泽东引用了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来说明这个规律,并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李贺诗《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为仙人承露盘被拆运而生感慨,为时局的转变而生叹.毛泽东引用这句话则是对蒋政权倒行逆施的遣责和愤慨.他引用这句诗,是针对现实所发生的变化而到对自然规律的自然思考,又从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引申到对社会现实变化的不可抗拒性的思考.
由此而论,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这正是“人间正道”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如郭沫若所讲:“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断变革,不断革命的,是不断进步的.毛泽东运用形象思维的语言把这个规律表达得如此明目达聪,如此深切著明,使人们深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面变.革命就是要打倒反动势力,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奴隶变成主人.联系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实际,学习这首诗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修改后的党的章程,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列入了党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我们按照这个发展观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各项工作,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学习毛泽东诗词,也应研究其诗词中蕴含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学习像毛泽东那样在实践中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像毛泽东那样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艺创作,把科学发展观蕴含在作品的意境,创作出新颖、丰富的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