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措施可以防灾减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12:28:31
那些措施可以防灾减灾
那些措施可以防灾减灾
那些措施可以防灾减灾
本世纪末,全球拥有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达110余个,其中有40%位于构造板块边界200公里以内,或靠近过去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地区.44个左右的大城市已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就有28个.从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开始,到1999年为止,死亡人数达50余万,财产损失约3750亿美元,影响经济产值(停工停产、外贸等)1800亿美元. 另外,从联合国人口报告统计来看,有30亿大中小城市居民(其中发展中国家城市占80%)生活在地震危险区中,预计到2035年以前,地震危险区的人口还会增加1倍. 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只会有增无减,所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必须的,应积极有效地计划、实施防灾减灾工作. 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25个多地震国家都曾采取过各种抗、防、救措施,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一些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如美国加州圣安德烈斯大断层上的旧金山、洛杉矶等大城市,日本东京地震圈及阪神地震带),已形成地震抗震防灾人员和城市规划人员之间的协作,并在政府指导下,共同采取措施减轻未来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已经收到一定的实际效果.据估计1994年1月17日洛杉矶7.1级地震,灾害损失减少50%;1995年9月30日墨西哥城7级地震,灾害损失减少了60%. 可借鉴的多地震国家的经验 在实施减灾措施同时,需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国的做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提高建筑抗震性能、防震演习、快速通信与运输,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墨西哥:备用城市通信系统、利用地下空间;美国:整治城市环境(土地利用、活断层调查等),改进建筑物的建筑方式、提高抗震效果,加强地震早期检验系统、快速反应救援、保障运输系统、让"地震的发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次你准备好了吗?"成为公民的生活意识. 此外,多震国家必须具备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发展智能建筑,安装强震仪,自救设备、自开自关设备(传震开关,球形避震屋,高层下滑自控,计算机保安);个人、志愿队、社区、军队和政府的快速反应;推广高中低档的救灾工具设施;参观地震现场(编制现场考察-社会经济报表格式);开发建筑物地震测检台;成立社区防震联合培训班;开展小型地震演习,安装警报器;利用GPS、GIS、可视光盘、车载电视系统防灾救灾;高技术设备的防震;计算机系统的防震;生命线系统的防震,包括家庭的、公用设施;散发地震准备手册;购买地震保险,个人、公司都参加;建房要选址抗震,老房要加固,选用地震警报器,购置自救、自保护、逃生器具;群测群防;编制关于城市的、社区的、公司的、工厂的、家庭的、个人的地震抗震防灾规划和准备计划;普及地震理论与应用教材;防灾减灾所用图表汇集;地震预防手册;地震救援自愿组织;地震慈善救济(红十字会救灾统计数据库资料);军队应急响应的经验教训. 究竟该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据统计,从1960年到1997年,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增加了4倍,现有14种;在同一时期经济损失增加了6倍,保险损失共增加了14倍.这种趋势表明,减灾战略和计划比预期中的效率要低.城市在增加,人口在增长,高价值设施在集中,而人的防抗救能力(知识、技术、投资等)在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战略应表达为要象重视国家安全那样,重视地震安全,增强减灾能力. 从各个国家的防灾减灾行动中可以看出国际间的合作和政府与有关部门的统筹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从上到下的减灾措施,包括: 建立地震预测预警系统;建立灾害评估系统;建立应急救援系统和建立震后恢复重建系统,把研究、开发和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协调起来,获得减灾效果. 政府还要告诉大众和决策部门,防震减灾应做什么,包括: 学习灾害提供的经验;购买地震灾害保险,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普及宣传教育,提供各类防抗小册子;改进各类地震信息的传播方法和利用;增加防抗救的技术手段供选择使用;公开承认人类在防抗救做法上的错误,增加地震安全方面的意识与知识;多学科交叉做好防抗救的研究与应用. 概述以上政府做法,总结出防灾减灾管理工作的运作准则可分为:人才、资金、物资的大量投入;有效的信息传播和运输保障;实用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有效的监督检查及改进. 最后产生的防灾规划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从个人方面 (1)认识和承认灾害的存在; (2)用现有知识主动行动以保持安定秩序; (3)技术、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心理、军事、国际相结合的灾害整体观念. 二、从有关决策部门方面 (1)理论与应用、新概念与新技术的结合而不是分割; (2)应急资源协同与准备,自主决策、自主保障; (3)预估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困难,准备解决的方案,加速紧急状态下的快速反应行动. 三、从政府方面 (1)组织协调:政府、单位、社区、家庭、个人; (2)城市功能的整备与发挥、维修与重建; (3)实际需要与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