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的《梅花落》和王安石的《梅花》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8 16:56:23
鲍照的《梅花落》和王安石的《梅花》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鲍照的《梅花落》和王安石的《梅花》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鲍照的《梅花落》和王安石的《梅花》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鲍照的《梅花落》:
这首诗是托物言志的,写的是梅花,说的是人.
开头两句就点出诗人与众不同的构思:庭中杂树很多,为什么偏偏要为梅花而咨嗟呢?诗人自己设问说:“问君何独然?”读者也期待他作出解答.“念其霜中能作花”以下各句,全部是诗人的议论,但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说理寓于具体形象的描述之中.“念其”、“念尔”是两个层次的递进,首先是颂扬梅树的正面品格,在风霜雨露之中,众芳芜秽,独有梅花盛开,果实累累,故人们赞美“十月先开岭上梅”的高超风韵.“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在春天,又“摇荡春风媚春日”,都赞誉梅树有经风雨,抗霜雪而顽强生长的活力.
但是,这些描写只不过都是铺垫.全诗的主题是“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两句.前面“念其”句是第一个转折,这里“念尔”句是第二个转折,这一转折才点出了诗人的本意.尽管梅树有上述种种优秀品格,但可惜傲雪凌霜的梅花,也不能长久开放,最终仍逃不脱“零落逐寒风”的命运.这就是诗人“为梅咨嗟”的原因,因为它“徒有霜华无霜质”,所以,虽然能抗傲一时,但难善始善终,最后还是“零落”了!花开花谢,属自然现象,梅花自然也不可能常开.
鲍照只不过是藉物拟人,借题发挥,用以讽刺那些曾想修持节操而又不能坚持到底的人.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知识分子常因真言谠谏而遭横祸,所以,许多人往往不能保持晚节而同流合污.在晋代,这种情况是不少见的,根据鲍照的为人和性格,可知他对这种不能保持节操的人是很看不起的,在蔑视的同时又带有几分惋惜.
这首诗以梅花作比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节操,不是一时一事的表现,也不是表面的伪饰,而是要名副其实,恪守终身.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首哲理诗,它讲的是人生哲理,但是,这种哲理是以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诗人塑造了梅花的形象,我们从梅花形象的艺术感受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也可以说是理在趣中.
简述《梅花落》(鲍照)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鲍照的《梅花落》歌颂了不畏霜露的坚贞品格.作者在此托物明志,表明了自己不愿顺随俗流和坚定不拔的志趣(结合诗句分析).
《梅花落》(鲍照):表现坚贞的品格;对比手法.
王安石《梅花》:
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人写梅香,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亦未泼墨如云,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的“遥知”这两句诗巧妙自然地出之.这两句诗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与张谓的《早梅》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这首《梅花》诗所吟咏的梅花,不仅让人领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韵,而且给人留下它香色俱佳、别具一格的鲜明印象,那么,这首诗本身也就如同它所吟咏的梅花,令人赏心悦目,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接着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问好朋友,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遥握,顺祝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