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论语六则评析,十万火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8:31:43
七年级论语六则评析,十万火急!
七年级论语六则评析,十万火急!
七年级论语六则评析,十万火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学生.善于辞令.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注释、说明]
①出自《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说:通“悦”,高兴,愉快.
愠:恼恨,怨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②出自《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罔:迷惑,迷惑而无所得.
殆:疑惑,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③出自《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④出自《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yǔ,溢号叫“文”.
耻:以……为耻辱.
是以:因此.
⑤出自《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默而识之: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识,记.之,指学习所得.
诲:教导,教诲.
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
⑥出自《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善者:指优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孔林
[学习的主要内容]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刘孟学)
[赏析]
论语碑苑一角
第一则讲的学习,不限于书本.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诗、书是学习书本知识,礼、乐、射、御都不限于书本知识,要求实习.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像礼、乐、射、御,不是学一下就会,要多次实习,所以需要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学习是自求长进,所以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这样的,所以称“不亦君子乎?”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论语碑苑(山东)
第二则讲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却有新的体会,新的认识,可以做老师了.老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启发,老师要自己“温故而知新”,自己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所以要“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有的在新的社会里还有借鉴作用.那需要对新的社会有所了解,知道新社会里需要什么,才能分别哪些旧知识还有借鉴作用.
第三则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第四则孔子讲对于“文”的要求,要聪明灵活,爱好学问,不耻下问.下问有两方面,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有学问的人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谓有学问,可能指很有文化知识,但对于某一行专业知识,他还不如从事专业的人知道得多,所以有关专业知识,还得向从事专业的人请教.
第五则讲学和教,学习的知识要记住,对学习要不厌倦,教人也要不厌倦.学了不记住,学过忘了,等于不学.学习了有心得,引起对学习的爱好,就不会厌倦.教人发生厌倦,就不会好好教人了.孔子说“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自信的话.《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可见孟子称引孔子的话,说他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的.孔子对于学习不会厌倦,所以乐于学习.孔子对于教导不会厌倦,所以乐于教导.孔子在学习中有心得,在教导中和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所以乐于学习和教导.
第六则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随处都可以向人学习,对于人家的长处可以学习,对于人家的短处可以引以为戒,这也是一种学习.
论语碑苑,明代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文化艺术苑林,博选海内外512位著名汉字书法家,书写《论语》全文陈列于此.
孔子讲学习,有书本学习和技能实习的结合,像学习《诗经》《书经》是书本学习.《诗经》中的诗篇是当时外交上用的.在外交上,都要念《诗经》的句子,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熟读《诗经》,不会用《诗经》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听不懂别人念《诗经》的话是什么意思,不能做外交工作.《书经》讲历史,不读《书经》,不懂得历史知识.所以要学习这两部书.还要实习礼、乐、射、御,要学会这几种技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成为有知识又有技能的人才.
孔子讲学习,又有温故和知新结合.学习古的知识是为了今用,知古不知今,学了古的知识不会今用,不行.知今而不知古,对于前人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不知道,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温故”与“知新”结合,做到古为今用,才符合要求.
孔子讲学,又是学和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孔子讲学,又是学与问的结合.学的中间有不明白的,有不能深入下去的,有疑问的,都需要向人请教,都要问.所以学跟问是不能分开的.只问而不学,不是从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来问,问的问题,一般恐不深入,问得浅.所以也不行.
孔子论学又提出学和教结合,教师对所学的东西要深入,有体会,才能教得好,这对学有帮助.教时要启发学生,学生受到启发,或提出疑问,或提出心得,对老师也有启发,对老师的教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学相长,教和学都有好处.
孔子论学不限于书本学习,随处可学,这就有善与不善的结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善与不善的结合.(周振甫)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