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人生苦短"人生本就是南柯一梦,何言长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5 18:19:26
为何说"人生苦短"人生本就是南柯一梦,何言长短.
为何说"人生苦短"
人生本就是南柯一梦,何言长短.
为何说"人生苦短"人生本就是南柯一梦,何言长短.
人生之苦
(一)生苦
上一世死亡之后,即受中阴之形,随引业牵引,见父母交合之境,一念染心便投入母胎.从此需要感受胎狱十月的痛苦.这是一个无比秽浊、恶臭、黑暗、逼迫的环境,母体充满了无量的不净之物,在胎儿的周围同居着成千上万的虫类,流淌着便利、清脑、脑膜髓等污秽体液,胎儿处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在月月之中,靠母体所出诸血相得以滋养.母亲饮食的时候,用牙咀嚼咽下,所吞之食上为脑膜所缠裹,下以口秽津液浸烂,犹如呕吐物,就是如此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滋养.
在胎儿的生长过程中,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酥,四七日如肉团,五七日如五疱成就,巧风吹其身体,六情开张.当此肢体和分支等诸根已圆满具足的时候,胎儿开始时时感受着如地狱一般难忍的痛苦.母亲喝一杯热水,灌其身体,如同置身于沸腾的镬汤中一般.母亲喝一杯冷水,如同浸入寒冷切身的冰湖.母饱之时,压迫身体痛不可言.母饥之时,腹中了了,亦如倒悬痛苦无量.母行之时,如被狂风席卷般痛苦.
十月期满,出胎之时,由先业异熟生风,吹足向上,令头向下,两手缩屈,整个身体都被二骨轮逼迫,在极其粗猛难忍的苦受之中,全身通体变得青瘀,如同初疮一般,不能触着,身中一切根都痛楚难受,极秽胎垢遍粘其身.又由干渴,使得唇、喉以及心脏全都枯燥.如是胎儿产前需要感受难忍的逼迫痛苦.此后由因缘增上,宿业异熟生风吹促,至极艰辛,方才产出.
出胎之后,婴儿皮肤极其细嫩,如放垫子之上,则如落到荆棘丛中一般痛苦;剥脱背上的胎膜时,犹如活活剥皮一般痛苦;擦拭身上的不净物时,犹如用荆棘的鞭子抽打一般痛苦;母亲抱在怀里的时候,犹如鹞鹰叼捉雏鸡一样痛苦;放在睡床上时,犹如沉溺于粪尿之中.所以婴儿刚一出世,即呱呱失声大哭,哭诉着有情生命诞生的苦难.
出生之后,我们踏上了此生的旅程,身心刹那刹那都在变易迁流之中,不曾止息.人就好象风中漂泊的旅客,随着业风的吹刮,东奔西走,如是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尽此一生全在业力的支配之下毫无自由.虽然我们自以为能主宰命运,能按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其实仔细观察这一生,有几分几秒自己作得了主张?这业报感得的血肉之躯,不食则饿,不饮则渴,不衣则寒,不睡则困.而这生灭不已的分别心如同瀑流奔泻一般,有几人能够调伏、控制它?所以投生在这三界之中,我们身心一切的行动,都是在业和烦恼的粗猛牵引之下,没有任何自主地被动流转.业惑如同马夫,身心如同马车,在马夫的牵引之下,马车不由自主地向前奔去.
我们初生便带有过去世的恶习,由于烦恼恶习随逐,由恶习更复取恶,我们无法自主,心想向善却不能入善,心想离恶却反而入恶,而且一经遇缘烦恼顿生.这就象是有病在身,为病所牵制,一切不能随心所欲一样,我们生来即是恶习重病缠身之人,没有心力安住于善法,这是俱生而来难免的一种痛苦.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假吾无身,吾有何患?”因为有此业报之身,所以依之会增长老、病、死等无量的痛苦.一切有为法都避免不了生、住、异、灭的变化,由有漏法的本性,诞生必有老死,这个四大假合的色身在经历了健康美好的青春之后必然要感受身心衰竭的老病之苦.青年时代,精力充沛,浑身散发着活力,这时少年不知愁滋味,纵情声色,放纵欲望,虚耗精神,冷热失度,不知将养,由此种下病根.人过中年之后往往百病丛生,这时方知身命危脆,并非坚物,但已逝水不返,青春不再,惟有日渐一日地陷入难忍的老朽之苦中,直至精神枯竭而迈向死亡.
又因为有生,我们携带着过去世一切的烦恼种子而来,幼年天真幼稚,情窦未开,一旦发育成熟,接触这外境色声香味等欲尘之时,内在蛰伏的烦恼如干柴遇火般一诱即发.在没有对治力的情况下,注定了我们面临贪境嗔境痴境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将涌现猛厉的三毒烦恼,随其所转,我们的身心犹如飞蛾扑火一般追逐外境.因为烦恼随时随地都会遇缘兴起,逼恼身心,所以一个凡夫人终其一生,都伴随着烦恼,在身心苦恼、烦乱的状态中,难得有片刻的安宁.
而一切生的最后结局,惟以死亡而告终.每个人来到人间,赤条条地来,也将赤条条地去.生时痛苦号哭,死时也将在剧苦之中含泪而别.
(二)老苦
天近黄昏,日暮途穷,油灯渐灭,微光暗淡.当衰老降临的时候,人生品尝的只有痛苦.从生理到心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丧失了生命的活力.一切的青春美色都一去不复返,有的只是满脸的斑斑皱纹、苍白似雪的鬓发、如弓一般的弯腰驼背,人老花黄,人见人厌,没有任何可爱的地方.
同时,六根一切的感受、思维功能逐渐衰退.老眼昏花,虽是近前之物也看不清楚;双耳聋残,即使大声说话,也无反应,颠颠倒倒,将此听成彼,将彼听成此;而记忆力的衰退,使得眼前发生的事情转身即忘;舌根减弱,品尝不出食物的味道;体温失调,衣服稍微有些单薄,便会觉得寒冷.
精力衰退的老人成了这个世间一道隆冬的景象:他们坐的时候,如袋断索一般扑通坐下.而要站起,又如拔树一般艰难.语言迟钝,吞吐不清.行步缓慢,老态龙钟.米拉日巴尊者曾经这样描述道:“拔出木桩之起式,悄捉小鸟之走式,重物落地之坐式,倘若具足此三时,祖母示显愤怒母;身苦沉重褴褛衣,口食冷水浑浊食,睡处四层皮垫褥,倘若具足此三时,人狗践踏似证士.”
相对于热情似火正纵情享受生活的青年,老人是这个世界的被遗弃者.他们美味无法消化,各种欲妙的生活没有能力参与,所以只能退出世界的舞台,毫无生趣地蜷缩于冰冷阴暗的角落度着难捱的时光.死亡的信号时时处处都在发出,处在朝不保夕的生命违缘之中,老人对于死亡的将至充满了恐惧.
藏地大德迦玛瓦曾经说过:“衰老渐渐地降临,所以还稍可忍受.假如在一时之中老苦顿然至身,实在没有能忍的方便.”
(三)病苦
此身本是四大和合的本性,四大一旦不调,就会生出种种疾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胮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掘强,百节苦痛,犹被杖楚.”
病里方知身是苦.一旦疾病降临,我们的色身如同鸟雀被石击中一般,体力完全丧失,只能卧于病榻,气力虚竭,行走坐卧都须他人扶侍.病魔摧残着我们的身心,使得身肉消瘦,皮肤干枯,同时在难忍的病痛折磨下,心生忧苦,情绪反复,动辄发怒,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十分担心死亡的降临.夜晚并不比白天好过,只能在辗转反侧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不能受用悦意境界,佳肴美食入口无味.为了治病,不得不饱受针灸、刀割等苦,又须强服难以下咽的药物.
倘若患上艾滋病、霍乱等绝症,则被隔离人群,饱受他人的歧视,内心充满了孤独、苦闷和绝望,只有眼睁睁地看着病魔吞噬自己的生命.
《广大游戏经》云:“多百种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众生,惟愿速说苦出离.譬如冬季大风雪,草木林药夺光荣.如是病夺众生荣,衰损诸根及色力,令尽财谷及大藏,病常轻蔑诸众生,作诸损恼嗔诸爱,周遍炎热如空日.”
(四)死苦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死意味着与这个世界作彻底的诀别.当无常到来的时刻,我们告别此生,改形易身,变现中阴,此世的一切都将隐没不现.我们孤独地来,也将孤独地去,带不走今世的一针一线,只能两手空空随业而去.生前惨淡经营、操劳一生所获的财物,朝夕相处相濡以沫的亲友乃至于这具赖以生存的身体,都将遗留在今世的人间.弥留之际,亲友眷属坐于床前左右,他们的忧悲哭泣,只能加深自己对生的无比眷恋,虽然心中难舍难割,但也只有带着对生的无比眷恋与对死别的恐惧忧伤孑然一身前往后世.
死意味着假合之身的彻底瓦解.在奄奄一息之际,身体的四大内收,呼吸窘迫、肢体颤抖、意识迷乱、眼睛翻白,此时神识转入中阴.风游气息,火灭身冷,先前活生生的身躯变成一具僵直的尸体.
(五)爱别离苦
人生受着因缘的驱使,聚会与分离皆有一定.一旦因转缘变,便会有人事的变迁.至亲好友之间,不论怎样地恋慕情深、如同手足,但当无常到来之时,仍免不了随着业力的牵引各奔东西,或求学谋生、奔赴异地,或从戎服役、征战他方.
分离之时,依依难舍,念及别后天各一方、再难相聚,心中怅惘无限、哀愁万分.离别之后,每每忆起对方的音容笑貌、相互间的关怀体贴、相聚时的畅快欢乐,总在情感的执著之中难以排解.尤其是母亲思念孩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谓写尽了母子的离愁.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时常不由自主地担心起孩子受冻、挨饿、生病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知道或担忧孩子身处违缘、遭遇不测时,更是茶饭不思、坐卧不宁,甚至失魂落魄、精神失常,此时若与他人谈起自己的孩子,往往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悲痛不已.
在众生界中,人类恐怕是最富有情感的一类.依靠前世的业缘,在出生之时便注定了彼此的亲缘关系而滋生亲情,或有缘聚会相处日久而产生友情、爱情等.如果情爱不能转化成慈悲的真爱,感情没有以理智来驾驭,那么一旦亲友、爱人遭遇不测或对自己的情感有变时,情执深重的人们往往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于是沉浸于极度的痛苦中难以自拔,而且愈陷愈深,许多人由此而患相思病,甚至自暴自弃、以身殉情.母亲思念孩子,望眼欲穿,甚至哭瞎双眼、身心崩溃;离别中的恋人,因彼此相思而日渐憔悴、痛苦不堪,正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自古以来种种如是的悲剧不胜枚举.对负情者,嗔心习气较重的人,往往由爱转恨,做出摧毁自他的丧失理智的举动.在鼓吹感情至上、婚姻自由的现代社会中,损害乃至残杀亲人、情人的事件更是频频发生.
人世间只要有这种建立在贪欲上的感情执著,就避免不了亲爱别离的痛苦.
(六)怨憎会苦
与爱别离相反,和厌恶憎恨之人相处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业力常常显示出它捉弄人的一面,越是不喜爱的人,越是要给安排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工作.
与怨敌聚会共处,由强烈的敌对情绪,使得即便是相互看一眼也会剑拔弩张、难以收拾.虽然与对方相处一刹那也不愿意,但由环境、人事等各种因缘的支配,还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无可奈何地在极度的压抑中继续相处下去.
当对方在大众中揭露自己的隐私、披露自己的丑恶时,内心惧恨交加,由自爱的心理,害怕恶名在人群中传播,害怕各种流言诽语的飞扬.如果对方强过自己,就会担心怨家对自己随时随地的伤害;如果对方弱于自己,则会想方设法作损害,视对方如眼中钉,非拔除不可.
相处越久,这种压抑越是难忍,仇恨不断升级,最后发展到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地步.此时怨敌对自己的身家性命、财产受用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整日没有安全感,四处躲避,持刀携枪,小心提防,唯恐相见.一旦忍无可忍,刀枪相向,拳脚相加,血肉横飞,令人目不忍睹.由此一来,负者或伤残或毙命,胜者亦被罪业之绳缠绕而心中无法安宁,又恐被绳之以法或怨家亲眷寻仇而来,如是惶惶不可终日,命终还要遭受堕落之苦.
(七)求不得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的一生总在苦苦的追求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时时奔波操劳,身心难得一刻的安歇.不同职业、身份、地位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追求:农民乞盼丰收,商人追求利润,学子志在功名,政客醉心权力,乞丐渴求温饱.而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们也有不同的追求侧重点:青年人沉溺于爱情,中年人热衷于事业,老年人重在平安.
总之这个世界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追求之中.但成功者少,失败者多,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务农者偏遇旱涝之灾,颗粒不收;经商者商海折戟,倒闭破产;求爱者虽然倾注了无限的殷勤,但所爱却移情别恋……如是种种,由于当初满怀希望、励力追求,所以一旦愿望不能得以实现时,必然灰心忧苦,在失败绝望之中身心一蹶不振.
为了所求,人们相互竞争.竞争的过程是残酷的,起初是你死我活的较量、算计,而最终一旦鲜花与掌声属于竞争对手时,内心则如被箭刺一般难受,失败的阴影时时笼罩心头,心情一落千丈,在人前也直不起腰来.由于今生的愿望未能实现,强烈的执著使得有些人即使临终也难以放下,内心耿耿于怀,不能瞑目.
本来,一切所欲必须依靠因缘聚合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前世和今生的福德因缘,即便是果腹这样低微的所求也很难如愿以偿.而世人却愚顽不识此理,尤其在当今时代,乐天知命、积极造命者寥若晨星,很多人都只能在不可求得之中徒劳妄想而已.
(八)五取蕴苦
我们在生死之中流转的有漏身心,分析开来即是五取蕴12: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心性休息大车疏》云:“经说色受想行识,近取五蕴有漏性,是故乃是诸苦处,苦依苦器与苦源.”又云:“色蕴现量造成苦害的原故是苦处;受蕴承受痛苦知是苦器;想蕴能生起分别妄念而成为最初之门故是苦依;行蕴与识蕴是作者与知者.”
《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谓是当成众苦之器,及依已成众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即:由此五取蕴,会引生当来的众苦,所以是当成众苦之器;由宿业感得现在已成的五蕴身心,是这一世(能依)老病等苦的所依止之处,所以是依已成众苦之器;正因为有了五取蕴便决定会产生苦苦、坏苦,所有的苦苦、坏苦都依于此五蕴的身心而发生,所以是苦苦器、坏苦器;初成取蕴,即已决定了其行苦自性,因为一切行都是在过去惑业的支配之下,随惑业转、不能自主,所以是行苦器(行含有不能自主之义).
五取蕴苦是一切苦的根源,如果对于生死取蕴没有真实洞察其痛苦的本性,则不能生起真实厌离之心,由此真实解脱之心没有发生之处.而对于一切有情的流转生死,也无方便能起大悲.所以不论是趋入大乘抑或小乘,发起厌苦出离的意乐,极为关要.
博朵瓦格西曾云:“于六道中,随生何趣,其后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应,忽尔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时,必不能越.我等于此若起厌离,须断其生,此须断因.”
二 三苦
譬如极其烧热之疮,若在其上洒以冷水,似觉安乐,如是在生死之中一切的乐受一旦坏灭,还生诸苦.此坏苦不仅仅指乐受,与此相应的余心、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都属于坏苦的范畴.又如热疮逼切,更加热水变异触时,便会生起极难忍的痛楚.如是当知苦受,随其生起,当下便能触恼身体与心识,故名之为苦苦.与前相同,不仅苦受,与此相应的余心、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都属于苦苦的范畴.又如热疮,在未感触苦、乐二触时,处在非苦非乐的舍受之中,但此时被粗重的业与烦恼所牵引,只能随其流转,因为不能自在故名为苦,同时在现法位,又能引生感生后有的烦恼种子,又被此烦恼种随逐,所以名为遍行粗重所随.如是若起乐受,会引发贪欲增长,若起苦受,引发嗔恚增长,若是非苦非乐的舍受,则随粗重身,将无常执为常等,愚痴增长.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六道之中生等众苦,嗔则于现法位即能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将感得恶趣之苦,痴则于前二所感两种苦随逐不舍.所以应对一切悦意的乐受观为是苦,灭除贪欲,对于苦受应当正思维,此蕴本是众苦因缘,众苦由此而产生,犹如毒箭,由此灭除嗔恚.又对一切平庸的舍受,应观其为无常刹那销减之本性,灭除愚痴.如是正观,不在感受苦、乐、舍三受之时造下三毒之因.
犹如肩负沉重的担子,只要重担没有离肩,则随此重担担荷多久,便有多久的不安乐.取蕴重担即是如此,我们担着这副沉重的取蕴担,无始以来至于今生,上至天宫下至地狱,从未间断过.因为取蕴重担一直执持的缘故,我们一直都困在行苦之中不能解脱.由于这五蕴中有苦与烦恼粗重地安住,所以称之为行苦.既然潜伏难察的行苦从来未曾远离,那么现在虽然苦受未生,然其无间由种种因缘能引生众苦,所以这行苦遍摄遍含一切苦,同时是苦苦与坏苦的根本,故应于此根本多修厌离.
这个世间所谓的安乐,真实观察起来,其实多是对于痛苦渐息灭位妄起乐的错觉.即我们将苦的减轻当成了真实的乐,其实在“苦的减轻”上面根本没有不观待苦息的自性之乐存在.
比如长期行走则生疲惫之苦,此时略微休息便会产生乐觉.分析这一乐觉,乃是由于此前已生大苦,此苦渐渐减轻,所以感到有乐渐次生起,而并非是自性之乐.因为如果久坐,“乐”即消失,仍然会产生痛苦.假如坐是自性乐之因,则应如苦因随着串习的持久而苦渐增一样,坐多久,便会有多少的安乐产生.但事实并非如此,又如任享何种美食,饥饿时吃便觉安乐,但如至饱仍不断进食,苦便生起,而且愈食愈苦……再随此多作观察,便会发现:无论何种享乐的行为,如果一直让其持续下去,其结果只有生起苦受.
三 六道之苦
(一)地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