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价值观的特征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09:42:09
正确价值观的特征急正确价值观的特征急正确价值观的特征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

正确价值观的特征急
正确价值观的特征

正确价值观的特征急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内容.作为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价值观有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别.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包含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和层次,其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就是为人民服务.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为配合这一教育,本报此前已发表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两文,今天再发表《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帮助人们提高认识,增强树立正确“三观”的自觉性.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现实的深刻启示,也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客观要求.
  价值观的性质和作用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还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普遍地存在着价值问题.人们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都是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内容.社会意识归根到底反映社会存在.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同他们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条件相联系的,是基于自身利益和需要的产物.正因为如此,作为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价值观就有了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别.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
  价值观对主体的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人的信念、信仰、理想总是像心目中的“坐标”、“天平”和“尺子”一样,随时都在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以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向、态度和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同时,国家和社会也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目前,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在世界上,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之间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体系的冲突,在国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影响也日益突出.在国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空前伟大的事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主导价值观,作为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推动力的共同理想、信念,为我们事业的成功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正在走自己民族振兴之路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高举起自己的旗帜,切实加强主导价值观的建设,以使我们在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做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原则
  “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简明通俗,却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表述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从理论上看,这里所回答的正是一切价值观共有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价值观中,“为什么人的问题”正是确立价值体系的主体和标准:为什么人,就以他们为价值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为客观的价值标准;为什么人,就以他们为评价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意愿为主观评价的依据.主体和标准问题在一切价值观中都居于统率和决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原则和取向都由此确定.世界上各种对立价值观之间的根本区别,归根到底表现为究竟是为什么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从价值与评价、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高度,明确而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反映了党和党的事业的性质,代表了党的价值观的最高原则.从思想来源看,为人民服务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的全新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科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这一价值观所特有的价值取向,所包含的全部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自觉地无条件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争取实现人类自身的彻底解放和美好前途.这是一种达到了与科学历史观相统一的革命价值观.一百多年来,这一价值观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高尚的人类情感动员鼓舞了亿万人民,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的一个精神源泉.中国共产党把这一价值观与党的历史使命和每个共产党员的人生准则联系在一起,从而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中华民族无数忠诚的儿女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坚贞不渝地奉行这一根本价值观,为人民解放和祖国振兴而前仆后继.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辉煌成就的巨大动力和精神保证.
  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服务”还只是共产党人所代表的一部分最先进、最有远见并富有献身精神的人士的价值观,还只能通过人们为推翻旧制度而奋勇斗争的行为来体现,那么在共产党已经取得政权、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则意味着它具有了全新的性质和形式,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更广阔的天地、更切实的保证和更高的标准.
  具体说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为人民服务,被历史地赋予了以下两大新的特征:
  首先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的社会一体化.这意味着国家社会的事业也是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一部分群众的集体利益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之间,是根本一致、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着的.人民的事业依靠人民自己来实现,社会分工也不应再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在这一前提下,全体人民既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服务者,又是一切社会服务的对象即享有者,两种身份走向高度的统一.人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对象.“为人民服务”从根本上具有了人民群众“自我服务”的性质,即全体人民通过分工和相互服务而实现自己共同的福利.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具有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现实基础.通过实践体验和必要的思想教育,广大群众在充分认识自己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就会对“为人民服务”产生自觉自愿的共识.这是使党的先进意识变为人民群众普遍价值观的客观条件,也是它的必经途径.
  其次是为人民服务成为国家社会的制度化特征.从价值原则的高度看社会主义制度,意味着为人民服务作为国家社会的主导原则,必然要超出思想观念的范围,普遍地贯彻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成为各项事业的共同性质和目标,成为社会实践的普遍特征.也就是说,使“为人民服务”落实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基本制度、体制、管理的程序和规范中去,已成为它们本身的动力源泉、有效机制和客观效果,并且成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总之一句话,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现实”.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内在目的和要求,是其根本优越性所在.
  上述两点可以使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比起推翻旧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制度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地贯彻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和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这一理论在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和战略问题的同时,也阐述了丰富的价值观思想.其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观全面具体地贯彻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标准和各项具体政策的理解和规定之中.例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在于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辟概括;关于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关于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来衡量我们事业的是非成败的价值信念;关于要面向群众、面向实践,以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为判断依据的评价准则;关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导向、两个文明一起抓、造就“四有”新人、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规定;以及做出“一国两制”的决策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等判断时,所运用的富于时代感和创造性的价值思维方式;等等.这些都非常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风格.而其始终如一的价值导向,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精辟概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围绕“核心”开展价值观建设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全体人民的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因此,我们价值观建设的关键,就是结合新时期的条件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上把为人民服务原则更深入全面地贯彻于各个方面,使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把“主人意识”与“服务意识”切实统一起来,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人民在总体上占有和享用社会劳动的成果,与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服务来提供这些成果,是互为前提、相互统一的,没有这种统一就没有社会主义.在现实中,这种统一要求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责、权、利一致原则”的管理体制和规范作为基础和保证.在观念上,则意味着绝不应把二者分离开来,孤立片面地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例如,既不能把主人地位等同于只享受保障而不须承担风险,也不能把岗位服务说成是纯粹为他人的无偿劳动.结合现实看来,在价值观建设中充分落实主人意识与服务意识的统一,其中特别是服务观念的加强,具有十分紧迫的意义.这不仅是针对提高普遍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端正行业风气而言,更是针对一些有重大影响的领导方式和干部作风而言.邓小平同志曾十分明确地说过:“领导就是服务”.然而,目前有些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仍不能体现这种实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少数人只把自己当作是所掌管的那一部分权力的特殊“主人”,而忘记了“服务”的职责,或把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摆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上,只用权力来为自己和小圈子服务.事实证明,这种在“公仆”与主人关系上的割裂和颠倒,正是导致干部和党员队伍中滋生腐败的价值观根源.
  把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祖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作为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是我们价值观建设的现实内容.人们的社会理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方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和路线,包括在一定时间内把祖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等,反映了人民的根本愿望和要求.我们应当把这个最现实的理想和目标作为理想和信念建设的重点.决不应轻视这个具体层次的理想建设,更不应把它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立起来.现实是通往未来理想的阶梯.离开现实空谈大目标,或用庸俗、片面的观念代替崇高目标,都是要不得的.
  在全社会造就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风气,使一切行动有利于振兴祖国的伟大事业,是我们价值观建设所需要的社会心理状态.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有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健康心理,消极落后的心态必然贻误事业.社会风气往往是反映人们心态的镜子.因此,检验价值观建设效果的一项指标,就是要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是否形成了社会风气.这种风气的实质,就是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变为人民共同的思想方法;就是要让“三个有利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切实贯彻到各项事业中去;就是要做到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创造出适合于我们的秩序、规则和成果;就是要注重实效、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让符合人民利益的东西成为主导,等等.总之一句话,就是要让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充分地结合和体现出来,成为我们民族走向新世纪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