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4:26:50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先生讲,学生听”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又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病.语文教改已经搞了多年了,但坦率地说,我们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先生讲,学生听”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又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病.语文教改已经搞了多年了,但坦率地说,我们大都只是在语文教学的教法上下功夫,而在一些一般性的问题上,甚至在教学内容上却很少静下心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究.在此,笔者仅就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感触,漫笔一二.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的教学往往是为了完成主观设计的计划.于是,常常是填鸭式,满堂灌.这样就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学生完全是学习的被动者.在我读小学时,教师仍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因此,我们的思维方式、智力的启发受到阻碍,而现在的教学,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以思维启发式的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但也仍存在呆板的教学.
曾听一位教授说过:“现代的语文教学,什么是真正的标准答案呢?”听起来挺可爱的,一位语文教授教自己小学儿子做的语文试卷居然画满了叉叉,因为那位老师说这不是标准答案.从这一件小事,我们也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改革仍有不足之处.
众所周知,语文这一科,是最灵活,知识面广而深,一词多义,同一句话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那何来标准答案?难道那标准答案就不是人为的?这种应试教育实为不妥!应寻求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应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从各个角度探求问题.
语文教学改革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要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历史上对此曾有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这两种理论都有一定的危害,以教师中心论来说,学生必须跟着教师转,应无条件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儿童中心论,教师便成了学生的尾巴,让学生牵着教师的鼻子走,两者都走向了极端,都是错误的.
人的学习是一个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因此,学生不应单纯地是学习过程的客体,消极地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应当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解决“学生为主体”的问题,不少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在教改实践中逐步树立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如特级教师潘凤湘的“教读法”,其中有六个读书步骤:默读课文、查词典、分小组互查互评读书练习,教师讲课,写读书札记和熟读课文;除教师讲课外,其余五步均为学生主动活动,它突出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这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有特级教师洪镇涛以培养学生自学为主,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步骤:提示、设问——阅读,思考——讨论,切磋——归纳,总结——练读,练写.这个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个教学模式很值得我们探讨与学习.如在学习新课时,教师进行简明概括的提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接着便根据课文的知识点,能力点和教学目的揭示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讨论切磋,课堂就充满探索发现的气氛,学生始终处在独立思考之中.又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但我认为,在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窨,培养并鼓励学生形成多问的好习惯.例如,我在开始教学课文时,每当板书完题目后,没有急于往下讲,而是停一下,问学生:“读完课题,你会对课文内容有什么疑问呢?”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把这些问题分类: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哪些是没有意义的问题;哪些是当时就能回答的问题,哪些是学习课文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表扬那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学习课文后,我又问大家:“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最后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学习每一课时,都会提出自己不同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从而形成多问的好习惯.同时,学生在形成多问的好习惯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思考的方法.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还是具有发展探索的潜力.类似这些教学模式,近来,在语文教改的洪流中不断涌现,枚不胜举.
语文教学还应讲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一方面是要按照语文学科特有的规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使语文教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感性、生动性.例如,语文教材是一篇表达完整思想内容的课文,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密不可分,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等表达形式,领会文章的理想内容,又通过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领会,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等形式在表达思想内容上的特点和作用.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文教师除了以典范的语言材料训练和影响学生外,还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语言运用中尽量做到规范、优美、文明.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语言风趣、幽默、用词丰富、比喻恰当,妙语连珠,那么,他上的每一堂语文课便可以说是展示给学生的一篇篇精彩文章.记得我在讲朱自清的《春》时,开场白是这样的:“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今天,就让我们在朱自清先生的带领下去领略春的美景,去感受春的气息吧!”这种描述性的语言适宜于教读写景类的文章.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恰到好处地幽默一下.例如有时需要学生质疑,但学生不敢发言,生怕问得太简单会被同学笑话.这时我便适时地引用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来启导学生.当学生指出我在教学中的个别漏洞时,我并不会恼羞成怒,而是借用古人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来自我解嘲.遇到难题,学生一个人解决不了时,我便用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来发动他们讨论.类似的例子很多,一节课下来,学生可以从老师的课堂语言中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词语句子.久而久之,这种描述、风趣、幽默的语言便从学生的口中、文章中流露出来了.语文教育不但具有感知的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而且渗透着情感的因素,通过感染熏陶的方式,使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另外,还要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进行教学.
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利于师生双方配合默契,相互促进,而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达到有机统一,优化组合;二是要符合教学目标、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三是要充分体现教师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反映规律,遵循原则;四是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一个环节完成了又转入另一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学生有“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感觉,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内在要求.
语文教学与教师本身的文化修养、思想开放与否也有一定的关系,这里有待于同行共商榷,不细论.总的来说,我认为语文教学是生动而又形象,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