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流派和分支有哪些?分支和流派是一个含义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2:13:34
语言学流派和分支有哪些?分支和流派是一个含义吗?
语言学流派和分支有哪些?
分支和流派是一个含义吗?
语言学流派和分支有哪些?分支和流派是一个含义吗?
分支和流派肯定不是一个概念.
分支:从总体或一个系统中分出的部分.
流派:指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
从概念上就可以判定它们的区别.
分支是从研究内容、对象上进行区别,流派是从研究方法、角度、风格等上面的区别.一个分支上也有不同的流派.
个人理解.
语言学流派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我们比较倾向于前者.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diglossia)、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或socialect)、标准语和土语(vernacular)、正式语体(formal style)和非正式语体(informal style)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是:
1.语言的变异(variation),并且联系社会因素来探讨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常常使用统计的方法和概率的模式来描写这些变异现象.这又被称为"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或"小社会语言学";
2.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如上面提到的双语、语言接触、双方言,语言规范化问题等,这又被称为"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
3.研究人们怎样在实际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及不同的社会、社团使用语言的差别,如某一社会阶层使用语言的不同习惯(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这被称为语言的社会变异),又如不同的性别、年龄、行业和经济地位等对个人言语的影响(这被称为个人语言变异).
如果说,从索绪尔开始的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研究的是同质的(homogeneous)语言,那么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有序异质的(orderly heterogeneous)的语言,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来研究语言的结构.这是社会语言学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特征.
社会语言学现在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随着6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的加深,社会语言学又发展出交际民族志学、跨文化交际、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语言变异研究等学派.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语言提出了一种更为细致的同时又更为广阔的概念,打破了索绪尔以来只研究语言内部同质系统的局限;2)对语言研究进行计量统计的分析;3)通过语言变异的研究在共时和历时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解决了共时和历时的矛盾.
系统-功能学派
系统功能学派的兴起,与整个语言学的功能主义思潮有关.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指的是当代语言学界与形式主义相对峙的一种学术思潮.它旨在通过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应实现的功能来描写和解释各种语言的音系的、语法的和语义的语言学特征.在这个学术思潮中,有几个主要的学派影响比较大,它们是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
布拉格学派一直是语言学界公认的一个功能主义学派,它所说的功能主要包括语言在交际行为中的功能、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以及从功能观点看语言在不同层次方面的问题.伦敦学派的兴起稍为晚一点,由英国语言学家弗思教授开创,后来由他的学生韩礼德(M.A.K.Halliday)教授继承和发展,形成现在人们称之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派.韩礼德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发表了很多著述,建立起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体系,成为语言学中一个独树一帜的的学派.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语言学家门每年举行一次系统理论讨论会.第一届至第八届在英国召开.随着影响的扩展和队伍的扩大,1982年第九届年会在加拿大召开,这标志着该学派的理论已具有国际影响.1985年美国密执安大学举办第十二届年会,由于到美国是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堡垒,所以在美国举行这样的大会具有深远意义.到今天,功能主义已经与形式主义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两大思潮.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部分,但这不是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完整的语言理论框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系统语法或系统语法学着重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语言作为符号的一种,在表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语义时,必然要在语言的各个语义功能部分进行相应的选择.功能语法重点需要说明的是: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语言系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为了实现各种不同的语义功能而逐渐形成起来的;人们在交往中需要在语言系统中进行选择时,也是根据所要实现的功能而进行有动因的活动.
转换-生成流派
出现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乔姆斯基为代表,运用转换-生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其活动中心是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麻省理工学院;另外,在欧洲有一个专门研究转换-生成语法的学术组织,称为"旧大陆生成语言学协会",它是一个国际性的生成学派的组织,于1975年秋成立于荷兰.
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转换-生成语法从提出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典理论"时期,从1957年到1965年,《句法结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有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以及语素音位规则.古典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主张语法自主,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在这一点上与此前流行的结构语言学的理论是一致的.
第二阶段是"标准理论"时期,从1965年到1971年,代表作是《句法理论要略》,其语法包括四部分规则,即基础部分、转换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标准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修正是把语义纳入到语法中来,提出语法结构有深层和表层之别,深层结构决定语义,他通过转换规则而转化为表层结构.这一修正使它跟古典理论有了原则区别.
第三阶段是"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从1972年到1979年,1972年出版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以1977年出版的《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为代表,则对这一时期的理论又作了一些修正,因而也称为"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1972年的主要变化在于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的作用,而在1977年的理论中,语义解释则被全部放到了表层.此外,这一阶段还提出了"虚迹"的理论.
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以《支配和约束论集》为代表.这本书是根据乔姆斯基1979年在意大利比萨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支配"和"约束"理论整理成的.这一阶段的理论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在原来的规则系统之外增加了原则系统,二是提出了"虚范畴".目前,支配和约束理论仍然处于不断的修正和发展中.
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个概念是从语法中派生出来的,只有语法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另外,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公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所以说,转换-生成语法无论是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和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原则的区别.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它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转换-生成学派的研究还包括生成音系学,它是生成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研究人头脑中的音系知识.生成音系学从酝酿、形成到标准理论,直至现在的非线性理论,一共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代表人物有雅科布逊、哈勒、乔姆斯基等.1952年,雅科布逊、哈勒等人合写的《言语分析初探》、1956年乔姆斯基、哈勒等合写的《英语的重音与音渡》以及1968年乔姆斯基和哈勒共同撰写的《英语语音模式》分别是前三个阶段的代表性著作.《英语语音模式》中提出的标准理论使生成音系学在60年代的美国音系学中居于主流地位.1975年以后,生成音系学进入非线性理论时期,演化出各种名目的音系学,如自主音段音系学、节律音系学、词汇音系学等.在这一时期,乔姆斯基退出了音系学领域的研究而专攻句法,哈勒则仍是这一领域的旗手.
生成形态学也是转换-生成学派的一个研究范畴.乔姆斯基在"论名物化"一文中首先确定了形态学在生成语法中的特定作用,哈勒于1973年进一步提出了生成形态学的第一个明晰的模式,继而西格尔、杰肯道夫、阿罗诺夫等人跟进,又对生成形态学的模式作了一些改进.
总之,转换-生成学派以语法为研究目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都服从于这个目的,同时又都对各自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转换-生成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方面,在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乔姆斯基认为,转换生成语法将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并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结构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面向语言材料、注重语言结构的形式描写而著称.20世纪的20-30年代,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和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在美国盛行,这种哲学背景和印第安语的研究相结合,使美国的结构语言学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这一学派的先驱是鲍厄斯(Franz Boas)和萨丕尔(Edward Sapir).鲍厄斯1911年为《美洲印第安语手册》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从事人类学的语言学家对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其中特别强调了语言描写的一条原则,即对语言事实要做客观的描写,不要用其他语言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而应当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萨丕尔1921年的名著《语言论》把语言研究同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他们二人都强调尊重语言事实,主张记录口语作为研究素材,然后对他们的结构做客观的共时的描写.
1924年在鲍厄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人的创议下成立了"美国语言学会",该学会可以看成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摇篮.1925年该协会出版了会报《语言》杂志.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本世纪20年代,这一学派只具雏形,理论上还不是很成熟,直至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他们把语言看成是一系列代替实际的刺激和反应的行为,在语言的分析中着眼于可以观察到的言语素材,主张依靠形式特征来描写语言结构,反对用非语言学的标准(特别是心理因素)来分析语言,在共时描写中完全排除了历史因素.这些论点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以后二、三十年语言学的发展中一直以该学派的理论为指南.可以说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这一学派进入了"布龙菲尔德"时期,也有人成为"布龙菲尔德学派".
1934年,派克(Pike)、柰达(Nida)、弗里斯(Fries)等人开始举办"语言学暑期学院".他们主要继承萨丕尔的学术传统.派克在结构分析中区分"位"和"素",并且试图把他们运用到人类一切行为的分析中去.这一学派的后期重要成员有:哈里斯(Harris)、威尔斯(Wells)、布洛克(Bloch)、特雷格(Trager)、霍盖特(Hockett)、格里森(Gleason)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哈里斯.1951年,他出版了《结构语言学的方法》一书,标志着该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他把数理逻辑的方法运用于语言学,主张排除意义标准,把分布和替换看作结构分析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后布龙菲尔德学派".
总的看来,这个学派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注重口语的描写和共时的研究.
2.注重形式的分析,回避意义问题.
3.在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换的方法,以便从一堆言语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并加以归类.
4.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这是分布和替换的方法在句法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并由此发展出直接成分的分析法,即把句子或词按层次区分出它的组成部分.
5.建立语素音位这个新的单位,这是在语法和语音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新的单位.它是由出现于某个语素变体的一组音位所组成的语音单位(如英语名词复数的词尾-s, -z, iz是由不同的音位组成的同一个语素音位).
6.强调验证.
布拉格学派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
这个学派颇有影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作过这样的评价:"在欧洲语言学团体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布拉格语言学会,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与这一学派的学说有关."这一学派的先驱者是马泰修斯.1926年10月,他与雅科布逊,哈弗拉奈克,贝克尔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参加学会的外族人中,以俄罗斯人最多,除雅科布逊外,著名的有:特鲁贝茨柯依,卡尔采夫斯基,柯别茨基,依萨钦柯等.俄罗斯翼成员大多专注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忽视语言与超语言因素的关系.捷克斯洛伐克的会员多数比较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注意语言理论的应用性.他们被称为捷克翼或马泰修斯翼.捷克翼的会员中除马泰修斯,哈弗拉奈克外,著名的还有:特伦卡,温伽尔特,穆卡硕夫斯基,瓦海克,斯卡利奇卡,柯日奈克,何拉莱克,特罗斯特,奥别尔普法尔采,博尔道夫,诺瓦克,鲍利尼等.
该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
(1)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
(2)建立了音位学说.
(3)把音位学的概念,类型学的原则应用于语法研究.
(4)提出"语言联盟"的理论.他们认为,邻近地域的语言,由于相互影响,常常获得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所以某些语言的共同特征不一定都是来源于语言的亲属关系.
(5)提出了句子的实际切分说.
(6)提出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
(7)提倡把最新理论运用于从中学开始的语言教学.
结构语言学
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
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别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1926年1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出版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布拉格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论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论纲》中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功能.特鲁贝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员散居于世界各地,影响衰落.1956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等团体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何拉莱克担任第一任会长.这个新的学会继承了布拉格语言学会的传统,因此其成员被称为"当代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系统的思想,特别致力于音位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音位学说.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研究内部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学问题也很感兴趣,运用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及外部语言学的其它各领域.
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1931年,叶尔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1938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遂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叶尔姆斯列夫任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长,他的《语言理论导轮》和《普通语法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这一学派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的学说为基础,着重语言形式的研究.它特别注重语言的组合关系,这是这个学派区别于布拉格学派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把语言理论看成一个"纯演绎系统",采用"假设-推理"法对语言进行分析,不大涉及具体语言事实的研究,因而其影响面比较小.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共同汇成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区别于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美国结构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它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驱者是鲍厄斯和萨丕尔,分别著有《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和《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二人都强调要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24年他和鲍厄斯、萨丕尔等人一起创立了"美国语言学会",1925年出版会刊《语言》.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使它进入"布龙菲尔德时期".5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进入"后布龙菲尔德时期",哈里斯和霍盖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霍凯特1958年出版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结构语言学集大成的理论著作,对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发展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总结.1951年,哈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出版,被人视为后布龙菲尔德时期的象征和转折点.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这不同于欧洲结构主义学派注重书面语的传统.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制定了一套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和描写的技术.这一学派对汉语研究影响很大.
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语言学派虽然各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但也有共同之处:都接受了索绪尔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区分语言和言语,在语言中又区分共时和历时,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中的成分依据成分之间的差别和关系从话语中切分出来,并加以分类归并,而后从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去研究语言的系统.
结构主义语言学自产生以来,不仅影响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流派,而且还影响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严密的分析方法已渗透到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等其它领域.这样,结构主义就由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几乎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产生影响的思潮,因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比较,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而且还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分支如: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文字学等等对语言要素的专门研究
流派是用不同的方法、观点来研究语言的,比如转换-生成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功能学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