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04 02:13:40
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
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
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
铜镜铸造制作工艺
所谓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是指将纯红铜和锡,或铅或锌,通过严格配比,进行冶炼溶化,再灌入模范,冷却后取出毛坯,最后进行机械加工,表面涂锡汞,成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工艺过程.
生产铜镜要进行许多道程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标准.如某一道工序发生缺陷,都会影响铜镜的质量,甚至出次品,带来损失.在铜镜产生的四千多年历史过程中,战国、两汉、隋唐铜镜制作最精美,是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的产物,为收藏者孜孜追求.而宋以后精品少缺,其历史原因应与一些铸造制作的关键工艺的失传有关.虽然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有介绍,但不详细,难于掌握,并且是宋以后之事了.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对古铜镜研究的深入,逐步对古人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有了全面科学分析与了解.作为一名收藏铜镜爱好者必须全面了解铜镜的铸造制作工艺,掌握铜镜生产全过程的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恒心的支撑下,才能慢慢的进入收藏的佳境,从而实现对铜镜实物,无论是理论上与实践上,对鉴定、断代、修复、鉴别伪品,都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一)采矿和冶炼:
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等金属的合金.地面可采集的自然铜很少,铜镜大量的铸造必须依靠铜矿的大规模开采和冶炼.中国铜矿资源的开发是商周铸造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青铜器遗存数量很多,说明古代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具有相当的规模.由于采矿遗迹深埋地下,不容易被发现,到目前为止,考古工作者发现大型的和比较大的矿冶遗址只有几处:如湖北省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辽宁省林西县大井古铜矿遗址;湖北省麻阳古矿井遗址;安徽铜陵铜矿井遗址等.
(二)各个时期的铜镜合金成分:
《考工记》是先秦古籍中的重要科学技术著作,它是春秋末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关于铜镜及其他器物合金配比的最早记载.青铜是金属中最早的合金.人类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距今约5000年左右.先民们已开始掌握了制造合金的技术方法.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经过高温使它熔合在一起,制造成为另一种金属,从而具备了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这就是合金.合金在铸造方面是属于金属再创造,青铜是合金的首创.
青铜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它的优点是硬度高、光泽好、能发出青光,可照容,以及抗腐蚀性能好.中国古代的锡青铜中常含有少量的铅,使得铜液在灌铸时流畅性能好,不易阻塞,但铅分子唯溶解于铜内,只能在铜液中均匀地分布作滴状浮悬.红铜的溶点是1084.5℃,若加上15%的铅,熔点降到960℃,若加上25%的锡,熔点则为810℃.然而,加铅或加锡,其意义不仅在于降低熔点,更重要的是使合金的物化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代,我国先民已熟练地掌握了复杂的合金制造技术,并创造出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品.如雄浑重器铜方鼎、玲珑剔透的云纹镜、锋利无比的吴王夫差矛等.
对此,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上有大量的记载.周朝设有冬官司空掌管百工事宜,负责“营城郭,建都邑,造车服器械”.具体就冶金铸造而言,百工中又产生了十分细密的产业分工,即“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
氏为量,段氏为镈器,桃氏为刃.”明确由专业匠人分别专造乐器、量器、农具和刀器.对此现象,汉代郑司农解释道:“其曰某氏者,官有世功,若族有世业,以氏名官者也.”由此可知,在周代,冶金铸造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产业,并历史性地形成了专造某一类器物的家族,并因世袭而成为官名,这是其一.
其二,由于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先民们能从不同的矿石中分别提炼出金(即红铜)、铅、锡、锌等金属,通晓不同的金属各自的理化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不同器物的特殊用途要求,创造出分门别类的合金.“六齐之论”即是合金制造的理论总结.《周礼·考工记》记载:“金有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当时的工匠不仅清楚青铜中含锡量越高,质地越硬的原理,还把握住了硬度和韧度、光亮度在工具不同部位各自的特殊要求,按需制作.如采用复合技术制造剑时,用含锡较低的青铜做剑脊,用含锡高的青铜做剑刃,如此造出的剑,剑锋锐利,剑身坚韧,杀伤力大且经久耐用.具体就铜镜而言,光亮度是其重要特征,铜锡各半,能使光洁度恰到好处.故先贤总结“金锡半”为制造鉴燧最合适的配比剂量.但各个时代铸造的铜镜,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它的金属配比有所不同,加工方式亦不同,所以铜镜断代,主要应借助于先进的现代化科学仪器进行测试.对于无法确切断代的铜镜,如果我们掌握各时期金属配比的知识,再结合铜镜其它方面的特点,也是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的.
齐家文化铜镜的铜锡比例是1:0.096.商周镜含锡量稍高,但质地远不如同时期的青铜礼器,对镜面缺乏必要的防锈处理.战国铜镜中铜、锡、铅的比例已较稳定,铜大多在68%上下浮动,多的达74.8%,少的也在56.6%以上,但锡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另外,铅的比例在0.45%—3%.战国镜中有一种表面黑里透亮似涂有一层厚厚的黑漆,被称之为“黑漆古”的,这类镜保存完好,尤其是它的防锈技术令现代人叹为观止,这与当时制镜的金属配比是直接相关的.
汉镜的合金配比较为稳定,铜占60—70%左右,锡占20—24%,铅占4—6%左右的配比最为普遍.汉镜保存稍好的镜面仍可反光,有的精品还能反射出青褐色的光.魏晋南北朝铜镜的合金配比不稳定,较易锈蚀,色以黑褐居多.
唐镜,尤其是盛唐时期的镜子,呈银白色,其金属成分中,大体铜平均69%,锡25%,铅5%,配比较为稳定.在唐代,已采用了向镜中加入微量或一定量的银的新工艺,使得典型的盛唐时期铜镜泛银白色光,很少有铜绿锈色,似乎不是青铜铸成,给人以厚重、富态之感,加之纹饰绚丽多彩、内容丰富,实为难得之艺术珍品.明《天工开物》记述:“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唐镜、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唐镜珍贵,因银而贵.
宋、西夏、辽、金、元铜镜,合金成分发生了变化,含锡量仅有10%左右,含铅量却增至8%以上,最多达23.7%,大大高于汉唐镜平均5%的数量,锌含量也增多,最高达8%,所以,这时期的铜镜呈黄铜色,一般都布满铜锈.虽形制较薄,但因含铅多,反比汉镜为重.
明代是我国古代铜业比较发展的一个阶段,采铜业兴盛,当时冶铜及其合金技术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火法炼铜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二是直接使用金属锌配制了黄铜;三是制造了宣德炉,它在合金配制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铜锌合金一般都是黄色的,故名黄铜.铜锌合金颜色与含锌量关系是:含锌10%左右时赤带黄,15%左右时黄带赤,25%左右呈黄色,30%左右为深黄色.明、清铜镜大多呈黄色,其合金配比是铜70—75%,锌25—30%.因黄铜流动性较好,有利于改善合金的铸造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