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如何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7 14:44:59
我国如何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我国如何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我国如何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一、稳定较快地发展国民经济,有赖于处理好经济工作当中的各项关系,真抓实干. 要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地增长,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还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领导工作思路清晰,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上来,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不懈地做好各项工作. 要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努力缓解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状况.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推进城市建设要积极稳妥,注意节约用地,控制拆迁规模.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新型投资体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产业合理布局,提高投资效益. 生产企业要搞好工艺技术升级、产品开发升级、市场营销升级,提高产出效益,大力研发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价值,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与此同时,还要适时制定、运用好国家的各项投资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工资政策,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有序地平稳发展. 二、调整经济结构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等. 经济结构有多重含义: (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 (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结构调整应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首先,要立足扩大消费调整结构.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等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为此,就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要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 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其次,加快推进致力于结构调整的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创新,就是找到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支点.如何贯彻以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都是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其三,尽快实现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经过统筹规划,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发展.发达地区可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拓展;欠发达地区可为发达地区提供广阔市场和发展支撑.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借机淘汰部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业,同时加强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既能够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又能够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我国现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明显失衡的问题体现在: 第一、产业结构的失衡.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导致了资源、能源的高消耗,温室气体的高排放,对环境造成了高污染. 第二、内需和外需的比例失调.在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下,外需高速增长、内需萎缩;而在内需中,又主要是依靠投资,造成了消费萎缩.就一个大的经济体制来讲,如果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诱发很多问题,比如说外部条件变化,一旦外部消费没法提供,经济就发展就会很困难. 支撑这种生产模式的生产要素有四个方面: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管理和技术创新.高资本投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技术创新不足,都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必须要转型的问题了,现在我们已经是被动式的了.在金融危机之后,出口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时有发生.欧美市场吸纳中国制造产品的能力下降了,出口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所以经济必须转向内需,这是被动式的. 第三,投资消费比重失调严重影响经济的内生动力.投资和消费的问题,计划经济时代就注意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解决,但不彻底.最近几年这一情况有所恶化.经济的重化工业化必然是投资高涨,消费受到挤压.从储蓄率来看,在政府、企业、居民当中,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增长得远比居民的储蓄率要快,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呈上升的态势,居民的储蓄呈下降的态势,这是高投资的来源,高储蓄才有高投资,高出口. 第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曲,各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倾向降低.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直接造成消费需求不足. 经济结构的失衡,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的发展,因此来说,对于这些结构失衡就必须扭转. 经济转型的阻力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点、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发达国家也经历过.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很难逾越重化工业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重工业化,“三高一资”产业处于主导地位,这个发展阶段所具备的特性我们难以避免.但是,中国的特点是,与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化和市场化程度发展不足,服务业严重滞后,重化工业比重畸高. 第二点、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个很早就存在,在内需中,投资的比重过高,消费的比重过低,而且消费比重处于一个持续下降的地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在内外需的关系上,我国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过度地依赖外需,这对于一个大国经济而言,显然是不可持续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很难再现危机之前出口高速增长的情景,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加强国内制度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出口部门的产品转向内需. 第三点、政策上的问题.我国一直以来鼓励出口,鼓励加工制造业.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过剩劳动力的就业,提高了从业者的收入,但也有很多负面效应.我们国家对出口部门的鼓励实际上是建立在比较低的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上,出现了为了出口而出口的现象,客观上就造成了政府鼓励经济结构畸形化的结果. 三、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发展,该如何控制好通货膨胀及其预期. 先分析通货膨胀的类型,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和国际输入型,还有就是混合型,对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宏观紧缩政策是有效的,而对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与国际输入型的通胀,紧缩政策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所以,政府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而不应仅仅依赖单纯的宏观紧缩政策.“一刀切”的紧缩政策在应对混合型的通胀预期,尤其是在应对成本推动型和国际输入型通胀时,不仅不利于稳定物价水平,还有可能减缓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即导致“滞胀”. 应对通货膨胀,尤其要预防“滞胀”的发生,不能单独采取宏观紧缩政策,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第一,有必要从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转为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并重.我国通过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政策以及调控信贷规模等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来应对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大.货币政策的结构化,会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第二,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分阶段推进,避免急转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采用“松紧搭配”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 通货膨胀预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很有可能使通货膨胀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稳定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就显得至关重要.政府近期的对策是采取结构性措施,增加市场上短缺商品的供给.供给的增加是稳定物价的迫切措施.当某些原材料和消费品国内产量短时期内无法增加更多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商品.只要供给增加了,企业和居民个人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趋于稳定.此外,政府采取打击商品炒作行为的措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抑制非正常的需求和有序地增加供给应当双管齐下,而且有序地增加供给相对更加重要. 但在现实情形中,控制通货膨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抑制物价上涨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主要作为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难以单独发挥有效作用,必须有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调控政策“适”字当头.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的功能,要从反经济周期转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00亿建设国债项目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发展倾斜,向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 其次,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货币政策作用相应上升、重要性加强,财政政策将不再担纲宏观调控主力.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导地位转换的背景下,为保证新一轮经济平稳增长,央行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增幅,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窗口指导,控制投资过快行业的信贷规模,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引导社会投资预期;必要时,小幅上调贷款利率,抑制投资过快增长. 第三,积极发挥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一是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二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粮油播种面积.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油供求.三是大力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项目建设应适度超前.四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投资权直接下放给企业,加强市场机制引导投资的作用;国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调控企业投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