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国60周年影片 观后感 300到400字就OK,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5:54:20
纪念建国60周年影片观后感300到400字就OK,纪念建国60周年影片观后感300到400字就OK,纪念建国60周年影片观后感300到400字就OK,一、时代背景简介:风云突变的1927年,蒋介石和汪

纪念建国60周年影片 观后感 300到400字就OK,
纪念建国60周年影片 观后感 300到400字就OK,

纪念建国60周年影片 观后感 300到400字就OK,
一、时代背景简介: 风云突变的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宁汉合流”的反革命步伐加剧.陈独秀置险情于不顾,反对武装工农掌握军队.7月15日,汪精卫发动政变,第一次大革命惨遭失败.影片反映的正是在这一危机关头,为了挽救革命,挽救党,以前委书记周恩来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执行党的决议,冲破重重困难,领导并取得了南昌起义胜利的革命峥嵘岁月. 二、故事梗概: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大败奉系军阀张作霖.这时汪精卫突然下令撤兵河南,回师武汉.陈独秀没有看清汪精卫的嘴脸,反对武装工农.贺龙向周恩来表示坚决跟党走.汪精卫准备从湖北总工会工纠队开刀,中共中央先发制人,解散工纠队,将全部人员编入贺龙部队.7月15日,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在这生死关头,党中央接受了周恩来等人的意见,举行“南昌暴动”,并委任周恩来为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乔装身份抵达南昌.汪精卫邀叶挺、贺龙上庐山,想乘机缴械,叶剑英在庐山获悉汪精卫“鸿门宴”的阴谋,连夜下山将此事密告叶挺、贺龙.叶挺、贺龙当即把部队开赴南昌,参与起义.周恩来听取了朱德的情况介绍,拟订了“南昌暴动计划”.敌方派人探听叶、贺部动向,汪精卫的特派员刁铁民胁迫起义前敌总指挥贺龙清党反共,贺反而将他逮捕.张国焘赶至南昌想阻止起义,周恩来与之激烈辩论,多数人拥护周,起义仍按原计划进行.因有人出卖起义情况,周恩来当机宣布起义提前.8月1日清晨两点,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叶挺、贺龙、朱德率部分路出击,在大家的浴血奋战下,黑姑完成了双喜、贺长生等烈士的遗愿,把红旗插到了城头.南昌起义取得了胜利,新世界就要诞生了! 三、观后感: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历史事件,头绪纷繁、人物众多,而影片以精湛的技艺,真实、朴素、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影片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创作素材,正确地、艺术地反映南昌起义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使其具有鲜明的纪实性和文献性.影片中出现的四十多个人物,大多都是有案可查的真实人物.为了真实地再现那一段历史,影片特别注意了环境的真实性:它通过一定时代特征的景色、道具和人物的服饰装扮;通过独具时代特色的音乐,特别是“打倒列强”的音乐旋律的反复出现,使当时的时代气氛更加浓烈,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为现代人上了一堂形象、生动、深刻的中国现代革命史的教育课.通过今昔对比,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影片从生活出发,成功地塑造了周恩来、朱德、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十分注重形象地表现几位领袖人物的独特经历和个性.如周恩来的稳健、果断、血气方刚、富有革命牺牲精神;朱德的憨厚、沉着、有勇有谋;贺龙的倔强、爽朗、对党的忠诚等.通过他们的具体言行来表现他们伟大而崇高的品格.如通过周恩来的“我们都为共产主义在奋斗,我经常想,一个婴儿哇哇坠地,长大,有点儿知识,很慢很难,只有抓紧时间做工作,才无愧做一个人,没有权力糟蹋生命,浪费时间.”这段话体现了他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通过贺龙的“半辈子经验告诉我,跟着国民党,我个人政治上没出路,整个军队也没出路.只有共产党才是劳苦大众的救星,我铁了心跟着它走到底,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请党考验我.”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对党忠贞不渝的爱和面对反革命的血腥屠杀毅然投身革命阵营的果敢精神.通过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前委会与阻挠起义的张国焘之间的斗争,表现了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勇于斗争的大无畏气概.这一切都是我们更加崇敬、热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伟大品格和精神,鼓舞我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影片还以真实、朴素的生活画面,为我们展示了南昌起义那火光冲天、枪林弹雨、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场面.并通过女战士黑姑踏着其丈夫双喜等烈士的血迹,冲上鼓楼,把红旗插到楼顶的这一细节再次告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和安静的生活环境,都是成千上万的先烈们用先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的牺牲,没有他们的奋斗,便没有我们的今天,作为祖国的一份子,我们要自觉加强思想修养,使自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成为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先辈和先烈. 总之,《南昌起义》是一部好的历史文献故事片.它使我们牢记过去中国革命的斗争史;牢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和人民创建的丰功伟绩;牢记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奋斗.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爱国主义影片《太行山上》观后感 11月30日,团市委组织团员青年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太行山上》,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用简洁的直升机俯拍开门见山地给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荡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度手法衔接到国民党阵地,并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朱德.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影片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观感之一:下作的西方电影--"兵临城下" 战争是残酷的.在战场上,为了争取胜利,会不惜一切手段,哪怕牺牲自己人. 但是“兵临城下”对苏军的描绘,不仅令我难以信服,而且觉出创作者的下作. 这部西方电影人的作品,是对二战中共同浴血奋战的友军的侮辱. 有网友问我:对苏联人侮辱了吗?你以为斯大林格勒里的红军是什么样子的? 我想问:你以为珍珠港,诺曼底的盟军是什么样子, 抗日战争的国军,解放战争的共军又是什么样子?有意的丑化不是侮辱吗? 比如每一个人,不同场合或私下里也会有很多种样子, 我若将你丑陋的一面示众,不是侮辱你吗?怕你要跟我拼命呢. 我所谈论的并不是史实怎样.以今天人类的文明和认识水平, 对五十多年前的历史事实,已不该存在太大争议,至少在私下里. 近来,西方人不也正在发现一些二战之后核辐射实验的真实吗? 问题在于,一个人有过罪孽,或犯过历史错误, 并不意味别人就可以随意煽情地展示,特别是在话语权不平等和双重标准的环境下. 没有必要比较俄国人和美国人谁更勇敢,谁更爱国. 哪支军队都有胆小鬼和逃兵,也都存在混蛋军官和不见天日的黑幕. 但是,只要设身处地想想,就会相信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 更多的当然是热血男儿挺身而上,这是一个民族至今存在的理由. 保卫家园的苏联红军,总不会比出国远征的美英大兵还孬种吧. 但在西方此类作品的描述里,只有作为单一的,底层的个体才是正常的,有价值的,可爱的. 表面上这也是一种赞美,其实乃是一种消解,是对集体的英雄主义的消解,对民族英雄的消解. 因为英雄从来只是群体的代表,否定群体与赞美英雄是相互矛盾的, 这样就在潜意识中,瓦解了群体的意志. 如此,所赞美的那些个体,又将置于何地,有什么意义呢? 这就是为什么看完这部表现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并且结局圆满的好赖污类型大片后, 却感觉德国法西斯比起苏联红军更可爱的原因吧. 这正是制作者无赖而且下作的后果,虽然方式有些幼稚可笑,嘴脸有点惟利是图, 毕竟苏联和红军都已经没有后人能去找他们拼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