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翻译《逢入京使》,《渡浙江问舟中人》,《竹里馆》,《种豆南山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21:57:45
古诗翻译《逢入京使》,《渡浙江问舟中人》,《竹里馆》,《种豆南山下》.古诗翻译《逢入京使》,《渡浙江问舟中人》,《竹里馆》,《种豆南山下》.古诗翻译《逢入京使》,《渡浙江问舟中人》,《竹里馆》,《种豆

古诗翻译《逢入京使》,《渡浙江问舟中人》,《竹里馆》,《种豆南山下》.
古诗翻译《逢入京使》,《渡浙江问舟中人》,《竹里馆》,《种豆南山下》.

古诗翻译《逢入京使》,《渡浙江问舟中人》,《竹里馆》,《种豆南山下》.
逢入京使 【古诗: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全部注释】 1.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下简称刘《笺》)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 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3.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4.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5.凭:托. 6.传语:捎口信. 7.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钟惺评此诗:"只是真."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逢入京使 岑参鉴赏】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1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流使得两袖湿漉漉.途中与君马上相遇,想与家一封信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2 东望故乡,道路漫长,离我千万里远.想到这些,不禁流泪,沾湿衣袖.在羁旅途中偶逢故人,却无纸笔,只能凭你以口带信给我的家人,告诉他们我在外平安,不必挂念.. 这是一首思乡的古诗. 渡浙江问舟中人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渡浙江问舟中人 》 【内容】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注释】: 浙江:指钱塘江. 扁舟:小船. 引领:伸长脖子. 天末:天边.越中: 越州.今浙江省绍兴. 【翻译】: 钱塘江潮落后平静得不起一丝风波, 和你同乘一只小船漂泊在江面上.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 不知哪一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赏析】: 孟浩然诗主要以五言擅场,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施之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孟浩然于开元初至开元十二三年间,数度出入于张说幕府,但并不得意,于是有吴越之游,开元十三年(725)秋自洛首途,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然后,渡浙江之越州(今绍兴),诗即作于此时.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当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居然将承平时代那种淳厚世风与人情味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谁能说它是一味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______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呢?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可谓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自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擅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确评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注释] 1. 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 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 [解说]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年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作品:归园田居 内容: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