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其发展有没有一般规律可循?如果有,它的规律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09:27:17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其发展有没有一般规律可循?如果有,它的规律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其发展有没有一般规律可循?如果有,它的规律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其发展有没有一般规律可循?如果有,它的规律是什么?
1、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1)从内容上看,社会经济结构的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但是这社会经济结构中,各种生产关系并不是起同样的作用的.在多种生产关系中必然有一种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正是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2)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有其特殊的功能:
第一,生产力中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如果不通过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就只是可能的生产力.经济结构以一定的形式把人与物结合起来,是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基本前提.
第二,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称为经济基础.
2、生产力的特性
(1)生产力的本质决定了生产力的特征,即生产力具有:
第一,生产力具有属人性.
第二,生产力具有客观性.
第三,生产力具有社会性.
第四,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2)根据在生产力系统中存在和作用的不同方式,可以把它的构成因素分为实体性因素、渗透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实体性因素是指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渗透性因素是指科学技术、信息、教育、管理等,它们没有实物形态,是通过渗透在实体性因素中而发挥作用.
社会性因素是指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有关的因素,组织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高低.社会生产的发展,必须通过劳动时间的节约而得到实现,这个规律适用于一切社会,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消亡.
3、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1)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表明,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事物,控制一定的社会秩序,并且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其目的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2)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内、对外两类.国家的对内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强制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服从并镇压其反抗,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确保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其二,社会职能,即执行社会公共事物的组织和管理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国家的对外职能则是国家作为特定的社会主体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一方面组织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本国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国家的内外职能紧密相关.一般说来,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和后盾,二者都是国家阶级本质的体现.
4、社会的观念结构和意识形态
(1)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多种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和联结方式.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社会的观念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它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为经济结构服务.按反映社会生活的侧重面和方式的不同,观念结构分为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和哲学等不同形式.这些形式各有特点,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组成了社会观念结构的整体.
(2)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它是人们对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
社会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的诸形式,即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念和哲学思潮;二是科学,即非意识形态部分,包括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识形式,称为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其表现为: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具体的,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不存的,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上统治地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各种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揭开各种观念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阶级实质.
5、文明和文明形态
(1)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是社会进步的尺度,是与人类的野蛮状态相区别的、表明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因此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的程度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总的说来,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文明.
(2) 社会文明具有多种形态.其实由于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所以人类文明也就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的有机一体.
物质文明是社会维持自身存在的物质基础,它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进步,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状况,标志着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财富的丰富程度.
精神文明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智力和精神支柱,它表现为社会科学和教育水平,以及社会思想道德面貌.
政治文明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享有各种民主权利的程度.
上述三种文明虽然有各自的规律,但它们在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
二、本章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核心概念
1、生产方式:人类获取物质资料的一定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它体现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相互间的客观经济关系.
4、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处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
5、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6、国家:起源——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阶级范畴、政治范畴)——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暴力工具.
7、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密切联系具有鲜明阶级政治性.包括:艺术、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哲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
8、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狭义上指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
9、文明:是指人类活动中的积极成果,标志着人类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
(二)基本原理
1、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一)内涵:社会意识形态虽然依赖于社会存在,但是具有独有的规律、能动的作用.
(二)表现
(1)它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特性;
(2)它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国家意识形态不一定发达;经济落后的国家意识形态不一定落后;
(3)具有历史继承性;
(4)各种形式相互渗透影响作用;
(5)最突出的表现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具有阻碍作用.
2、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1)相互区别
①物质文明是在经济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②政治文明是在政治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③精神文明是在文化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2)相互联系
①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②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③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