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上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怎样评述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16:56:18
历史书上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怎样评述的历史书上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怎样评述的历史书上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怎样评述的秦皇: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

历史书上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怎样评述的
历史书上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怎样评述的

历史书上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怎样评述的
秦皇: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恺撒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功绩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骜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能拜相拜将),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近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 ⒈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⒉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毛泽东评秦始皇
  ⑴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⑵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⑶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⑷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⑸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⑹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⑺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还认为秦始皇缺少文学才华.
  汉武帝
  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东方朔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汉武帝备受误解和争议的,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绝口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表明对汉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表扬、批评兼而有之: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为什么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分歧如此之大呢? 汉武帝刘彻--茂陵
  首先,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多面的人.他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有政治头脑;但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俱备.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苍生带来巨大灾难;他宠爱他喜欢的女人,可是,他不仅移情别恋,还为了江山,杀掉了自己最宠幸的女人.他绝顶聪明,又异常糊涂;为了传说中的宝马,居然不惜牺牲数万人的生命.当更近地走近他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对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两难之地,非常之时,他也会犹豫不定,甚至异常痛苦;同样有普通人的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在平常人眼里他果决、自信、雄才大略.然而,我们在对他盖棺论定时,往往流于偏激,说好时千古一人;说坏时罄竹难书.这样,分歧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无法使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任何人.人性本就复杂,更何况封建帝王!或许他的好发自本心,也可能是笼络人心的手段;或许他的坏是皇权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是天性如此,薄情寡恩.因此,既然我们无法剥离他身上的帝王枷锁,我们的评价,就只能在他的帝王与凡人两种身份之间游移.怎么可能一言蔽之、一书尽之?
  唐太宗
  《新唐书》: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旧唐书》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 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争议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四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同时,不仅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数百,董狐直笔,陈寿索贿,太史被宫,不要说清朝的文字狱了,另外,许敬宗对李世民并没有好感,这样表明,唐初历史应该具有可信度的. 唐太宗在贞观初期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对归顺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给土地要物资给物资,结果这些部落享受够唐朝的恩惠后胃口反而越来越大,索性就叛乱了. 后来唐太宗也自己检讨:“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病情不断恶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宋祖
  范仲淹曾由衷地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谱·庆历 赵匡胤金币
  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 一、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三、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铲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四、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成吉思汗:
  戎马征战一生,缔造了东方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奇迹.作为一名目光远大、具有宏韬伟略的政治活动家,作为一位制军严明、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和复仇天神,他所创建立的赫赫业绩,对于蒙古人来说,或许是空前绝后的.
  为完成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使命,成吉思汗首先建立了一支组织严密、具有铁的纪律和富有战斗力的军队.颁布《札撒》,奖罚分明.对贵族将领与普通士兵几乎一视同仁.如在1202年攻打塔塔尔时,《札撒》规定:如果战胜敌人,不能私分战利品,战后共同分配;如果被敌人打败,速回原出发地,不回者斩.而成吉思汗的两位叔父及从弟违犯《札撒》,在战场上私分战利品,其战利品被全部没收.成吉思汗还曾说:凡诸临敌,不用命者,虽贵必诛(冯承钧《成吉思汗传》).对待部下,成吉思汗主张教导和奖罚并重.违犯《札撒》一二次者教育;三次以上者流放到遥远的地方(余元庵《成吉思汗》).同时,成吉思汗不打无准备之战,每次作战前都派人探知对方阵营的虚实,召开忽里勒台,详细讨论作战方案,一旦决定,毫不动摇.更为重要的是,成吉思汗也未曾打过不义之战.
  在统一过程中,成吉思汗能宽厚待人,取得民心.据《元史》载:泰赤乌诸部多苦其主非法,见帝宽仁,时赐人以裘马,心悦之.被人们称为有人君之度者,其惟铁木真太子乎?(《元史》卷1《太祖本纪》)成吉思汗成为人心向慕的核心人物.
  任人惟贤,量才适用.成吉思汗不仅打破蒙古内部的氏族部落界限和旧氏族贵族的特权,而且也打破了民族之间的界限.他所提拔重用的将领,基本上都经过实际战争的锻炼.他们当中,有贵族出身的人,也有平民、奴隶出身的人.如孛斡儿出是牧民子弟,哲勒篾是铁匠的儿子,迭该巴特尔是牧羊人,巴岱(歹)、乞失里黑原为奴隶,是成吉思汗册封的第一个达尔罕.成吉思汗的四大麾下:忽必来是巴鲁剌思人,速不台、哲勒篾是兀良哈人,哲别是泰亦赤兀惕人;四杰:孛斡儿出是阿鲁剌惕人,木华黎是札剌亦儿人,孛罗忽勒是主儿勤人,赤剌温巴特尔是泰亦赤兀惕部脱脱哥的家人.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部落,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1204年,成吉思汗俘虏塔塔统阿后,命他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国言(《元史》卷124《塔塔统阿传》),使蒙古人开始使用文字(畏吾儿文字),1206年成吉思汗又决定以畏吾儿字为官方文字.同年,成吉思汗命令失吉忽图忽用畏兀儿文字书写《青册》.1240年用畏吾儿文字写成的《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的第一部重要文献.
  两次《札撒》的颁布,开创了以法治国的道路.统一局面的形成,保障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吉思汗为了加强与邻近地区和国家的经济交往,曾诏谕在大道上设置哈剌赤(守卫),并颁布一条《札撒》:凡进入蒙古境内的商人,一律发给凭照(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以鼓励外商来蒙古经商(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就踏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据《元史·太祖本纪》载,成吉思汗一生灭国四十.他临终时还为灭金做了战略布署,说: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非能战,破之必矣!对内,成吉思汗为空前统一的中国,奠定了基础.成吉思汗在客观上史无前例地扩展了古老的中国,使她拥有了56个兄弟姐妹.可以说,成吉思汗对于中国的贡献和影响,超过了迄今为止所有的人.
  然而,成吉思汗所发动的征战,虽然最初皆以复仇开始,但进而讨伐过之,甚至横扫无辜,践踏自安之邦.大规模的西征,尤其征战南高加索和里海草原,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但同时,成吉思汗之对外扩张,在客观上颇有积极意义.成吉思汗西征之后,亚欧大陆正式沟通,东西方使节往来不断,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李思纯在其《元史学》中说:蒙古西侵,乃将昔日阻塞未通之道途,尽开辟之,而使一切民族种姓,聚首相见.元人周致中也在他的《异域志》里说,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其国极富丽,城郭房屋皆与中国同.……繁富似中国,商人至其国者多不思归.
  总之,成吉思汗功过皆巨,影响久远.一方面是黄祸风暴,另一方面又是大同世界的开路先锋,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成吉思汗创造出了蒙古民族最显赫的历史,成为他们永远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