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诗歌的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比较舒婷的《神女峰》与王建的《望夫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09:10:02
试从诗歌的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比较舒婷的《神女峰》与王建的《望夫石》试从诗歌的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比较舒婷的《神女峰》与王建的《望夫石》试从诗歌的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比较舒婷的《神女峰》与王建的《望夫

试从诗歌的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比较舒婷的《神女峰》与王建的《望夫石》
试从诗歌的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比较舒婷的《神女峰》与王建的《望夫石》

试从诗歌的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比较舒婷的《神女峰》与王建的《望夫石》
《神女峰》
  神女峰代表的是经典的中国爱情故事,从一而终,至死不渝,浸着泪水的美丽,诗人却没有为她唱一曲赞歌,这立意便高人一等.
  “挥舞的花帕”代表了世俗的观念,而突然收回的手则昭示了诗人心中的惊醒与悸痛.更妙在这竟然是一个问句,是不是在寻找同道中人呢?当诗人“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时,不知她心中翻腾着怎样的浪花,只知道这泪水是为神女的千年的寂寞而流.
  当世俗的礼赞散去后,伤感的诗人还站在船尾,思绪随着“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而在她对面烟水迷漓处就是泪水铸成的神女峰,这样的画面到了画家手中一定可以不朽.“江涛,高一声,低一声”似乎在应和着诗人.这几个字本是平平无奇,但巧妙的排列却点石成金.这种排列决不是为了什么建筑美,它带来的独特韵律似乎与翻涌的心潮融为一体,这一句也将这种阶梯式的排列发挥到了极致,读至此处当为作者浮一大白.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当凄美的爱情故事代代相传的时侯,有谁能理解个中人的忧伤,有谁能体会把心变成石头的滋味.是啊,“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这轻轻一问就拂去了神女身上虚幻的花朵,露出了她孤独凄凉的内心.心当然不能变成石头,变成石头的只是她的躯壳.
  诗人要煸动的背叛是对从一而终的传统爱情观的背叛,是对女性从属地位的背叛,是对将人的幸福做为牺牲品的道德的背叛.那展览千年的神女虽受尽尘世的烟火,最终却不过是一个风干的祭品,那尘世的幸福注定不属于她了.庄子云:“吾愿曳尾于涂中.”在传统道德的束缚下却有无数女性情愿或不情愿地走上祭坛,建起一道又一道的贞洁牌坊,人们在对这种所谓经典爱情赞叹不已的时侯却从未想起过牌坊下呻吟的灵魂.
  这首诗从立意到艺术都可目为神品,诗人飘逸的笔触将简单的情景串成一声永恒的叹息,那别具匠心的韵律,巧妙的设问,动静相映的画面无一不是大家手笔.
  当然这首诗的最大亮点还是立意,这不只是一首闺怨诗,而是地提出了新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弱点就是缺少人性关怀,“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必然的规范,个体只是一个工具,在道德面前一切都可以牺牲.诚不知这种道德的压迫比严刑峻法更为沉重,因为它是压在人心上的.其实望夫石固守的早已不是什么爱情,而只是一种道德,一种从一而终的枷索.而诗人则撕开了枷索上的伪装,大胆地追求尘世的幸福.
  我只坚信让人们获取真正的幸福就是最高的信条.任何的人、制度、信仰无论多么神圣,只要它们与这个信条相抵触就应该立即被抛弃,可是却有那么多人将这些愚蠢的偏见扑看得那么重,宁愿为了它们去伤害最美好,最善良的人.
  《望夫石》
  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附近,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以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作品,王建的这首《望夫石》感深情切,在众多的诗作中独具特色.
  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图画.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去.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之鲜明,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她有生命,她在思念,在等待.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
  “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笔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这纯朴而优美的节操,这坚贞的爱情,难道不令人同情和起敬么?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停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然不尽之意,给人以美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意无穷,耐人咀嚼,发人深想,极有情味,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