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一篇关于《唐朝建筑物与宋朝建筑物的比较》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07:36:19
我需要一篇关于《唐朝建筑物与宋朝建筑物的比较》的文章!
我需要一篇关于《唐朝建筑物与宋朝建筑物的比较》的文章!
我需要一篇关于《唐朝建筑物与宋朝建筑物的比较》的文章!
隋、唐时期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秦灭六国之后)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譬如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唐朝:
唐朝(618—907年)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图4-2-A)。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主要特点有: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
全部展开
唐朝:
唐朝(618—907年)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图4-2-A)。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主要特点有: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宋朝:
宋建筑
北正定隆兴寺是现存宋朝佛寺建筑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实例,山门内一长方形院子,钟楼、鼓楼分列左右,中间大觉六师殿已毁,但尚存遗址。北进为摩尼殿,有左右配殿,构成另一个纵长形的院落,再向北进入第二道门内,就是主要建筑佛香阁和其前西侧的转轮藏殿和慈氏阁,其与其他次要的楼、阁、殿、亭等所构成的形式瑰伟的空间组合,也是整个佛寺建筑群的高潮。还有一座弥陀殿位于寺后。佛香阁和弥陀殿都是采用三殿并列的制度。全寺建筑依着中轴线作纵深布置,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佛香阁现高约33米、三层、歇山顶,上两层皆为重檐,并有平坐。重建于1940年左右。阁内所供四十二手观音像,高24米,为北宋开宝四年(971)建阁时所铸,为中国现今留存的最大的铜像。转轮藏殿与慈氏阁都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大小相同,但结构各异。寺内其余配殿都是单层。这种以高阁为全寺中心的布局方法,反映了唐中叶以后供奉高大的佛像而使主要建筑不得不向多层发展、陪衬的次要建筑也随之增高的特点。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殿基近方形,四面正中各出抱厦。殿身厚墙围绕,仅抱厦正面开门窗。此殿外观别致,重檐歇山顶,抱厦为歇山顶而以山面向前,与传世的宋代绘画极类似。
河北蓟县独乐寺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现存的山门和观音阁都是辽代原物,原来两者之间有回廊环绕,现不存在。山门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台基低矮,斗栱雄大,出檐深远,内部不用天花,斗栱、梁、檩等构件显露可见,装饰效果显著。观音阁、三层高,但外观仅为两层,中间是暗层,阁中置一座高16米的辽塑十一面观音像,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塑像,该像直通三层,阁内有一空井以容纳像身。阁的上下两层间的暗层就是平坐结构和下层屋檐所占的空间。上下各层的柱子不直接贯通,而是上层柱插在下层柱头斗栱上的“叉柱造”。上下两层空井的形状不同,有助于防止空井的构架变形,加强了整个阁结构的刚性,而空井又是容纳佛像的空间,做到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另外,还利用下昂和华栱出挑相等而高度不同的特点来调整屋顶坡度,这是唐以来单层与多层建筑常用的方法。阁的外形兼有唐朝雄健和宋朝柔和的特色,是辽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实例。
留存至今的还有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和善化寺,也都是辽、金建筑的重要作品。华严寺现分上、下寺,其中上寺的大殿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是至今已发现的古代单檐木建筑中体型最大的一座,下寺的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内部沿墙排列藏经的壁橱三十八间,仿重楼式样,分上下二层,在后窗处中断而做成天宫楼阁五间,飞越窗上,以环桥与左右橱相连接,忠实地反映了辽代建筑的风格,也是辽代小木作的重要遗物。而大殿的柱网平面和“金厢斗底槽”的形式相近似,内外柱同高,其上用明袱、草袱两套屋架,与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相类似,可以证明辽代建筑直接继承唐代建筑的风格。善化寺大雄宝殿建于辽,普贤阁、三圣殿和山门则是金代遗物。该寺殿宇高大、院落开阔,为现存辽金佛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同时这些建筑的平面、结构、造型各具特点,是研究辽、金建筑嬗递变化的重要资料。
宋代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唐朝不同,它是沿着轴线排列成若干四合院的组群布局,加强了纵深发展,如正定隆兴寺。另外一些组群的主要建筑已不是由纵深的二、三座殿阁所组成,而是四周以较低的建筑,拥簇中央高耸的殿阁,成为一个整体,如宋画《明皇避暑图》、《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都是如此。这时四合院的回廊已不在转角处加建亭阁,而在中轴部分的左右建造若干高低错落的楼阁亭台,使整个组群的形象不陷于单调。此外,与纵深布局相结合,在主要殿堂的左右往往以挟屋与配殿烘托中央主体建筑的重要性。从这些资料中还可以看到组群的每一座建筑物的位置、大小、高低与平坐、腰檐、屋顶等所组合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都经过精心处理,并且善于利用地形,饶有园林趣味。
收起
123131321321321321211321321321321321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777899949846465896549895467987654987654
隋、唐时期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秦灭六国之后)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
全部展开
隋、唐时期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秦灭六国之后)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譬如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回答者: miaozhun - 举人 四级 9-3 18:52
唐朝:
唐朝(618—907年)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图4-2-A)。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主要特点有: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宋朝:
宋建筑
北正定隆兴寺是现存宋朝佛寺建筑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实例,山门内一长方形院子,钟楼、鼓楼分列左右,中间大觉六师殿已毁,但尚存遗址。北进为摩尼殿,有左右配殿,构成另一个纵长形的院落,再向北进入第二道门内,就是主要建筑佛香阁和其前西侧的转轮藏殿和慈氏阁,其与其他次要的楼、阁、殿、亭等所构成的形式瑰伟的空间组合,也是整个佛寺建筑群的高潮。还有一座弥陀殿位于寺后。佛香阁和弥陀殿都是采用三殿并列的制度。全寺建筑依着中轴线作纵深布置,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佛香阁现高约33米、三层、歇山顶,上两层皆为重檐,并有平坐。重建于1940年左右。阁内所供四十二手观音像,高24米,为北宋开宝四年(971)建阁时所铸,为中国现今留存的最大的铜像。转轮藏殿与慈氏阁都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大小相同,但结构各异。寺内其余配殿都是单层。这种以高阁为全寺中心的布局方法,反映了唐中叶以后供奉高大的佛像而使主要建筑不得不向多层发展、陪衬的次要建筑也随之增高的特点。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殿基近方形,四面正中各出抱厦。殿身厚墙围绕,仅抱厦正面开门窗。此殿外观别致,重檐歇山顶,抱厦为歇山顶而以山面向前,与传世的宋代绘画极类似。
河北蓟县独乐寺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现存的山门和观音阁都是辽代原物,原来两者之间有回廊环绕,现不存在。山门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台基低矮,斗栱雄大,出檐深远,内部不用天花,斗栱、梁、檩等构件显露可见,装饰效果显著。观音阁、三层高,但外观仅为两层,中间是暗层,阁中置一座高16米的辽塑十一面观音像,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塑像,该像直通三层,阁内有一空井以容纳像身。阁的上下两层间的暗层就是平坐结构和下层屋檐所占的空间。上下各层的柱子不直接贯通,而是上层柱插在下层柱头斗栱上的“叉柱造”。上下两层空井的形状不同,有助于防止空井的构架变形,加强了整个阁结构的刚性,而空井又是容纳佛像的空间,做到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另外,还利用下昂和华栱出挑相等而高度不同的特点来调整屋顶坡度,这是唐以来单层与多层建筑常用的方法。阁的外形兼有唐朝雄健和宋朝柔和的特色,是辽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实例。
留存至今的还有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和善化寺,也都是辽、金建筑的重要作品。华严寺现分上、下寺,其中上寺的大殿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是至今已发现的古代单檐木建筑中体型最大的一座,下寺的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内部沿墙排列藏经的壁橱三十八间,仿重楼式样,分上下二层,在后窗处中断而做成天宫楼阁五间,飞越窗上,以环桥与左右橱相连接,忠实地反映了辽代建筑的风格,也是辽代小木作的重要遗物。而大殿的柱网平面和“金厢斗底槽”的形式相近似,内外柱同高,其上用明袱、草袱两套屋架,与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相类似,可以证明辽代建筑直接继承唐代建筑的风格。善化寺大雄宝殿建于辽,普贤阁、三圣殿和山门则是金代遗物。该寺殿宇高大、院落开阔,为现存辽金佛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同时这些建筑的平面、结构、造型各具特点,是研究辽、金建筑嬗递变化的重要资料。
宋代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唐朝不同,它是沿着轴线排列成若干四合院的组群布局,加强了纵深发展,如正定隆兴寺。另外一些组群的主要建筑已不是由纵深的二、三座殿阁所组成,而是四周以较低的建筑,拥簇中央高耸的殿阁,成为一个整体,如宋画《明皇避暑图》、《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都是如此。这时四合院的回廊已不在转角处加建亭阁,而在中轴部分的左右建造若干高低错落的楼阁亭台,使整个组群的形象不陷于单调。此外,与纵深布局相结合,在主要殿堂的左右往往以挟屋与配殿烘托中央主体建筑的重要性。从这些资料中还可以看到组群的每一座建筑物的位置、大小、高低与平坐、腰檐、屋顶等所组合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都经过精心处理,并且善于利用地形,饶有园林趣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