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对严复的错误和评价希望能尽可能详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4 02:41:02
求对严复的错误和评价希望能尽可能详细,
求对严复的错误和评价
希望能尽可能详细,
求对严复的错误和评价希望能尽可能详细,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个人简介
严复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马尾船政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1889年后捐得选用知府衔,并升为会办、总办(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于1905年任皖江中学堂(今芜湖第一中学)的监督(即校长),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
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民国四年,严复参与袁世凯帝制运动,为筹安会之发起人,因之名声失坠,一落千丈;至1920年赴福建避冬,1921年10月27日殁于福建,终年68岁.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 目前严复的故居,位于福州三坊七巷 郎官巷中
编辑本段教育思想
力主复法
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 严复故居
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除而不骤”的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呼吁变法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
严复故居(9张)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不能胜过人家.基于这种思想,严复对办学校是积极的.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小学堂吸收16岁以前的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16岁至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 .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的创办大为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开始,也是中国妇女自强的开始.他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认为妇女自强“为国致至深之根本”.他还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创办的女学堂就和封建私塾没什么区别,因而也就无意义了.显然,他是将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变革,特别是妇女自身解放的前提下来考虑的,故十分强调参加社会活动对女学堂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在妇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处.
提倡西学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曾多次将中学与 严复译著
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他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的学校体系中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能“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因则“旧学功课,十当其九”,并以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译西学中“最浅最实之普学”为辅助读物.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减少记诵功夫.中学阶段应以“西学为重点”,“洋文功课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课居十分之三”,并且规定“一切皆用洋文授课”.在高等学堂阶段,主要学“西学”,至于“中文”,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无讲席,听学者以余力自治力.”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引导他们分析,学些专深的知识,如此,让他们有所收益,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他认为归纳和演绎是建立科学的两种重要手段.我国几千年来,“演绎”甚多,“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个原因.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
严复作品及评传(5张)宗师.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他的功过是非与成败得失,值得后世用心研究总结.虽然研究严复的论着已为数不少,但相对于他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而言,还远远不够,尚待学界进一步挖掘材料、变换视角、革新思维,做出更为全面公正的评判.
编辑本段严复之墓
严复墓在福建省福州市郊区盖山镇阳岐村北鳌头山东麓.墓坐西向东偏北34度,花岗岩石结构,呈如意形,三层墓埕,占地面积仅200多平方米.封土为三合土质,封土前竖一青石墓碑,楷书阴刻:“清侯官严几道先 严复墓
生之寿域”.墓柱为金瓜顶,飞龙盘柱.两侧立卷书石围屏,上刻有梅、雀、松鹤等图案,形态逼真.坟周以花岗岩石砌护坡.墓系清宣统二年(1910年),严复为归葬亡妻王氏,令长子严伯玉监造,严复自书墓碑及“惟适之安”横屏.民国10年(1921年)严复病逝后葬于此.陈宝琛为其撰墓志铭,曰:“旗山龙渡岐江东,玉屏耸张灵此钟.绛新籀古析以中,方言扬云论谭充,千辟弗试千越锋,昔梦登天悲回风.飞火怒扇销金铜,鲸呿鼍跋陆变江.氏见犹阅世君非蒙,咽理归此万年宫,文章光气长垂虹.”196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0年代,墓周围环境严重破坏.1984~1988年,由福建省文物行政部门拨款和旅美严复长孙女严倚云,汇款,在上岐村民委员会支持下重新修复以原墓为中心,保持原状不变,在墓的两侧及后侧建一堵高2.3米的砖墙,在墓前砌建长40米、高2米多的石墙,扩展二层墓埕,墓园面宽40米,纵深42米.并在墓园内种植白玉兰树.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市区乘坐6、18、24、726、727、950路公交车可到严复墓.
编辑本段翻译理论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
严复铜像(7张)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编辑本段赋税思想
严复曾赴英国学习海军,并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他对赋税的职能、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纳税是公民的义务,而政府征税后要用之于民.他说“赋税贡助者,国民之公职也”:“取之于民者,还为其民”.在向谁征税的问题上,严复提出了“赋在有余”的原则.指出“国家责赋在民,必有道矣.国中富民少而食力者多,必其一岁之入,有以资口体、供事畜而有余,而后有以应国课.”他提出不能以“养民之财”、“教民之财”和“赡疾病待赢老之资”作为征税对象.这一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严复主张赋税轻重要适度,“赋无厚薄惟其宜”,认为统治者的责任在于“为其民开利源,而使之胜重赋”,即鼓励人民发展以提高负税能力.
严复与清朝海军
严复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因专业成绩优异而被遴选为教习,1880年奉调天津水师学
历史上的严复(5张)堂,并长期担任“总教习”.近年,随着严复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常识似乎成了问题.学术界晚近挖掘出来的《北洋纪事》、李鸿章1884年请奖折清单、严复履历单等档案.严复一直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其间他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等,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天津度过的20年,成为严复一生最辉煌的时期.之后因工作关系,严复又多次来天津,因此他自称是“三十年的老天津”.
严复给学堂带来了现代海军思想
严复的到来,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由于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有方,加之严复对李鸿章曾有所表示,因此他由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一直升至总办(校长).严复在给四弟观澜的信中说:“自来津以后,诸事虽无不佳,亦无甚好处,公事仍是有人掣肘,不得自在施行.至于上司,当今做官,须得内有门马,外有交游,又须钱钞应酬,广通声气,兄(严复自称)则三者无一焉,何怪仕宦之不达乎?置之不足道也.”由此可见,严复对当时的官场是很不满的.针对此事,四弟观澜告诉他,无论如何李鸿章这个门路,总是要走动走动的,因为李鸿章权势既大,又是直接上司.于是严复偶然也去试试,没想到果然有用.对此严复给四弟的信中曾不无幽默地说:“用吾弟之言,多见此老,果然即有好处,大奇大奇.”但严复对李鸿章的趋奉也仅此而已.
北洋水师学堂培养了很多人才
严复任总办的北洋水师学堂曾被时人推崇为“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舰之本”.作为一所新式海军学校,该校20年间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以及北洋大学教务提调王劭廉(同时兼任直隶学务公所议长、直隶咨议局议长)、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倒是严复自己,对弟子们的评价可以说有些苛刻:“复管理十余年北洋学堂,质实言之,其中弟子无得意者.伍昭扆(光建)有学识,而性情乖张;王少泉(劭廉)笃实,而过于拘谨.二者之外,余虽名位煊赫,皆庸才也.”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严复倾注了20年心血的北洋水师学堂毁于炮火之中.这给了严复以极大的思想打击,他被迫离开天津迁居上海.
编辑本段纪念
严复墓在福州市郊区盖山镇阳岐村北鳌头山东麓.墓坐西向东偏北34度,花岗岩石结构,呈如意形,三层墓埕,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封土为三合土质,封土前竖一青石墓碑,楷书阴刻:“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墓系清宣统二年(1910年),严复夫妇合葬于此,1970年代严复墓曾遭破坏;1984年~1988年,得到福建省行政部门的拨款和严复长孙女严倚云的捐款,严复墓得以修复.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严复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郎官巷,建筑融合了中国晚清及民国时期的风格,2003年故居修缮完毕对游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