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名词都与风俗有关,解释一下含义1 垂髫2 豆蔻3 弱冠4 及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21:25:38
下列名词都与风俗有关,解释一下含义1 垂髫2 豆蔻3 弱冠4 及笄
下列名词都与风俗有关,解释一下含义
1 垂髫
2 豆蔻
3 弱冠
4 及笄
下列名词都与风俗有关,解释一下含义1 垂髫2 豆蔻3 弱冠4 及笄
呵,这个我会!前几天刚在中学生报摘抄的.我想这答案是正确的.
垂髫: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
弱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不到壮年,古称弱冠.
及笄:女子年满十五岁.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就把头发簪起,表示成年.
对不起啊‘豆蔻’这词报纸上没提到.但是我知道‘豆蔻’表示13岁的女孩,这是我以前看过的.
http://post.baidu.com/f?kz=106192299
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豆蔻”是从上述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处女而言
“弱冠”就是古代对男子在二十岁的称号
及笄 : 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全部展开
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豆蔻”是从上述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处女而言
“弱冠”就是古代对男子在二十岁的称号
及笄 : 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收起
1.垂髫
“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2.豆蔻
“豆蔻年华”之“豆蔻”是从上述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处女而言。这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呢。看,豆蔻原来比喻嫩芽,关键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
全部展开
1.垂髫
“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2.豆蔻
“豆蔻年华”之“豆蔻”是从上述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处女而言。这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呢。看,豆蔻原来比喻嫩芽,关键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的年龄时段。
本世纪初时,外国染指甲油刚传入中国时,它的牌子叫Cutex,声音类似“蔻丹”,人们便把豆蔻年华的“蔻”给了它,第二个字“丹”有红的意思,于是“蔻丹”在我国流行了数十年之久。
豆蔻年华应指十多岁少女。形容她们才合适。最多扩展到二十来岁,还可勉强。
3.弱冠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4.及笄
“及笄”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附: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zuì,婴儿周岁);
孩提(2-3岁的儿童);
龆龀(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幼学(小孩10岁);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
古稀、中寿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收起
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
全部展开
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参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783171.html
收起
1.垂髫
“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2.豆蔻
“豆蔻年华”之“豆蔻”是从上述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处女而言。这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呢。看,豆蔻原来比喻嫩芽,关键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
全部展开
1.垂髫
“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2.豆蔻
“豆蔻年华”之“豆蔻”是从上述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处女而言。这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呢。看,豆蔻原来比喻嫩芽,关键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的年龄时段。
本世纪初时,外国染指甲油刚传入中国时,它的牌子叫Cutex,声音类似“蔻丹”,人们便把豆蔻年华的“蔻”给了它,第二个字“丹”有红的意思,于是“蔻丹”在我国流行了数十年之久。
豆蔻年华应指十多岁少女。形容她们才合适。最多扩展到二十来岁,还可勉强。
3.弱冠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4.及笄
“及笄”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附: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zuì,婴儿周岁);
孩提(2-3岁的儿童);
龆龀(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幼学(小孩10岁);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
古稀、中寿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收起
1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2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3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全部展开
1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2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3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4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
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