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 德意志我想问下中世纪德意志的政治体制一定要是政治体制!给我700字OK?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13:53:47
中世纪 德意志我想问下中世纪德意志的政治体制一定要是政治体制!给我700字OK?
中世纪 德意志
我想问下中世纪德意志的政治体制
一定要是政治体制!
给我700字OK?
中世纪 德意志我想问下中世纪德意志的政治体制一定要是政治体制!给我700字OK?
封君封臣制(区别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
因为德意志诸侯权力都非常大 所以造成皇帝权力非常之小属于分裂割据状态
貌似那个时候还没有德意志之说吧 那时侯只有神圣罗马帝国
德意志在维也纳会议后才有。
一、德意志帝国16世纪以前的封建政治制度
(一)德意志帝国16世纪前的封建政治制度
1.德意志国家的起源
※德意志民族的先祖——日耳曼人的早期状况
斯堪的那维亚波罗的海皮提亚斯
公元1世纪中叶:军事民主制
公元9年,切鲁斯克部落的首领阿米纽斯
※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法兰克王国解体。
公元911年,...
全部展开
一、德意志帝国16世纪以前的封建政治制度
(一)德意志帝国16世纪前的封建政治制度
1.德意志国家的起源
※德意志民族的先祖——日耳曼人的早期状况
斯堪的那维亚波罗的海皮提亚斯
公元1世纪中叶:军事民主制
公元9年,切鲁斯克部落的首领阿米纽斯
※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法兰克王国解体。
公元911年,康拉德
东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11世纪末德意志王国
2.萨克森王朝鄂图一世的统治
9~11世纪,德国一直四分五裂,五大公国相互对峙
萨克森、士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843年)、洛林(870年)*对外扩张
*962年进军罗马,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世纪改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3.教俗之争:实质是世俗政权与教权谁高于谁的争论
※焦点:主教任命权。
*萨克森王朝时期德国国王任命主教。
*格里哥利七世的改革:枢机主教选举教皇与教皇任命主教。
*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年):德国主教由教会选举产生,其宗教权力由教皇授予,世俗权力由国王授予。
4.德意志帝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由于帝国的分裂和中央集权的软弱,帝国国内的一切重大事务必须经过公爵和主教参加的封建主大会才能决定。
※德国的主教区拥有大片土地,是一个具有行政、司法乃至立法权力的独立地区,这也是中世纪德意志国家政治体制的一个特点。
※行政权力的分散是中世纪德意志王国的另一特点。
※罗马国家的制度对德意志的发展的影响不大。
※国王在军事力量上主要依靠各大公国和主教,自己没有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二)德意志帝国13至16世纪的政治制度
恩格斯:
“当时英法两国工商业的成长促使整个国家中各种利益联成一气,因而促进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在德国,这个过程却只是环绕着一些地方中心按照省区归并成许多利益集团,因而只是促成政治上的分离。紧跟着又因德国被排挤出世界贸易之外,于是这种分崩离析状态很快就巩固下来了。”
※1.霍亨斯陶芬王朝
(1138~1254年)以后王权的衰落与政治格局的分裂状态。
大空位时期:1254~1273
※掌握国家实权的七大诸侯:
美因兹、科伦和特里尔的三大主教
波西米亚国王
巴拉丁伯爵
萨克森伯爵
勃兰登堡边地侯
※2.黄金诏书的颁布及后果
主要内容:
*明确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参加的选举会议决定
*全国性的一切重大问题均由选侯会议决定,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军事权力和货币铸造权、矿藏开采权、赋税征收权,领地世袭,由长子继承。
*承认封建主进行私战的合法性。
*限制陪臣、城市发动反对领主的战争。
*规定城市不能结盟反对封建领主。
后果:德国多头政治的格局
3.德国城市和城市联盟的出现
※德国各城市之间缺乏联系,更加促进了政治上的分裂
※德国城市的三种类型:
帝国城市:直属帝国,实际独立
自由城市:自治权来自于主教
邦国城市:从属于诸侯统治
※城市同盟出现的原因:
*自我保护的需要
*维护共同的商业利益,克服德意志商人的分散状况,扩大对外贸易
二、德意志帝国各邦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一)宗教改革与德意志各邦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1.宗教改革
※起因:教会的腐败如出售教职和违背独身的戒律的现象泛滥于教会内部而赎罪券的兜售则是教会腐败的集中体现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否定教皇的赎罪权德国宗教改革由此揭开序幕
※马丁•;路德的宗教政治纲领
*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论基督教的自由”和“教会被虏于巴比伦”
*马丁•;路德的宗教纲领:
因信称义,即灵魂得救在于内心信仰
信仰来自于遵循《圣经》而非依从教会
教会是全体信众的教会而非教士的教会,淡化教俗界限
※马丁•;路德的政治纲领:俗权至上与民族国家即俗权高于教权,建立民族国家,建立民族教会
2.德国农民战争
※托马斯•;闵采尔:初随马丁•;路德,后自成一派。
※托马斯•;闵采尔的宗教政治纲领:
宗教纲领:信仰得救,即理性高于《圣经》,进而淡化《圣经》,具有泛神论倾向。
政治纲领:复兴早期基督教公社的原则;强调公有与平等,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人间天国。与空想共产主义颇具相似之处。
※德国农民战争:
概况:
历史意义:
后果:“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之加甚与加强是农民战争的主要后果,同时也是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480页。
3.新旧教派诸侯的纷争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威斯特伐里亚和约
内容:承认新教诸侯和支持他们的瑞典、法国占领的领土,承认对路德教和加尔文教的信仰自由,进一步承认了德国诸侯的完全独立,德国皇帝的帝位不得世袭,帝国一切重大事务都由帝国议会决定。
※君主专制体制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二)普鲁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普鲁士的兴起:
※普鲁士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有三个含义:
(1)中世纪早期在德意志宗教骑士团统治下的,地处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块领地。
(2)1701~1918年的普鲁士王国,它是德意志帝国或德意志联邦内的一个邦国。
(3)1918年至二战结束时的德国的一个州。
1.德意志宗教骑士团的殖民国家
2.普鲁士王国:
※普鲁士的前身是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条顿骑士团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建立的布兰登堡殖民地。1415年,霍亨索伦家族获得了布兰登堡领地和神圣罗马帝国选侯的封号。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布兰登堡接受了路德新教,从此成为一个重要的新教国家。
※1618年,布兰登堡选侯从波兰国王那里获得了普鲁士公国。因此,他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又是波兰王国的普鲁士公爵。在腓特烈•;威廉统治时期(1640—1688),他利用波兰同瑞典交战的机会,宣布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公国的领主权,正式把普鲁士公国并入布兰登堡邦国。到了腓特烈三世统治时期(1688—1713),他借哈布斯堡王朝与法国争夺西班牙王位的机会,以出兵相助为条件,从哈布斯堡王朝那里获得了“国王”的称号。1701年1月,布兰登堡邦国正式改称为普鲁士王国,腓特烈三世自称国王,改称腓特烈一世(1701—1713)。
※腓特烈二世统治期间(1740—1786),是普鲁士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他依浩一支庞大的、训练有素的军队和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对外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战争,扩展了普鲁士王国的版图;对内实行“开明专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他改革了普鲁士的法律制度,减轻刑法,提倡科学文化,创办柏林银行,采取保护关税和重商主义政策等等,使得普鲁士王国的面貌为之一新。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对于普鲁士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普鲁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比较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
军队
外交部
国内务部
王司法部
枢密院财政管理委员会
军事管理委员会(编制、权威最大)
王室领地管理委员会
收起
中世纪西欧王国体制中的政治实体,是等级代议制的载体,构成等级代表会议,如法国的三级会议等。在遇有紧急情况,特别是宫廷遇到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国王不定期地召集各等级开会。卡斯滕认为,在德意志许多邦国,包括普鲁士在内,等级代表会议在诸如增税等问题上,通过常务委员会经常迫使国王作出让步。...
全部展开
中世纪西欧王国体制中的政治实体,是等级代议制的载体,构成等级代表会议,如法国的三级会议等。在遇有紧急情况,特别是宫廷遇到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国王不定期地召集各等级开会。卡斯滕认为,在德意志许多邦国,包括普鲁士在内,等级代表会议在诸如增税等问题上,通过常务委员会经常迫使国王作出让步。
收起
我
是
来
拿
走
我
的
那
两
分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