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是怎么死的?历史上判案是怎么死的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20:40:23
潘安是怎么死的?历史上判案是怎么死的啊?
潘安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判案是怎么死的啊?
潘安是怎么死的?历史上判案是怎么死的啊?
潘安是魏晋时期中牟人,本不叫潘安,叫潘岳,字安仁,乳名叫“檀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西晋时河南中牟人氏,表字安仁,小字檀奴.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潘岳年轻时,坐车到洛阳城外游玩,当时不少妙龄姑娘见了他,都会怦然心动给他一个“回头率”,有的甚至忘情地跟着他走.因此常吓得潘安不敢出门.有的怀春少女难以亲近他,就用水果来投掷他,每每满载而归,于是民间就有了“掷果盈车”之说.以至后世文学中“檀奴”或“檀郎”也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有个叫张孟阳的相貌奇丑,也学着潘岳的样子去郊游,但每次出门,妇人就往他车上吐唾沫,扔石头,石头倒也满载而归.典型的男性版东施效颦!
潘岳不仅长了一张锦绣皮囊还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很小就显露出文学天赋,被乡里称为”奇童”.二十来岁时,晋武帝司马炎一天来了兴趣,下乡耕田作秀,大伙纷纷写马屁文章.结果潘岳的赋作得最好.大臣们一看,这小白脸,算什么东西,马屁胆敢拍得比我们好!嫉妒得要死,立马赶他出朝廷.赋闲十年后,潘岳终于被重新录用.先后当了河阳还令的县太爷,颇有政绩.风雅县令在河阳县种遍桃树,时人号称“一县花”.此后在政坛屡升屡降,直到元康六年(296)前后,回洛阳任京官.几曾持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如今鬓发花白,饱尝宦海艰辛,学会了趋炎附势.
当时掌权的是丑八怪皇后贾南风.她外孙贾谧好结交宾客,组织了个文人团”二十四友”,为贾氏外戚集团进行文字煽惑.潘岳是其中最卖力的一位.精彩之笔,当数搞垮太子的阴谋.具体过程如下:潘岳写了一篇狂草,贾南风派手下的宫人将太子灌醉,哄他抄写.太子醉眼模糊,根本辨不清纸上啥内容.照着笔画胡乱描了一遍.太子的墨宝别人当然也看不懂,何况当时皇帝还是个白痴.贾后在太子的纸头上照原来风格添置笔画,成为反迹昭著的逆书.正是以笔为刀,杀人不流血!太子废为平民后,赵王司马伦借口报仇,兵变入宫除尽贾氏一党.潘岳从前就得罪过赵王伦的男友孙秀,这会儿当然死翘翘,还是满门抄斩.他一生孝顺,却连累老母丧命于东市.不亦哀哉!
死于西晋“八王之乱”。主要原因,潘安和贾后走的有点近。历史上都知道潘安貌美。也知道,贾后为了废太子司马遹,将他灌醉,骗他抄了一篇有反动言论的文章,拿着太子的字迹在朝堂之上与众臣对质。导致太子蒙冤被废。
但很少有人知道,那文章就是贾后让潘安起草的。
八王之乱时,贾后被杀,潘安自然脱不了干系。被嫉妒他的孙秀找了由头杀了。像潘安那种乱世,与其在政治浊流中沉浮,倒不如隐身而退。
参...
全部展开
死于西晋“八王之乱”。主要原因,潘安和贾后走的有点近。历史上都知道潘安貌美。也知道,贾后为了废太子司马遹,将他灌醉,骗他抄了一篇有反动言论的文章,拿着太子的字迹在朝堂之上与众臣对质。导致太子蒙冤被废。 废贾后,重新拥立太子。他们四下联络不得志的中下级军官,拉拢了一批人,殿中中郎将士猗和他们一起分析形势,认为光凭他们这些小军官不行,得有个领导人。张华、裴頠虽然赞成太子,毕竟是贾后提拔上来的人不可靠。思来想去,他们想到了一个人,新近担任禁军头领的右卫将军赵王司马伦。
但很少有人知道,那文章就是贾后让潘安起草的。
八王之乱时,贾后被杀,潘安自然脱不了干系。被嫉妒他的孙秀找了由头杀了。像潘安那种乱世,与其在政治浊流中沉浮,倒不如隐身而退。
参考《两晋演义》、《华丽的血时代》、百度百科等,均对潘安的死和生平有所记载。
摘录百科介绍如下:
潘安高风亮节了五十年,五十岁之后突然个性大变,谄媚权贵,帮助一代奸后贾南风陷害太子,最后身首异处,实在令人惋惜。就他的结局而言,虽有咎由自取的成份,但谋害他的那个人却是个比他更无耻百倍的小人。此人谋害潘安并不是出于什么正大光明的理由,而是公报私仇。这个人就是西晋“八王之乱”中一手导演了贾后覆灭的孙秀。
孙秀字俊忠,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于五斗米道世家,在老百姓当中颇有些影响。五斗米道兴起于汉末,是道教的前身,在魏晋间亦有信奉者。东晋时孙恩大起义就是依靠道教的力量发生的,有意思的孙恩就是孙秀家族的后人,由此可见孙秀家族在道教中的影响力。孙秀身上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有仇必报,其未发迹时曾经在潘安手下做过役使小吏。那时的潘安还很年轻,在地方为官,人正品端,为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而孙秀此人从始至终究都不是好人,多次因为狡诈行事收到上司潘安的责罚,怀怨于心,发誓一定要必报此仇。后来,孙秀有机会成了司马懿第九子赵王司马伦手下的小吏,凭着天生的谄媚功夫,作书疏得伦意,因而得宠。说起这个司马伦,也不是什么好人,堂堂皇室贵胄,竟然指使别人盗取御用裘皮大衣,按律当斩。只是因为是皇帝国戚,被晋武帝下诏特赦。后封赵王,镇守邺城。所以,孙秀和这样的主子走到一起,也算是臭味相投。
与他的遭遇相反,潘安由于才名太盛,属于树大招风的主儿,半辈子受人嫉妒,官位一直很低,用仕途坎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到了50岁的时候,他总结出了自己前半生仕途落魄的主要原因是“拙”,所以,他决定弃“拙”而取“巧”。于是,潘安开始谄媚权贵,依附于权臣贾充等人。贾后(贾南风)垂帘听政时,潘安做了当时的权臣贾谧(贾后之侄)的文学集团“二十四友”之首。为了讨好贾谧,他还时刻恭候在贾谧的宅院外面,一看到贾谧出门,立刻望尘而拜。元好问曾经写诗论述此事说:“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潘安字安仁)拜路尘。”。可惜潘安天生不是搞政治的料,不能正确把握政治风向,关键时刻站错了队。公元299年,宦海浮沉的潘安53已经岁。这年年底,发生了一桩很大的事:燕惠帝的儿子愍怀太子被废为庶人。愍怀太子非贾皇后亲生,对贾后、贾谧专权深为不满,一旦太子即位,贾家很可能有灭顶之灾,所以贾皇后、贾谧处心积虑要废掉他。据《晋书·愍怀太子传》载,一天,贾后谎称皇帝患病,传太子入朝。太子来到后被领到一处别室,一个婢女端上酒枣,说是皇帝赐的,逼太子喝得大醉。这时又一个婢女捧来纸笔和一张草书文稿,让太子抄写下来。文稿模仿祈祷神灵的文体风格和太子平常流露的心意:“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文稿制造者,就是潘安。太子因此被废。这件事是潘安一生最大的污点,但考虑一下事件的时代背景仍然可以理解。这一事件发生时,另一个大名士王衍是怎样做的呢?王衍的长女嫁给贾谧,小女惠风嫁给愍怀太子,太子倒霉,王衍马上逼女儿与太子离婚。太子被贾皇后囚禁后,曾想方设法给惠风捎了一封信,讲了事情真相。王衍拿到这封信,如果能马上上奏皇帝,太子之冤可伸。但王衍隐匿不报,太子终于被杀。贾南凤废太子举动简单糟糕透了,不仅大失众心,而且引起贾氏集团的分裂,使自己实力受损。虽然诸王和大臣们心怀不满,屈服于贾南凤的淫威之下,一时噤若寒蝉。庶族地主的代言人,宫廷禁军的中下级军官们看到了机会,作为九品中的下几品,他们想升到高层去无疑只是个幻想,但有志向和野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努力,皇家的远房亲戚禁军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就是个例子,看着别人争先恐后的去舔贾后一党的马屁,自己挤不出上,再说贾家人怎么会看得上他们?于是另辟蹊跷,把赌注压在冷门太子身上,冒着风险和太子打成一团,指望太子有朝一日为君,自己能得到升迁。果然太子对他们大为恩宠,高级军官们都是贾后的人,太子也只能依靠有胆量的这些中下级军官了。然而太子被废使得他们为自己勾画的幸福蓝图破灭,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把所有的怨恨全部集中在贾南凤身上,如果贾氏集团依旧是铁板一块,他们只有暗地里咒骂她的份,可现在,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亲手宰了她,从而让心中那副美妙的图画重新成为现实。
小军官们通过孙秀向赵王司马伦透露出政变的消息,话讲得非常策略,“太子被废没有嗣君,必定引起祸乱,众人都知道你赵王和贾后是一路人,一旦别人举事,你必遭祸,为何不先下手啊!”孙秀非常赞同,这是他平步青云的好机会,力劝赵王,司马伦普通人,素庸下,无智策,一切都听孙秀的,孙秀为了司马伦和自己能够掌握大权,又想出一条毒计。他说我们如果迎立太子,太子刚猛,若回东宫执政必不愿受制于人,我们不如等贾后害死太子,我们再以谋害太子不罪声讨,既可免祸,又可掌权。说得赵王心花怒放,当下散布消息,说有人打算废贾后,复立太子。贾南凤果然害怕,马上派人毒死太子。司马伦立刻约许超、司马雅起事,但两人却不肯再干,史书中说他们“惧后难,欲悔其谋,乃辞疾。”其实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当时太子已死,他们没有必要再去冒天大的风险发动政变。此时的司马伦也用不着他俩,殿中的军官们对贾后倒行逆施行为不满的人实在太多了。通事令史张林、省事张衡、殿中侍御史殷浑、右卫司马督路始、右卫佽飞督闾和皆参其谋。司马伦又找到弟弟大将军梁王司马肜,左卫将军齐王司马冏(老齐王司马攸的儿子),两下一拍即合,殿中的禁军全部把在他们手中。一日夜晚,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矫诏鼓动三部司马:“中宫与贾谧等杀吾太子,今使车骑入废中宫。汝等皆当从命,赐爵关中侯;不从,诛三族。”众皆从之。至此皇宫内外的军队全部被司马伦掌握。 孙秀是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个有野心的人。帮主子搞定了中央不算,还要怂恿司马伦登上皇位,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人物。经过一番精心的策划,公元301年,司马伦即位称帝,以惠帝为太上皇,为收买人心,分封的文武多如牛毛,连奴卒也都封爵。以致每次朝会,满座尽是貂尾蝉饰的文武官员,谚语“貂不足,狗尾续”由此而来。孙秀因为“劳苦功高”,被任命为任中书令,掌握生杀之权。小人得志往往极其残忍,孙秀之手,曾杀人无数。知道其为人的潘安内心十分恐惧,有一天,他在朝中碰到了孙秀,试探着以讨好的语气问:“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孙秀回答:“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这八个字让潘岳不寒而栗。潘岳怀着一丝侥幸,没有选择立刻离开朝廷。除了不愿离开,可能还有不敢的成分。这一做法又一次暴露了他极其缺乏政治智慧。他的族侄潘尼和他同样趋附贾谧,这时回家装病,躲过司马伦和孙秀后,官位反而更加显达了。
政变三四个月后,潘岳就被孙秀以谋反罪夷三族。同样遭到政治清洗的还有曾和潘岳一起对贾谧“望尘拜”的石崇。石崇被杀,除了他也是贾谧集团的人,还因为孙秀曾要石崇把爱妾绿珠送给他,石崇说,要谁都可以,就绿珠不行。不久,孙秀就以其擅长的阴谋伎俩,诬蔑石崇阴谋造反,顺带也捎上了老冤家潘安。《晋书》讲“(石)崇乃与黄门郎潘岳阴劝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以图(司马)伦、(孙)秀”,仍是史官不辩真伪,依当时晋朝的官方文件照抄进去。试想,假使潘岳、石崇真是结党在背后与司马允等图谋,那么司马允死后石崇不可能还安心天天大搞宴饮潇洒,更不会在刑场上看见潘岳大吃一惊,本来两人的被捕就是“俱不相知。”可见,石、潘二人被牵入淮南王案中,完全是孙秀诬告而成。[/font]
[font face=宋体] 石崇自恃晋朝功臣之后,没想到会被杀头,更没想到会被“诛三族”,他当时对左右从人说“吾不过流徒交、广(岭南)耳。”谁知囚车并未把他押至官狱,而是把他一在家子人都径直载往东市刑场。石崇至此,方知不免于死,自叹道:“奴辈利吾家财!”骑马押送他的军校闻言回驳他:“知财致害,何不早散?”石崇无言以对。潘岳那边,也是一大家子被依次被执,校检正身,直接以槛车载送东市。眼见白发苍苍的老母也身披锁具,忆起昔日对自己的劝诫叮咛,潘岳泪如雨下,跪拜于地痛陈:“儿负阿母!”
[font face=宋体] “(潘)岳母及兄侍御史(潘)释、弟燕令(潘)豹、司徒掾(潘)据,据弟(潘)诜,兄弟之子,已出之女,无长幼一时被害。” 美男子披头散发被押到刑场,忽见大富豪朋友石崇一家好几十口已经背插罪标跪在那里。石崇一抬头,在这个场合看见潘岳也吃了一惊,随即明白事由,苦笑说:“安仁,你也有份儿呵。” 潘岳回思前因后果,也苦笑对石崇说:“今天真可谓‘白首同所归’了”。潘岳曾有《金谷集作诗》,陈述“文章二十四友”在一起欢饮笑谈、切嗟诗艺的快乐时光,怀念风花雪月、清啸赏乐的同志友情,其中最后两句是“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一语成谶,今朝显验。
潘岳原诗本来是讲两人友情笃深,当一起终老田园,即所谓“白首同所归”,殊不料横祸忽来,一起于盛壮之年血溅黄壤。
如遭遇明主,身逢盛世,文人诗客可以妆点升平,优游卒岁;不幸的是,潘岳满腹才学,又值西晋乱离季世,多年仕途坎坷,虽悻悻地作过《闲情赋》表示“奚拟乎明哲,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最终仍逃不过名缰利索,入世之心最终化为婪毁自己身家性命的烈焰,即使没有孙秀这样的小人构陷,想必他最后也不会有善终的下场。
潘岳是作为乱臣贼子被杀的,司马伦当政时期,无人敢正式安葬他。第二年四月,齐王起兵诛杀司马伦、孙秀等,侄子潘尼才将潘岳正式安葬,并立起墓碑,碑上的刻字是:“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墓”。
收起
潘安,又名潘岳。
潘安高风亮节了五十年,五十岁之后突然个性大变,谄媚权贵,帮助一代奸后贾南风陷害太子,最后身首异处,实在令人惋惜。就他的结局而言,虽有咎由自取的成份,但谋害他的那个人却是个比他更无耻百倍的小人。此人谋害潘安并不是出于什么正大光明的理由,而是公报私仇。这个人就是西晋“八王之乱”中一手导演了贾后覆灭的孙秀。
潘岳是作为乱臣贼子被杀的,司马伦当政时期,无人敢正式安葬他。第...
全部展开
潘安,又名潘岳。
潘安高风亮节了五十年,五十岁之后突然个性大变,谄媚权贵,帮助一代奸后贾南风陷害太子,最后身首异处,实在令人惋惜。就他的结局而言,虽有咎由自取的成份,但谋害他的那个人却是个比他更无耻百倍的小人。此人谋害潘安并不是出于什么正大光明的理由,而是公报私仇。这个人就是西晋“八王之乱”中一手导演了贾后覆灭的孙秀。
潘岳是作为乱臣贼子被杀的,司马伦当政时期,无人敢正式安葬他。第二年四月,齐王起兵诛杀司马伦、孙秀等,侄子潘尼才将潘岳正式安葬,并立起墓碑,碑上的刻字是:“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墓”。
收起
潘安高风亮节了五十年,五十岁之后突然个性大变,谄媚权贵,帮助一代奸后贾南风陷害太子,最后身首异处,实在令人惋惜。就他的结局而言,虽有咎由自取的成份,但谋害他的那个人却是个比他更无耻百倍的小人。此人谋害潘安并不是出于什么正大光明的理由,而是公报私仇。这个人就是西晋“八王之乱”中一手导演了贾后覆灭的孙秀。
孙秀字俊忠,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于五斗米道世家,在老百姓当中颇有些影响。五斗米道...
全部展开
潘安高风亮节了五十年,五十岁之后突然个性大变,谄媚权贵,帮助一代奸后贾南风陷害太子,最后身首异处,实在令人惋惜。就他的结局而言,虽有咎由自取的成份,但谋害他的那个人却是个比他更无耻百倍的小人。此人谋害潘安并不是出于什么正大光明的理由,而是公报私仇。这个人就是西晋“八王之乱”中一手导演了贾后覆灭的孙秀。 废贾后,重新拥立太子。他们四下联络不得志的中下级军官,拉拢了一批人,殿中中郎将士猗和他们一起分析形势,认为光凭他们这些小军官不行,得有个领导人。张华、裴頠虽然赞成太子,毕竟是贾后提拔上来的人不可靠。思来想去,他们想到了一个人,新近担任禁军头领的右卫将军赵王司马伦。
孙秀字俊忠,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于五斗米道世家,在老百姓当中颇有些影响。五斗米道兴起于汉末,是道教的前身,在魏晋间亦有信奉者。东晋时孙恩大起义就是依靠道教的力量发生的,有意思的孙恩就是孙秀家族的后人,由此可见孙秀家族在道教中的影响力。孙秀身上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有仇必报,其未发迹时曾经在潘安手下做过役使小吏。那时的潘安还很年轻,在地方为官,人正品端,为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而孙秀此人从始至终究都不是好人,多次因为狡诈行事收到上司潘安的责罚,怀怨于心,发誓一定要必报此仇。后来,孙秀有机会成了司马懿第九子赵王司马伦手下的小吏,凭着天生的谄媚功夫,作书疏得伦意,因而得宠。说起这个司马伦,也不是什么好人,堂堂皇室贵胄,竟然指使别人盗取御用裘皮大衣,按律当斩。只是因为是皇帝国戚,被晋武帝下诏特赦。后封赵王,镇守邺城。所以,孙秀和这样的主子走到一起,也算是臭味相投。
与他的遭遇相反,潘安由于才名太盛,属于树大招风的主儿,半辈子受人嫉妒,官位一直很低,用仕途坎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到了50岁的时候,他总结出了自己前半生仕途落魄的主要原因是“拙”,所以,他决定弃“拙”而取“巧”。于是,潘安开始谄媚权贵,依附于权臣贾充等人。贾后(贾南风)垂帘听政时,潘安做了当时的权臣贾谧(贾后之侄)的文学集团“二十四友”之首。为了讨好贾谧,他还时刻恭候在贾谧的宅院外面,一看到贾谧出门,立刻望尘而拜。元好问曾经写诗论述此事说:“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潘安字安仁)拜路尘。”。可惜潘安天生不是搞政治的料,不能正确把握政治风向,关键时刻站错了队。公元299年,宦海浮沉的潘安53已经岁。这年年底,发生了一桩很大的事:燕惠帝的儿子愍怀太子被废为庶人。愍怀太子非贾皇后亲生,对贾后、贾谧专权深为不满,一旦太子即位,贾家很可能有灭顶之灾,所以贾皇后、贾谧处心积虑要废掉他。据《晋书·愍怀太子传》载,一天,贾后谎称皇帝患病,传太子入朝。太子来到后被领到一处别室,一个婢女端上酒枣,说是皇帝赐的,逼太子喝得大醉。这时又一个婢女捧来纸笔和一张草书文稿,让太子抄写下来。文稿模仿祈祷神灵的文体风格和太子平常流露的心意:“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文稿制造者,就是潘安。太子因此被废。这件事是潘安一生最大的污点,但考虑一下事件的时代背景仍然可以理解。这一事件发生时,另一个大名士王衍是怎样做的呢?王衍的长女嫁给贾谧,小女惠风嫁给愍怀太子,太子倒霉,王衍马上逼女儿与太子离婚。太子被贾皇后囚禁后,曾想方设法给惠风捎了一封信,讲了事情真相。王衍拿到这封信,如果能马上上奏皇帝,太子之冤可伸。但王衍隐匿不报,太子终于被杀。贾南凤废太子举动简单糟糕透了,不仅大失众心,而且引起贾氏集团的分裂,使自己实力受损。虽然诸王和大臣们心怀不满,屈服于贾南凤的淫威之下,一时噤若寒蝉。庶族地主的代言人,宫廷禁军的中下级军官们看到了机会,作为九品中的下几品,他们想升到高层去无疑只是个幻想,但有志向和野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努力,皇家的远房亲戚禁军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就是个例子,看着别人争先恐后的去舔贾后一党的马屁,自己挤不出上,再说贾家人怎么会看得上他们?于是另辟蹊跷,把赌注压在冷门太子身上,冒着风险和太子打成一团,指望太子有朝一日为君,自己能得到升迁。果然太子对他们大为恩宠,高级军官们都是贾后的人,太子也只能依靠有胆量的这些中下级军官了。然而太子被废使得他们为自己勾画的幸福蓝图破灭,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把所有的怨恨全部集中在贾南凤身上,如果贾氏集团依旧是铁板一块,他们只有暗地里咒骂她的份,可现在,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亲手宰了她,从而让心中那副美妙的图画重新成为现实。
小军官们通过孙秀向赵王司马伦透露出政变的消息,话讲得非常策略,“太子被废没有嗣君,必定引起祸乱,众人都知道你赵王和贾后是一路人,一旦别人举事,你必遭祸,为何不先下手啊!”孙秀非常赞同,这是他平步青云的好机会,力劝赵王,司马伦普通人,素庸下,无智策,一切都听孙秀的,孙秀为了司马伦和自己能够掌握大权,又想出一条毒计。他说我们如果迎立太子,太子刚猛,若回东宫执政必不愿受制于人,我们不如等贾后害死太子,我们再以谋害太子不罪声讨,既可免祸,又可掌权。说得赵王心花怒放,当下散布消息,说有人打算废贾后,复立太子。贾南凤果然害怕,马上派人毒死太子。司马伦立刻约许超、司马雅起事,但两人却不肯再干,史书中说他们“惧后难,欲悔其谋,乃辞疾。”其实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当时太子已死,他们没有必要再去冒天大的风险发动政变。此时的司马伦也用不着他俩,殿中的军官们对贾后倒行逆施行为不满的人实在太多了。通事令史张林、省事张衡、殿中侍御史殷浑、右卫司马督路始、右卫佽飞督闾和皆参其谋。司马伦又找到弟弟大将军梁王司马肜,左卫将军齐王司马冏(老齐王司马攸的儿子),两下一拍即合,殿中的禁军全部把在他们手中。一日夜晚,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矫诏鼓动三部司马:“中宫与贾谧等杀吾太子,今使车骑入废中宫。汝等皆当从命,赐爵关中侯;不从,诛三族。”众皆从之。至此皇宫内外的军队全部被司马伦掌握。 孙秀是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个有野心的人。帮主子搞定了中央不算,还要怂恿司马伦登上皇位,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人物。经过一番精心的策划,公元301年,司马伦即位称帝,以惠帝为太上皇,为收买人心,分封的文武多如牛毛,连奴卒也都封爵。以致每次朝会,满座尽是貂尾蝉饰的文武官员,谚语“貂不足,狗尾续”由此而来。孙秀因为“劳苦功高”,被任命为任中书令,掌握生杀之权。小人得志往往极其残忍,孙秀之手,曾杀人无数。知道其为人的潘安内心十分恐惧,有一天,他在朝中碰到了孙秀,试探着以讨好的语气问:“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孙秀回答:“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这八个字让潘岳不寒而栗。潘岳怀着一丝侥幸,没有选择立刻离开朝廷。除了不愿离开,可能还有不敢的成分。这一做法又一次暴露了他极其缺乏政治智慧。他的族侄潘尼和他同样趋附贾谧,这时回家装病,躲过司马伦和孙秀后,官位反而更加显达了。
政变三四个月后,潘岳就被孙秀以谋反罪夷三族。同样遭到政治清洗的还有曾和潘岳一起对贾谧“望尘拜”的石崇。石崇被杀,除了他也是贾谧集团的人,还因为孙秀曾要石崇把爱妾绿珠送给他,石崇说,要谁都可以,就绿珠不行。不久,孙秀就以其擅长的阴谋伎俩,诬蔑石崇阴谋造反,顺带也捎上了老冤家潘安。《晋书》讲“(石)崇乃与黄门郎潘岳阴劝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以图(司马)伦、(孙)秀”,仍是史官不辩真伪,依当时晋朝的官方文件照抄进去。试想,假使潘岳、石崇真是结党在背后与司马允等图谋,那么司马允死后石崇不可能还安心天天大搞宴饮潇洒,更不会在刑场上看见潘岳大吃一惊,本来两人的被捕就是“俱不相知。”可见,石、潘二人被牵入淮南王案中,完全是孙秀诬告而成。[/font]
[font face=宋体] 石崇自恃晋朝功臣之后,没想到会被杀头,更没想到会被“诛三族”,他当时对左右从人说“吾不过流徒交、广(岭南)耳。”谁知囚车并未把他押至官狱,而是把他一在家子人都径直载往东市刑场。石崇至此,方知不免于死,自叹道:“奴辈利吾家财!”骑马押送他的军校闻言回驳他:“知财致害,何不早散?”石崇无言以对。潘岳那边,也是一大家子被依次被执,校检正身,直接以槛车载送东市。眼见白发苍苍的老母也身披锁具,忆起昔日对自己的劝诫叮咛,潘岳泪如雨下,跪拜于地痛陈:“儿负阿母!”
[font face=宋体] “(潘)岳母及兄侍御史(潘)释、弟燕令(潘)豹、司徒掾(潘)据,据弟(潘)诜,兄弟之子,已出之女,无长幼一时被害。” 美男子披头散发被押到刑场,忽见大富豪朋友石崇一家好几十口已经背插罪标跪在那里。石崇一抬头,在这个场合看见潘岳也吃了一惊,随即明白事由,苦笑说:“安仁,你也有份儿呵。” 潘岳回思前因后果,也苦笑对石崇说:“今天真可谓‘白首同所归’了”。潘岳曾有《金谷集作诗》,陈述“文章二十四友”在一起欢饮笑谈、切嗟诗艺的快乐时光,怀念风花雪月、清啸赏乐的同志友情,其中最后两句是“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一语成谶,今朝显验。
潘岳原诗本来是讲两人友情笃深,当一起终老田园,即所谓“白首同所归”,殊不料横祸忽来,一起于盛壮之年血溅黄壤。
如遭遇明主,身逢盛世,文人诗客可以妆点升平,优游卒岁;不幸的是,潘岳满腹才学,又值西晋乱离季世,多年仕途坎坷,虽悻悻地作过《闲情赋》表示“奚拟乎明哲,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最终仍逃不过名缰利索,入世之心最终化为婪毁自己身家性命的烈焰,即使没有孙秀这样的小人构陷,想必他最后也不会有善终的下场。
潘岳是作为乱臣贼子被杀的,司马伦当政时期,无人敢正式安葬他。第二年四月,齐王起兵诛杀司马伦、孙秀等,侄子潘尼才将潘岳正式安葬,并立起墓碑,碑上的刻字是:“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墓”。
收起
潘安高风亮节了五十年,五十岁之后突然个性大变,谄媚权贵,帮助一代奸后贾南风陷害太子,最后身首异处。
【详情】——
潘安高风亮节了五十年,五十岁之后突然个性大变,谄媚权贵,帮助一代奸后贾南风陷害太子,最后身首异处,实在令人惋惜。就他的结局而言,虽有咎由自取的成份,但谋害他的那个人却是个比他更无耻百倍的小人。此人谋害潘安并不是出于什么正大光明的理由,而是公报私仇。这个人就是西晋“八王之...
全部展开
潘安高风亮节了五十年,五十岁之后突然个性大变,谄媚权贵,帮助一代奸后贾南风陷害太子,最后身首异处。 废贾后,重新拥立太子。他们四下联络不得志的中下级军官,拉拢了一批人,殿中中郎将士猗和他们一起分析形势,认为光凭他们这些小军官不行,得有个领导人。张华、裴頠虽然赞成太子,毕竟是贾后提拔上来的人不可靠。思来想去,他们想到了一个人,新近担任禁军头领的右卫将军赵王司马伦。
【详情】——
潘安高风亮节了五十年,五十岁之后突然个性大变,谄媚权贵,帮助一代奸后贾南风陷害太子,最后身首异处,实在令人惋惜。就他的结局而言,虽有咎由自取的成份,但谋害他的那个人却是个比他更无耻百倍的小人。此人谋害潘安并不是出于什么正大光明的理由,而是公报私仇。这个人就是西晋“八王之乱”中一手导演了贾后覆灭的孙秀。
孙秀字俊忠,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于五斗米道世家,在老百姓当中颇有些影响。五斗米道兴起于汉末,是道教的前身,在魏晋间亦有信奉者。东晋时孙恩大起义就是依靠道教的力量发生的,有意思的孙恩就是孙秀家族的后人,由此可见孙秀家族在道教中的影响力。孙秀身上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有仇必报,其未发迹时曾经在潘安手下做过役使小吏。那时的潘安还很年轻,在地方为官,人正品端,为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而孙秀此人从始至终究都不是好人,多次因为狡诈行事收到上司潘安的责罚,怀怨于心,发誓一定要必报此仇。后来,孙秀有机会成了司马懿第九子赵王司马伦手下的小吏,凭着天生的谄媚功夫,作书疏得伦意,因而得宠。说起这个司马伦,也不是什么好人,堂堂皇室贵胄,竟然指使别人盗取御用裘皮大衣,按律当斩。只是因为是皇帝国戚,被晋武帝下诏特赦。后封赵王,镇守邺城。所以,孙秀和这样的主子走到一起,也算是臭味相投。
与他的遭遇相反,潘安由于才名太盛,属于树大招风的主儿,半辈子受人嫉妒,官位一直很低,用仕途坎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到了50岁的时候,他总结出了自己前半生仕途落魄的主要原因是“拙”,所以,他决定弃“拙”而取“巧”。于是,潘安开始谄媚权贵,依附于权臣贾充等人。贾后(贾南风)垂帘听政时,潘安做了当时的权臣贾谧(贾后之侄)的文学集团“二十四友”之首。为了讨好贾谧,他还时刻恭候在贾谧的宅院外面,一看到贾谧出门,立刻望尘而拜。元好问曾经写诗论述此事说:“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潘安字安仁)拜路尘。”。可惜潘安天生不是搞政治的料,不能正确把握政治风向,关键时刻站错了队。公元299年,宦海浮沉的潘安53已经岁。这年年底,发生了一桩很大的事:燕惠帝的儿子愍怀太子被废为庶人。愍怀太子非贾皇后亲生,对贾后、贾谧专权深为不满,一旦太子即位,贾家很可能有灭顶之灾,所以贾皇后、贾谧处心积虑要废掉他。据《晋书·愍怀太子传》载,一天,贾后谎称皇帝患病,传太子入朝。太子来到后被领到一处别室,一个婢女端上酒枣,说是皇帝赐的,逼太子喝得大醉。这时又一个婢女捧来纸笔和一张草书文稿,让太子抄写下来。文稿模仿祈祷神灵的文体风格和太子平常流露的心意:“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文稿制造者,就是潘安。太子因此被废。这件事是潘安一生最大的污点,但考虑一下事件的时代背景仍然可以理解。这一事件发生时,另一个大名士王衍是怎样做的呢?王衍的长女嫁给贾谧,小女惠风嫁给愍怀太子,太子倒霉,王衍马上逼女儿与太子离婚。太子被贾皇后囚禁后,曾想方设法给惠风捎了一封信,讲了事情真相。王衍拿到这封信,如果能马上上奏皇帝,太子之冤可伸。但王衍隐匿不报,太子终于被杀。贾南凤废太子举动简单糟糕透了,不仅大失众心,而且引起贾氏集团的分裂,使自己实力受损。虽然诸王和大臣们心怀不满,屈服于贾南凤的淫威之下,一时噤若寒蝉。庶族地主的代言人,宫廷禁军的中下级军官们看到了机会,作为九品中的下几品,他们想升到高层去无疑只是个幻想,但有志向和野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努力,皇家的远房亲戚禁军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就是个例子,看着别人争先恐后的去舔贾后一党的马屁,自己挤不出上,再说贾家人怎么会看得上他们?于是另辟蹊跷,把赌注压在冷门太子身上,冒着风险和太子打成一团,指望太子有朝一日为君,自己能得到升迁。果然太子对他们大为恩宠,高级军官们都是贾后的人,太子也只能依靠有胆量的这些中下级军官了。然而太子被废使得他们为自己勾画的幸福蓝图破灭,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把所有的怨恨全部集中在贾南凤身上,如果贾氏集团依旧是铁板一块,他们只有暗地里咒骂她的份,可现在,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亲手宰了她,从而让心中那副美妙的图画重新成为现实。
小军官们通过孙秀向赵王司马伦透露出政变的消息,话讲得非常策略,“太子被废没有嗣君,必定引起祸乱,众人都知道你赵王和贾后是一路人,一旦别人举事,你必遭祸,为何不先下手啊!”孙秀非常赞同,这是他平步青云的好机会,力劝赵王,司马伦普通人,素庸下,无智策,一切都听孙秀的,孙秀为了司马伦和自己能够掌握大权,又想出一条毒计。他说我们如果迎立太子,太子刚猛,若回东宫执政必不愿受制于人,我们不如等贾后害死太子,我们再以谋害太子不罪声讨,既可免祸,又可掌权。说得赵王心花怒放,当下散布消息,说有人打算废贾后,复立太子。贾南凤果然害怕,马上派人毒死太子。司马伦立刻约许超、司马雅起事,但两人却不肯再干,史书中说他们“惧后难,欲悔其谋,乃辞疾。”其实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当时太子已死,他们没有必要再去冒天大的风险发动政变。此时的司马伦也用不着他俩,殿中的军官们对贾后倒行逆施行为不满的人实在太多了。通事令史张林、省事张衡、殿中侍御史殷浑、右卫司马督路始、右卫佽飞督闾和皆参其谋。司马伦又找到弟弟大将军梁王司马肜,左卫将军齐王司马冏(老齐王司马攸的儿子),两下一拍即合,殿中的禁军全部把在他们手中。一日夜晚,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矫诏鼓动三部司马:“中宫与贾谧等杀吾太子,今使车骑入废中宫。汝等皆当从命,赐爵关中侯;不从,诛三族。”众皆从之。至此皇宫内外的军队全部被司马伦掌握。 孙秀是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个有野心的人。帮主子搞定了中央不算,还要怂恿司马伦登上皇位,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人物。经过一番精心的策划,公元301年,司马伦即位称帝,以惠帝为太上皇,为收买人心,分封的文武多如牛毛,连奴卒也都封爵。以致每次朝会,满座尽是貂尾蝉饰的文武官员,谚语“貂不足,狗尾续”由此而来。孙秀因为“劳苦功高”,被任命为任中书令,掌握生杀之权。小人得志往往极其残忍,孙秀之手,曾杀人无数。知道其为人的潘安内心十分恐惧,有一天,他在朝中碰到了孙秀,试探着以讨好的语气问:“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孙秀回答:“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这八个字让潘岳不寒而栗。潘岳怀着一丝侥幸,没有选择立刻离开朝廷。除了不愿离开,可能还有不敢的成分。这一做法又一次暴露了他极其缺乏政治智慧。他的族侄潘尼和他同样趋附贾谧,这时回家装病,躲过司马伦和孙秀后,官位反而更加显达了。
政变三四个月后,潘岳就被孙秀以谋反罪夷三族。同样遭到政治清洗的还有曾和潘岳一起对贾谧“望尘拜”的石崇。石崇被杀,除了他也是贾谧集团的人,还因为孙秀曾要石崇把爱妾绿珠送给他,石崇说,要谁都可以,就绿珠不行。不久,孙秀就以其擅长的阴谋伎俩,诬蔑石崇阴谋造反,顺带也捎上了老冤家潘安。《晋书》讲“(石)崇乃与黄门郎潘岳阴劝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以图(司马)伦、(孙)秀”,仍是史官不辩真伪,依当时晋朝的官方文件照抄进去。试想,假使潘岳、石崇真是结党在背后与司马允等图谋,那么司马允死后石崇不可能还安心天天大搞宴饮潇洒,更不会在刑场上看见潘岳大吃一惊,本来两人的被捕就是“俱不相知。”可见,石、潘二人被牵入淮南王案中,完全是孙秀诬告而成。[/font]
[font face=宋体] 石崇自恃晋朝功臣之后,没想到会被杀头,更没想到会被“诛三族”,他当时对左右从人说“吾不过流徒交、广(岭南)耳。”谁知囚车并未把他押至官狱,而是把他一在家子人都径直载往东市刑场。石崇至此,方知不免于死,自叹道:“奴辈利吾家财!”骑马押送他的军校闻言回驳他:“知财致害,何不早散?”石崇无言以对。潘岳那边,也是一大家子被依次被执,校检正身,直接以槛车载送东市。眼见白发苍苍的老母也身披锁具,忆起昔日对自己的劝诫叮咛,潘岳泪如雨下,跪拜于地痛陈:“儿负阿母!”
[font face=宋体] “(潘)岳母及兄侍御史(潘)释、弟燕令(潘)豹、司徒掾(潘)据,据弟(潘)诜,兄弟之子,已出之女,无长幼一时被害。” 美男子披头散发被押到刑场,忽见大富豪朋友石崇一家好几十口已经背插罪标跪在那里。石崇一抬头,在这个场合看见潘岳也吃了一惊,随即明白事由,苦笑说:“安仁,你也有份儿呵。” 潘岳回思前因后果,也苦笑对石崇说:“今天真可谓‘白首同所归’了”。潘岳曾有《金谷集作诗》,陈述“文章二十四友”在一起欢饮笑谈、切嗟诗艺的快乐时光,怀念风花雪月、清啸赏乐的同志友情,其中最后两句是“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一语成谶,今朝显验。
潘岳原诗本来是讲两人友情笃深,当一起终老田园,即所谓“白首同所归”,殊不料横祸忽来,一起于盛壮之年血溅黄壤。
如遭遇明主,身逢盛世,文人诗客可以妆点升平,优游卒岁;不幸的是,潘岳满腹才学,又值西晋乱离季世,多年仕途坎坷,虽悻悻地作过《闲情赋》表示“奚拟乎明哲,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最终仍逃不过名缰利索,入世之心最终化为婪毁自己身家性命的烈焰,即使没有孙秀这样的小人构陷,想必他最后也不会有善终的下场。
潘岳是作为乱臣贼子被杀的,司马伦当政时期,无人敢正式安葬他。第二年四月,齐王起兵诛杀司马伦、孙秀等,侄子潘尼才将潘岳正式安葬,并立起墓碑,碑上的刻字是:“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墓”。
收起
笨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