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全部初中数学非课本上的公式,结论注明:一定是课本上没有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9:05:07
跪求全部初中数学非课本上的公式,结论注明:一定是课本上没有的!跪求全部初中数学非课本上的公式,结论注明:一定是课本上没有的!跪求全部初中数学非课本上的公式,结论注明:一定是课本上没有的!三角函数公式两

跪求全部初中数学非课本上的公式,结论注明:一定是课本上没有的!
跪求全部初中数学非课本上的公式,结论
注明:一定是课本上没有的!

跪求全部初中数学非课本上的公式,结论注明:一定是课本上没有的!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 -1=1-2(sina)^2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x1e
2+4+6+8+10+12+14+…+(2n)=n(n+1) 5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x1f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回答者: 吹雪_西门2 | 十四级 | 2008-7-31 14:54

1.等比数列公式 求和公式:
a1*(1-q^n)/1-q
2.托勒密定理:
圆的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线的乘积等于其对边乘积之和
3.cos^2A+sin^2A=1
tanA=sinA/cosA
4.射影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角C是直角,作CD垂直于AB,则CD的平方等于AD乘BD
AC的平方等于AB乘AD
BC的平方等于AB乘DB
对于直角三角形,如果用A,B,C表示三角形的顶点,其中A为直角顶点,由A点作斜边BC的垂线交于垂足为D,则有AD^2=BD*CD. (AD为BD CD的比例中项)
5.梅涅劳斯定理:
梅涅劳斯(Menelaus)定理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梅涅劳斯首先证明的.它指出:如果一条直线与△ABC的三边AB、BC、CA或其延长线交于F、D、E点,那么(AF/FB)×(BD/DC)×(CE/EA)=1.
证明:
过点A作AG‖BC交DF的延长线于G,
则AF/FB=AG/BD , BD/DC=BD/DC , CE/EA=DC/AG.
三式相乘得:AF/FB×BD/DC×CE/EA=AG/BD×BD/DC×DC/AG=1
它的逆定理也成立:若有三点F、D、E分别在的边AB、BC、CA或其延长线上,且满足(AF/FB)×(BD/DC)×(CE/EA)=1,则F、D、E三点共线.利用这个逆定理,可以判断三点共线.
另外,有很多人会觉得书写这个公式十分烦琐,不看书根本记不住,下面从别人转来一些方法帮助书写
为了说明问题,并给大家一个深刻印象,我们假定图中的A、B、C、D、E、F是六个旅游景点,各景点之间有公路相连.我们乘直升机飞到这些景点的上空,然后选择其中的任意一个景点降落.我们换乘汽车沿公路去每一个景点游玩,最后回到出发点,直升机就停在那里等待我们回去.
我们不必考虑怎样走路程最短,只要求必须“游历”了所有的景点.只“路过”而不停留观赏的景点,不能算是“游历”.
例如直升机降落在A点,我们从A点出发,“游历”了其它五个字母所代表的景点后,最终还要回到出发点A.
另外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同一直线上的三个景点,必须连续游过之后,才能变更到其它直线上的景点.
从A点出发的旅游方案共有四种,下面逐一说明:
方案 ① ——从A经过B(不停留)到F(停留),再返回B(停留),再到D(停留),之后经过B(不停留)到C(停留),再到E(停留),最后从E经过C(不停留)回到出发点A.
按照这个方案,可以写出关系式:
(AF:FB)*(BD:DC)*(CE:EA)=1.
现在,您知道应该怎样写“梅涅劳斯定理”的公式了吧.
从A点出发的旅游方案还有:
方案 ② ——可以简记为:A→B→F→D→E→C→A,由此可写出以下公式:
(AB:BF)*(FD:DE)*(EC:CA)=1.从A出发还可以向“C”方向走,于是有:
方案 ③ —— A→C→E→D→F→B→A,由此可写出公式:
(AC:CE)*(ED:DF)*(FB:BA)=1. 从A出发还有最后一个方案:
方案 ④ —— A→E→C→D→B→F→A,由此写出公式:
(AE:EC)*(CD:DB)*(BF:FA)=1.
我们的直升机还可以选择在B、C、D、E、F任一点降落,因此就有了图中的另外一些公式.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公式中包含了四项因式,而不是“梅涅劳斯定理”中的三项.当直升机降落在B点时,就会有四项因式.而在C点和F点,既会有三项的公式,也会有四项的公式.公式为四项时,有的景点会游览了两次.
6.塞瓦定理
设O是△ABC内任意一点,
AO、BO、CO分别交对边于D、E、F,则 (BD/DC)*(CE/EA)*(AF/FB)=1
证法简介
(Ⅰ)本题可利用梅涅劳斯定理证明:
∵△ADC被直线BOE所截,
∴ (CB/BD)*(DO/OA)*(AE/EC)=1 ①
而由△ABD被直线COF所截,∴ (BC/CD)*(DO/OA)*(AF/BF)=1②
②÷①:即得:(BD/DC)*(CE/EA)*(AF/FB)=1
(Ⅱ)也可以利用面积关系证明
∵BD/DC=S△ABD/S△ACD=S△BOD/S△COD=(S△ABD-S△BOD)/(S△ACD-S△COD)=S△AOB/S△AOC ③
同理 CE/EA=S△BOC/ S△AOB ④ AF/FB=S△AOC/S△BOC ⑤
③×④×⑤得BD/DC*CE/EA*AF/FB=1
利用塞瓦定理证明三角形三条高线必交于一点:
设三边AB、BC、AC的垂足分别为D、E、F,
根据塞瓦定理逆定理,因为(AD:DB)*(BE:EC)*(CF:FA)=[(CD*ctgA)/[(CD*ctgB)]*[(AE*ctgB)/(AE*ctgC)]*[(BF*ctgC)/
[(AE*ctgB)]=1,所以三条高CD、AE、BF交于一点
7.几个代数公式:
(a+b+c)^2=a^2+b^2+c^2+2ac+2bc+2ab
8.面积公式:
S=2ab*sinC
9.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且△=b^2-4ac≥0)中
设两个根为X1和X2
则X1+X2= -b/a
X1*X2=c/a

韦达定理(Vieta's Theorem)的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且△=b^2-4ac≥0)中 设两个根为x1,x2 则X1+ X2= -b/a X1·X2=c/a 用韦达定理判断方程的根 若b^2-4ac≥0则方程有实数根 若b^2-4ac>0 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若b^2-4ac=0 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若b...

全部展开

韦达定理(Vieta's Theorem)的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且△=b^2-4ac≥0)中 设两个根为x1,x2 则X1+ X2= -b/a X1·X2=c/a 用韦达定理判断方程的根 若b^2-4ac≥0则方程有实数根 若b^2-4ac>0 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若b^2-4ac=0 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若b^2-4ac<0 则方程没有实数解 韦达定理的推广 韦达定理在更高次方程中也是可以使用的。一般的,对一个一元n次方程∑AiX^i=0 它的根记作X1,X2…,Xn 我们有 ∑Xi=(-1)^1*A(n-1)/A(n) ∑XiXj=(-1)^2*A(n-2)/A(n) … ∏Xi=(-1)^n*A(0)/A(n) 其中∑是求和,∏是求积。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 在复数集中的根是,那么 由代数基本定理可推得:任何一元 n 次方程 在复数集中必有根。因此,该方程的左端可以在复数范围内分解成一次因式的乘积: 其中是该方程的个根。两端比较系数即得韦达定理。 (x1-x2)的绝对值为(根号下b^2-4ac)/(a的绝对值)
编辑本段韦达定理的证明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为:
x=(-b±√b-4ac)/2a 则x1=(-b+√b-4ac)/2a,x2=(-b-√b-4ac)/2a x1+x2=(-b+√b-4ac/2a)+(-b-√b-4ac/2a) x1+x2=-b/a x1×x2=(-b+√b-4ac/2a)×(-b-√b-4ac/2a) x1×x2=c/a x1²+x2²=(x1+x2)²-2x1x2 韦达定理推广的证明 设x1,x2,……,xn是一元n次方程∑AiXi =0的n个解。 则有:An(x-x1)(x-x2)……(x-xn)=0 所以:An(x-x1)(x-x2)……(x-xn)=∑AiXi (在打开(x-x1)(x-x2)……(x-xn)时最好用乘法原理) 通过系数对比可得: A(n-1)=-An(∑xi) A(n-2)=An(∑xixj) … A0=[(-1) ]×An×∏Xi 所以:∑Xi=[(-1) ]×A(n-1)/A(n) ∑XiXj=[(-1) ]×A(n-2)/A(n) … ∏Xi=[(-1) ]×A(0)/A(n) 其中∑是求和,∏是求积。
等差数列公式: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a1+an)n/2 若m+n=p+q则:存在am+an=ap+aq 若m+n=2p则:am+an=2ap 以上n均为正整数 文字翻译 第n项的值an=首项+(项数-1)×公差 前n项的和Sn=(首项+末项)×项数÷2 公差d=(an-a1)÷(n-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数列为奇数项时,前n项的和=中间项×项数 数列为偶数项,求首尾项相加,用它的和除以2 等差中项公式2an+1=an+an+2其中{an}是等差数列

收起

1+2+3+4+5+6……+n=首项加末项的和乘以项数再除于二;
海伦公式:三角形周长的一半分别减去三边的差相乘再乘周长的一半,最后开根号就等于此三角形的面积

http://wenku.baidu.com/view/7d702d6925c52cc58bd6be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