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心中的杜甫》(或李白或苏轼或其他诗人)要求:1、题目自拟.2、500至6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4:51:22
作文《我心中的杜甫》(或李白或苏轼或其他诗人)要求:1、题目自拟.2、500至600字.
作文《我心中的杜甫》(或李白或苏轼或其他诗人)
要求:1、题目自拟.2、500至600字.
作文《我心中的杜甫》(或李白或苏轼或其他诗人)要求:1、题目自拟.2、500至600字.
我心中的苏轼 世界上有我是最大的奇迹,说这句话的人肯定是无比自信,但是如果苏轼复生来到他面前,他的自信会显得不堪一击!——题记 在下笔之前,我总是战战兢兢,因为我始终在告诉自己,我将要写的是一个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伟大的书法家、优秀的诗人、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心肠慈悲的法官、政见坚定的士大夫.请不要怀疑我“一个”用错了,对于苏轼一个人,这些“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所以,我感觉到我的笔竟是如此沉重!调整呼吸后,我又告诉自己,我要写他,因为他给了我 一 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理所当然地被新旧两派视为异己,无论哪派当权,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 这个时候,你该闭嘴了吧,我们不是有“明哲保身”的古训吗?你有意见又怎么样呢?何况你对当朝两大势力都有意见.事实上,当宋神宗开始重用王安石,准备变法的时候,很多人都遵循着这一古训,变成了“沉默的金” .只有苏轼,他没有,他站了出来,还给神宗皇帝上了三封万言书,指望着皇帝下诏禁止不利于人民的一些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新商税与所得税法. 他等待着,等待着皇帝的回心转意,等待着一纸诏书的下达.他等到了,而且这诏书还下到了他的手里.他被罢黜了,原因不是他说错了,而是一个流传的谣言:传说苏氏兄弟在运送父亲的灵柩回四川原籍的路上,曾滥用官家的卫兵,并购买家具瓷器,并可能偷运私盐从中牟利.官方乃派人到苏氏兄弟运灵所经各省路上,从船夫、兵卒、仪官搜集资料. 苏轼也许真的买了不少家具瓷器,但并不违法.官差回去报称无所搜获,如有所获,必然带回京师了.于是,他自己携家眷到杭州任通判,连“修表自辩”都没有,因为“他对御史的弹劾不屑于置理” . 安静吧,苏轼!“吃一堑,长一智”你该懂吧.然而,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己见.他在任上仍然尽职金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直到他经过己次调任,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他调任江苏太湖滨的湖州.他现在不仅仅是帮老百姓说话了,他知道,要使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上面的政策一定要改变了,所以他将矛头指向了误国的那些小人,其中就有在王安石势力下蹿升起来的李定和舒亶.对于这些人,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奇怪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就在当月,突然闯进一位朝廷钦差,不容分说的把苏轼捉拿进京,原来是一群被他犀利的文之长矛刺过的小人、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指称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他居然被捕了,他终于被捕了! 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长途押解,他被押解到了黄州.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轼似乎真的安静了,苏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开始关心日常的生活,一有空,就到处寻幽访胜,赏遍山川景色,过着休闲自在的日子.他真的害怕了吗?不!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我不忍心叙述他的再一次流放,就让我的笔停在黄州吧!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尽管不幸接踵而来,他却从未放弃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 二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底,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一生总处在逆境之中,但是,他却把这些当作蛛网一样轻轻拂去,全然不放在心上.且看作于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实际上,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苏轼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别人学不到的! 毫无疑问,词人在逆境中的这些心态,都是经过自我调节的结果:他已从一次次政治斗争的噩梦中醒来,恐惧、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这种在逆境中随遇自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十分难得的. 苏轼谪居黄州时,还效法陶渊明,躬耕东坡,似有无限快慰与满足:“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晚年远贬海南,艰苦备尝,九死一生,而笔下春景仍富有生机与活力:“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即此一端,亦可见词人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放下了手中依然沉重的笔,我知道,我笨拙的笔不可能写出华美的文章来尽我赞扬和宣传苏轼的责任,我也无法用言语表达我心中的感谢,只有双手合十,默默地向逝去了900年的灵魂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其实,苏轼也用不着我去宣传,因为他和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请你走近苏轼,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你会不禁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