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色是怎么形成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0:58:40
保护色是怎么形成的
保护色是怎么形成的
保护色是怎么形成的
保护色(Crypsis)和拟态现象都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识别,保护色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这里的“环境色彩”应是环境中主要的占优势的色彩,如春夏的草坪是绿色,冬天的雪地是白色;拟态是与环境中某种生物或非生物相似,而这种生物或非生物的颜色等特征并不一定在环境中占优势,并非主要色彩,保护色则与运动状态基本无关,如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像枯叶,“停息”状态才像枯叶,一旦飞舞起来就不像了而我们捕捉昆虫也许都有这种体验:有时看到昆虫由这里飞向另一个地方,但马上在另一个地方搜寻,却不能立即找到.
保护色 - 动物的保护色
蝴蝶翅膀上长“眼睛” 防止天敌攻击保护色是动物体色会随着环境而改变,是为求生存、适应环境的方式.树蛙、锹形虫、赤尾鲐(赤尾青竹丝)、加蓬膨蝰都有保护色.
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很多动物有保护色,类似豹子的花纹和青蛙的绿,还有不少会变色,但最高境界是拟态,不只是颜色,连外型都完全变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就是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的.
陆地生物
这种保护色的例子在动物界可以举出许多,我们简直每走一步路都可以遇见它.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作为它们的特征.那里的狮子、鸟、蜥蜴、蜘蛛、蠕虫等等,总之是沙漠动物群当中一切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这种颜色.相反的,北方雪地上的所有动物,可怕的北极熊也好,不伤人的海燕也好,却都披上了一层白色,它们在雪的背景上简直看不出来.在长期的险恶环境中生存的野兔,它们的毛色都是土黄色,这种颜色,也是秋天大部分草木的颜色,所以野兔可以借此来逃避许多保护色天敌的危害.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是典型的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它能在周围环境对光线的反射中迅速地改变体色,变成树干或树叶的颜色来保护自己.每一个捕捉昆虫的人都知道,由于昆虫有保护色,要找到它们十分困难.
不妨试着去捉在你脚边的草地上吱吱叫着的绿色蚱蜢——在掩护着它的绿色背景里,你简直看不清蚱蜢在哪里.还有生活在树皮上的蝶蛾和毛虫,颜色都非常接近树皮的颜色.
水生动物
在褐色藻类里生活的海生动物,都有“保护性”的褐色,使眼睛无法察觉它们.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主要的保护色是红色.银色的鱼鳞也同样具有保护性,它保护鱼类,即使它们受不到在空中搜寻它们的猛禽的伤害,又使它们受不到在水下威胁它们的大鱼的袭击:水面不但从上面往下看像面镜子,并且从下面,从水的最深处向上看更像面镜子(全反射),而银色的鱼鳞刚好同这种发亮的银色背景融合成一片.至于水母和水里的其他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的保护色是完全无色和透明,使敌人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看不见它们.
生物保护色
按照达尔文的解释,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形形色色功能不同的保护色.如枯叶蝶,它们停息在树枝上,象一片片枯树叶,行人常把它当作枯叶,当人们用手碰它时,它却一抖身体,向空中飞去了,并不象枯叶那样飘落到地上.尺蠖和竹节虫的身躯,与枯叶蝶有异曲同工之妙.尺蠖歇息在树枝上,粗粗一看,宛如树枝.竹节虫体态如同竹节,停留在竹枝上,也叫人难以分辨.
这种拟态怎么来的呢?枯叶蝶的祖先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象枯叶,有的不大象枯叶.象枯叶的个体,不易被天敌发现,不大象枯叶的个体,常被天敌吃掉,这样,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繁殖、变异,定向性更明显,枯叶蝶更象枯叶.
保护色 - 人的保护色
世界上分布的大约三种不同肤色的人种,也是由不同的保护色形成的.黑人的头发成卷曲状,皮肤黑厚且有油性,从而可以防止热带太阳的暴晒.亚洲黄色人种较为平坦的面部和黄色的皮肤,是由早期进化时的地型特点形成的.而欧洲人的高长的鼻子,则是由于欧洲大部分地区常年的多风沙雨雪形成的.
现代人的自然环境已经基本上改变了,人有了许多战胜自然危害的能力.但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需要却始终没有改变,人类只是改变了许多趋利避害的方式,由身体的方式更多地改变为心理表现的方式.比如遭受强力攻击时的举手投降行为,比如在一些场合人们都普遍使用礼节性的语言行为,再比如不同职业的不同着装行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