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礼仪做得特别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9 07:39:59
中国有哪些礼仪做得特别好中国有哪些礼仪做得特别好中国有哪些礼仪做得特别好编辑本段中国现代商务社交礼仪  握手礼仪  握手礼节源于古代欧洲人向对方表明手中未带武器,表明亲切友好之意.其后成为风尚,通行于

中国有哪些礼仪做得特别好
中国有哪些礼仪做得特别好

中国有哪些礼仪做得特别好
编辑本段中国现代商务社交礼仪
  握手礼仪
  握手礼节源于古代欧洲人向对方表明手中未带武器,表明亲切友好之意.其后成为风尚,通行于欧美.辛亥革命后我国也习以为礼.在当今商务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 握手的方式: 双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手掌略向前下方伸 握手礼仪
  直,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与腰部平齐,手握住对方时,应面带微笑地注视对方,彼此应寒暄几句. 握手时应注意: 1 不要三心二意,双眼要注视对方; 2 握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 握手时不要拍对方的臂膀; 4 握手不可用力过度. (关系一般,双方稍用力相握,上下晃一晃即可;如果关系密切,可略用力并上下摇几下,表示十分友好或双方的深厚情意.但只握指尖或只递指尖或双手包住对方的手,则是失礼之举). 握手时应遵循的原则:尊者居前. 上下级之间, 应上级先伸手; 长晚辈之间, 应长辈先伸手 男女之间 , 应女士先伸手; 同级同辈之间,不分谁先伸手. 注意:当握手双方符合以上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顺序时,一般先考虑职位,再考虑年龄,再考虑性别. 注意:介绍时应尊者居后(先介绍职位低者,后介绍职位高者); 但握手时应尊者居前(职位高者先伸手). 客人和主人握手时,伸手顺序有所不同.迎接客人,主人先伸手;送走客人,客人先伸手. 客人到来时,一般主人先伸手,表示欢迎;客人离开的时候,一般是客人先伸手.客人先伸手,表示让主人留步. 握手的禁忌 不双手握手 不左手握手 不交叉握手 不戴着手套握手 不用不洁之手与他人相握 不在握手时将另一只手放在衣袋里 不戴着墨镜握手 ,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例外
  名片礼仪
  名片是现代商务交往中的一种经济实用的交际工具. 是一种自我的“介绍信”和“联络卡”. 商务人员应对名片的选用、制作、递接名片的礼仪等有所了解. 名片礼仪 规格 名片的规格一般是长8.6厘米-10厘米、宽5.5-6厘米.目前国内最通 握手礼仪
  用的名片规格为9cm×5.5cm 颜色 多用白色、乳白色、浅蓝色、浅黄色等色彩 版式 横式和竖式(横式名片行序由上而下,字序由左而右) 质地 名片的质地适合柔软耐磨的白卡纸、香片纸等 图文 商务名片图案应简单;文字宜选用简体汉字,不要把两种文字交替印在名片的同一面上.最好在两面分别以简体汉字和另一种文字印相同的内容. 标准商务名片的内容: 本人所属单位(企业标识、供职单位、部门)、本人称呼(姓名、职务、职称) 联络方式(单位地址、电话、传真、邮编,也可列上单位的网址、本人邮箱或手机等) 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如何索取名片 1.主动递上自己的名片(如:你好!这是我的名片,以后多保持联系或请多关照!) 2.向对方提议交换名片(如:我们可互赠名片吗?或很高兴认识你,不知能不能跟您交换一下名片?) 3.向地位高、长辈索取名片(久仰大名,不知以后怎么向您请教?或很高兴认识您!以后向您讨教,不知如何联系?) 4.向平辈或晚辈索取名片(以后怎么和你联系?) 注意: 若别人向你索要名片,而你不想给时,要用委婉的方法表达,不能直接回绝. 该如何说? 若自己没有名片,该如何说? 名片递送的顺序 :一般由职位低者先向职位高者、晚辈先向长辈、男士先向女士递上名片,然后再由后者予以回赠;在向多人递送名片时应由尊而卑、由近而远,(圆桌)按顺时针依次进行. 名片递送方式:应面带微笑,将名片的正面朝向对方,用双手递给对方(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持握名片上端的两角送给对方)并说寒暄语.(如:这是我的名片,请多指教或多保持联系! )递接名片时,如果是单方递、接,应用双手;如果是双方同时交换名片,应右手递,左手接.不要用手指夹着给人,在递送名片时,如果是坐着,应起身或欠身. 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如何接收名片 1. 接收名片时应起身或欠身,面带微笑,用双手接住名片的下方两角.接过名片后应致谢,且应认真地看一遍,表示对对方的重视; 2. 看完后要妥善收好名片,不可在手中摆弄或随意放在桌上. 3. 如果暂放在桌面上,切忌在名片上放其他物品,更不要在离开时漏带名片. 名片注意事项: 不要在他人名片上写不相关的东西;出席商务社交活动,要记住带名片. 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名片的放置 随身携带的名片应放在名片夹里或西装上衣内侧口袋或公文包里. 将名片放于其他口袋尤其是后裤袋、裙兜或钱夹里是失礼的行为. 最好将他人的名片与自己的名片分开放置.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 奥运礼仪小姐
  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
  编辑本段起源
  按荀子的说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 ” .在礼仪 中国传统揖礼
  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 ,履 行礼仪即是向鬼 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种特 殊 体 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编辑本段中国礼仪之争
  17~18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礼仪问题上发生的争论.争论的 中国礼仪之争
  双方主要是受葡萄牙控制的耶稣会与受西班牙控制的多明邦会和方济各会会士.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中将基督教教义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允许中国教徒祀孔祭祖,而多明邦会和方济各会传教士则认为祀孔祭祖是拜偶像.双方为此曾提请罗马教廷裁决,同时仍各行其是,教廷裁决曾几经反复,主旨是禁止中国教徒祀孔祭祖,于是康熙皇帝下令逐出反对中国礼仪的传教士,最后下令禁止传教.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了当时关于中国礼仪的禁令.
  编辑本段发展史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 传统万福礼(女子)
  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转向人类自身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祭祀的活动日益纷繁,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终于形成为礼仪规范.可见,从礼仪的产生和发展来考察,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这一点,也可以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礼仪规范的形成和变迁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从考古资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远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 中国礼仪
  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周以前的礼仪制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献不足,已经难以详考了.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在汉以后二千多年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因此被称为“礼经”.现在,要研究探讨古代主要适用于贵族的礼制,“三礼”仍然是最重要的书.虽然对它们的思想倾向评价不同,它们的论述中有不少只是出于后世儒家的理想,但它们在文化史上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影响的.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 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万世一贯的,而只能与时俱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文化的因子,往往历久弥新,长久地存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公元前六世纪前后,是世界古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了诸如孔子、老子、孙子,以及苏格拉底、伯拉图、释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经典.两千多年来,他们始终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人们几乎处处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每每要回到那个时代去寻找智慧.对于孔子诸家倡导的礼乐文化,人们也应该作如是观. 近代以来,由于国势衰微,列强入侵,国人激于时变,把落后挨打归咎于传统文化,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尽然.试想,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挨了强盗的打,人们可以责怪他没有拳勇,但却 中国礼仪大赛
  不可以责怪他不该知书达理.如果书生从此丢掉书本,只练武功,变成了没有文化的“强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剧.人类社会终将进入一个人人讲信修睦、彼此谦敬礼让的文明时代.因此,人们既要习武强身,又要弘扬既有的文化,礼乐文化终究会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带给世界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韩国、日本保存颇多,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令人汗颜的是,在人们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却是非常惊人.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作为民间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礼、生日礼仪等庆典,正越来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剧地西化;而圣诞节、情人节等正日益成为中国年轻人的重大节日.作为民族文化表征的礼仪、节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经被国民抛弃,它的消亡也就不会太远了.炎黄子孙、有识之士,当知忧虑. 中国几千年文明铸就的礼仪文化,原本可以成为旅游经济的强项,可是,许多行业成员连"对不起、谢谢、没关系、您请"十个字的礼貌用语都说不好,遑论其它.尽管眼下宾馆、酒店等越造越华丽,而服务质量却始终是旅游业发展的软肋,令人长叹.此外,近年出境旅游的国人与日俱增,但举止粗俗,缺乏礼仪教养者不乏其人,海外舆论的批评时见报导,使人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损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政府将"明礼诚信"作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如何重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规范,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是宝贵的思想资源,正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借鉴.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中展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古往今来,真正灭绝于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却是不胜枚举.中国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发生过文化中断的文明.在未来的世纪中,中华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这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它的精华发扬光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 华夏传统交手礼
  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 礼名 动作 适用范围 礼义
  拱手礼 胸前拱手,后收,前推 日常礼仪 恭敬,接受,礼让
  揖 礼 曲臂,抱手,躬身 常规礼仪 恭敬,给予,接受
  一拜礼 臂,拢手,躬身30度 初相见,敬长 恭敬,接受,给予
  两拜礼 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次 常规大礼 恭敬,接受,报答
  三拜礼 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 敬天地祖师国 恭敬,接受,报答
  叩首礼 踞坐至地,拜,叩首 特定大礼 恭敬,接受,报答
  执手礼 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 行于长幼之间 父慈子孝,师道生尊
  交手礼 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 代孔夫子还礼 推让,给予,示之
  鞠躬礼 垂手,躬身,可深可浅 通行礼仪 谦恭,接受,礼让
  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 诚意正心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结婚时夫妻礼仪.
  8、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鞠躬礼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规范.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中国大陆地区,礼仪被君权弄到极端,如今业已中断,要回到周礼的本原,结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礼仪,接通古今中外.各地实行起来还可以有差别.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行礼人乾坤合德.
  总结
  礼的内在规则:施报双向,平等对等,有序有位. 礼的功用是: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国格,非礼不能. 礼以直道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 施(始)的规则:卑己尊人,行敬让之道. 报的规则:以直道相报,来而有往,投桃报李.可以重报,投我木桃,报以琼瑶.不可以反报,不可以轻报,不可以不报. 知礼者知理,有礼者有理,合礼就是合理. 礼自心生,礼由己发. “克己”与“由己”相结合.“复礼”与“为仁”相结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编辑本段古代政治礼仪
  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 都南 郊 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 拜,在达到一定数 量之后 ,才抽 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 古代礼仪
  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 制的长方体 ,祭 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 吉拜 ”、“ 凶拜 ”、“ 奇拜 ”、“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 ,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 、尧 、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 、 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编辑本段古代生活礼仪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溜、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溜、井的专祀,只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