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008年发生的战争名称内容及人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15:17:24
1990年-2008年发生的战争名称内容及人物
1990年-2008年发生的战争名称内容及人物
1990年-2008年发生的战争名称内容及人物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
内容:1990年7月中旬,由于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债务等问题,伊拉克与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间的争端突然公开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并将科威特划归其第19个省.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历经“沙漠盾牌”,“沙漠风暴”,“沙漠军刀”等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后,于1991年2月28日晨恢复科威特全境.
人物:萨达姆,老布什,科威特国王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
波黑战争,1992年4月~1995年12月.
内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战争在西方干预下,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妥协.1995年11月21日,南联盟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三国总统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达成《波黑和平框架协议》,并于12月14日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协议规定,波黑继续作为统一的主权国家存在,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联邦控制波黑领土51%,其余由塞族控制. 波黑战争结束.
人物:米洛舍维奇,卡拉季奇
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2月31日~1995年12月29日.
内容:1991年8月19,苏联解体.1991年10月27日:杜达耶夫当选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总统,随后宣布车臣是主权国家;11月2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宣布车臣--印古什总统选举非法.为维护在车臣利益,俄罗斯于1994年12月11日叶利钦签署《解除非法武装和在车臣境内恢复宪法法律制度》的命令,同时俄军向车臣开进,12月31日战争打响.1995年1月1日,俄军兵分三路挺进格罗兹尼;1月27日,俄军建立第二道格罗兹尼外部合围圈;2月20日至4月27日,战斗行动转入车臣南部古捷尔梅斯、萨马什金和巴穆特地区.1995年3月初至1995年4月末,战争进入到第二阶段:俄军攻打格罗兹尼外部.1995年5月到6月间,针对逃入山地的车臣叛军,俄军进行了山地清剿行动,但在行动中,俄军依然被叛军打得团团转,尽管最后取得了胜利,但却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1995年6月以后,战争基本上停了下来,双方坐到了谈判桌前1995年6月14日,巴萨耶夫率领约100名匪徒闯入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布杰诺夫斯克扣押了1000多名人质,要挟俄军立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并撤出车臣,否则将杀死全部人质.经过长时间谈判,俄政府做出了重大让步,基本上满足了巴萨耶夫的要求.6月19日巴萨耶夫率领匪徒撤回车臣,800余名人质获释.5月27日,叶利钦前往车臣,宣布战争结束,俄军取得胜利;6月中旬俄军宣布撤军计划,8月底完成撤军,但留下2个旅常驻车臣.8月30日,俄总统驻车臣全权代表、俄安全会议秘书列别德与车臣非法武装参谋长马斯哈多夫在达吉斯坦共和国首府签订了一纸屈辱的《哈萨维尤尔特协议》,双方同意无条件停止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解决冲突;将车臣地位问题在2001年以前解决.1996年10月19日,雷布金接任列别德解决车臣问题.12月29日,雷布金宣布,原定常驻车臣的101旅和205旅全部撤出车臣.第一次车臣战争结束.
人物:叶利钦,杜达耶夫
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8月7日~2001年1月22日.
内容:1999年8月初,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巴萨耶夫率领几千名武装分子潜入达吉斯坦南部村庄,并于8月10日成立所谓的“达吉斯坦穆斯林国家”.引发第二次车臣战争.
1999年8月7日,车臣武装分子入侵达吉斯坦南部地区,俄军以北高加索军区为基础建立联合军队集团奋起平暴;8月25日,全部收复了被侵占村庄,9月30日,俄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向车臣开进,14日,联合军队集团代表宣布,俄军先头部队已距格罗兹尼20-25公里,随进进入挺进格罗兹尼的战争第二阶段.1999年10月16日至12月3日期间,俄军攻占车臣第二大城市古捷尔梅斯,并解放车臣境内119个居民点的98个,控制了车臣2/3的领土.1999年12月3日到2000年2月,俄军包围并攻打车臣首府格罗兹尼.12月6日和8日,俄军分别攻占车臣第三大城市阿尔贡和乌鲁斯马尔坦,完全封锁格罗兹尼;9日,俄军开辟南部作战方向,追击退向山区的敌人;2月4日,俄军将国旗插上格罗兹尼市中心车臣政府大楼,俄军攻占格罗兹尼;2000年2月6日俄代总统普京宣布,车臣军事行动结束后,俄军将有计划地撤出车臣,但要在车臣长期驻扎一个师.
人物:普京,阿尔萨诺夫,巴萨耶夫
美伊“沙漠之狐”军事行动.1998年12月16日至12月19日
内容:1998年2月、11月和12月先后发生了三次武器核查危机,12月16日,联合国在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小组人员全部撤离,联合国特委会在伊的武器核查工作就此中断.1998年12月17日凌晨,美国和英国以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关于伊拉克不配合联合国武器核查的报告为由,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突然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动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大规模空中军事打击.空袭共4轮,达数百次,于19日当地时间上午结束.
人物:克林顿,萨达姆
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
内容: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三十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在北约空袭的巨大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南联盟最终软化了立场,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中国)弃权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人物:米洛舍维奇
阿富汗战争,2001年10月7日至?
内容:美国为报复“9.11”事件,向拒绝交出本.拉登的塔利班发动空袭.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并在阿富汗建立新政权.由于塔利班转入南部进行游击战,这场战争到今日仍未能算结束.
人物:布什,奥马尔,本.拉登
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至?.
内容: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经过两个星期的战斗,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伊拉克随即进入无政府状态,至今美军仍然在伊拉克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人物:萨达姆,布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