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品交换的公式G-W-G’中,G’>G的秘密何在?2.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有哪些?3.试举例分析资本家如何将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并在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1.资本积累的途径有哪些?2.资本积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6:47:23
1.商品交换的公式G-W-G’中,G’>G的秘密何在?2.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有哪些?3.试举例分析资本家如何将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并在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1.资本积累的途径有哪些?2.资本积累
1.商品交换的公式G-W-G’中,G’>G的秘密何在?
2.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有哪些?
3.试举例分析资本家如何将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并在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
1.资本积累的途径有哪些?
2.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3.结合纪录片的内容,谈谈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作用.
4.你家人及周围亲朋好友的收入来源有哪些?
5.这些收入中有哪些是按劳分配所得?
6.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思考信息、技术、资本是否应该获得相应的报酬,并说明缘由.
上述的纪录片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1.商品交换的公式G-W-G’中,G’>G的秘密何在?2.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有哪些?3.试举例分析资本家如何将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并在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1.资本积累的途径有哪些?2.资本积累
汗,你不会也是我们学校的吧,跟我们老师出的题目一模一样.
以下是答案:
1.商品交换的公式G-W-G’中, G’>G的秘密何在?
资本家用自己手中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并雇用劳动力,进行生产,并将生产出来的商品出售换回更多的货币.
2.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有哪些?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3.试举例分析资本家如何将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并在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产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从产业工人处获得的剩余价值,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处获得的剩余价值,借贷资本利息是借贷资本家从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处获得的剩余价值,银行利润是借贷资本家从资本使用权处即储户处取得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从农业工人处获得的剩余价值
1.商品价值包括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随着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转化为生产成本,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被资本耗费给掩盖了.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的产物变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额,并进一步成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此时剩余价值就有了利润的形式.剩余价值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利润相对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
2.因为商业资本家承担着产业资本家的部分职能,因此产业资本家不能占有全部的剩余价值,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商业资本家,这样剩余价值就转化成了商业利润
3.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由职能资本家支付的,利息在实质上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职能资本家由于借了借贷资本家的资本,所以不可能占有全部产业利润,要将一部分利润与借贷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就转换成了银行利息,银行由此获得了利润
4.银行利润是借贷资本家获得贷款的利息与支付储户存款利息的差额,实质上是由于资本使用权的报酬的差异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5.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二者本质是一致的,都是由农业工人创造的,支付给农业资本家的作为使用土地报酬的剩余价值
4.通过所看动画,你认为无产阶级如何才能获得自身的解放?
只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实质是什么?
一是可能性理论,它基于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规律是各种冲突趋势的产物;根据这种理论,每当历史的决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相结合时就会出现总的危机.另一是必然性理论,它基于这样的看法,即认为规律是使各种抵销的趋势处于从属地位的、内在的占支配地位的趋势的表现;按照这种理论,定期出现总危机的特定形式和发生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是由历史和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
特点:1)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听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2)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一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二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5) 经济危机使企业倒闭,生产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这必然再一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6) 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实质: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
6.通过纪录片,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后,政府的应对政策有哪些?
1.防范与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必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有效规避与应对各类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与冲击,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的根本矛盾以及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有利于克服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从而消除周期性经济危机.为了有效防范与应对各类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与冲击,必须始终不断地巩固和加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首先,必须始终确保公有资产的优势地位.既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资产的量的优势,更要注重公有资产的质的提高.必须合理调整公有资产的布局与结构,完善公有资产的监管与经营,不断提高公有资产的整体素质和配置效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公有资产在稳定宏观经济、实现科学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次,必须巩固和壮大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必须始终保持国有经济在包括金融产业在内的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等重要行业以及关键领域的控制地位,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再次,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绝不允许以土地私有化代替我们党提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瓦解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必须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个飞跃”创造条件.此外,必须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各种有效实现形式.只有积极探索和大胆利用包括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在内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公有制各种有效实现形式,才能真正解放和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效率,不断加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特点的客观要求.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与积极因素,有利于增加就业、满足需要,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力,为抵御各种外来危机的冲击提供物质保障.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效应对各类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必须长期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首先,加强制度创新,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应将放宽市场准入、实现公平竞争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其次,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影响作用.引导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企业相互参股、相互融合,通过公有制经济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将其发展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轨道.再次,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非公有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素质,推动非公有制企业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和抗御各类风险的能力、此外,必须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切实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产和经营,努力克服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辩证把握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巩固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辩证把握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机统一.首先,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绝不能简单地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承认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作用,并以“三个有利于”标准评判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优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对立起来.其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等于全面推行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没有共产党执政和整个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坚实经济基础和强大物质手段,就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就难以有效地防范与应对各类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与冲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服务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能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再次,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不等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发展而不是排斥非公有制经济,既能够充分调动各种社会潜在经济资源,也是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自身的需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辩证否定私有制的必然要求.
2.防范与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基础之上的有调控的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所在.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有效调节私人资本的逐利性和扩张性,克服私人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无序化、极端化,努力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平衡性和持续性,我们才能有效规避与防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科学应对西方国家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完善市场与政府的调节功能,强化长期规划和计划调节.必须合理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节经济的成功经验,多结构、多层次地发展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节作用,健全宏观经济预测体系,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强化政府的长期规划和计划调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频繁地爆发金融和经济危机,除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周期性激化这一根本原因,也与市场自发调节的短期性、盲目性和政党轮替导致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周期性、局限性有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调节,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强大优势,强化政府的长期规划和计划调节功能,科学制定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规划,努力保持各项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既发挥市场调节的优良功能去抑制“政府调节失灵”,更有效地发挥政府调节的优良功能去纠正“市场调节失灵”,建立一种“基础一主导”双重调节机制,形成“强市场”和“强政府”的“双强”调节格局,从而确保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提升政府微观规制和宏观驾驭能力,有效“节制资本”.必须通过《公司法》等法律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赋予人民群众拥有管理生产过程和决定剩余产品分配的权利,节制资本的逐利倾向和剥削行为,提升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必须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实施经济政策、制定经济规则等手段,限制资本主义因素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规模和活动范围,使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严格控制在社会主义国家允许的必要范围之内,防止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资本主义化”.同时,必须提高无产阶级国家政府对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驾驭能力.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受制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正确发挥无产阶级国家的作用.为此,必须协调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与经济基础多元性之间的矛盾,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统领,从而保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方向;必须保证共产党的领导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任何形式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防止资本膨胀,警惕“权钱腐败联盟”;必须加强人民民主权利,扩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各项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的范围和程度,真正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挥社会调节和伦理调节的积极作用,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调节和伦理调节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并日益成为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重要手段.为有效调节私人资本的逐利性和盲目性,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性与平衡性,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调节和伦理调节的积极作用,矫正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偏差,弥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空场”.必须有效增加教育、科学、信息、安全秩序和社会舆论等领域的政府投入和公共物品供给,为社会调节和伦理调节作用的发挥提供基本的平台保障.必须努力通过法制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保障社会成员的自由、公正权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食品、医疗及教育,实现“特定的平均主义”,尽力化解不同利益群体和阶层间的结构性利益矛盾以及社会心理情绪和社会心理诉求失衡的现象.必须依靠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为民间组织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提供较多的渠道,提高社会公众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能力,积极培育与政府合作的民间组织.必须对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倾注更多的政府关注.离开成功的意识形态,任何制度的维持或创新都是不可能的.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为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必须投入一定的公共资源,整合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追求,打破个人利益至上的市场价值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的经济行为,构建良好的“利益追求-道德文化”互动架构.
统筹国际和国内,提升政府应对国际形势变幻的能力.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外部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与危机的冲击,我们应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紧密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有效提升政府应对各种危机、维护本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必须加强国际国内金融体系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对货币稳定、汇率、利率、金融和信贷体制的稳定等领域投入更多的公共资源,努力使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加强金融规制以防范全球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殖民”.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于具有战略意义和高风险的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网络经济、空间技术、低碳技术、数字化经济),政府不仅应增加投资并带动民间投资,更应增加规制其发展的规则和管理的供给,遏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殖民”.必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博弈,防范西方发达国家的“规则殖民”.在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强国凭借其在国际事务上的垄断和霸权,一直力图将自身的生产方式和“宪法条款”以国际惯例之名逐渐扩展到所有的国家.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合理承担国际义务和接受国际规则,避免陷入西方资本主义规则体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危机的冲击.
3.防范与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必须转变和提升经济发展方式
近300年的世界现代化史表明,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让经济发展方式始终与时俱进,找到符合潮流、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路径.此次西方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使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软肋”尽显.适应全球经济结构重大变化,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增强我国经济防范和抵御各类危机发生与冲击的能力,迫切需要全面转变和提升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适当降低外贸依存度,提升消费拉动增长的作用.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必须适当降低外贸依存度,提升消费拉动增长的作用,努力做到消费、投资和出口相协调.必须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尽快提高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切实提高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扭转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持续扩大农村消费;必须着力改善民生,加快交通、通信、电力、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社会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基础教育和健康卫生方面的公共投资,逐步缩小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分配差距,有效改善人们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倾向.
适当控制外资依存度,提升协调利用中外资的效益.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曾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外资向我国转移污染企业和垄断我国的食用油、种子等战略性行业,外资不仅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和经济代价,而且对内资产生了“挤出效应”,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同时,外资的大量涌入导致外汇储备和对外贸易顺差异常增加,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安全,加大了国际经济摩擦.为此,应逐步取消外资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国内企业得到公平的竞争环境;应提高环保标准等投资门槛,调整引资政策,引导外资投资方向,使外商的投资逐渐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应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制上跨国公司控制和垄断我国产业的行为,保证我国经济安全;应加快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建设,充分利用国内闲置资金,为中国的民族企业的发展扩展空间.
努力降低外技依存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白主创新能力,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重大挑战,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过度依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只能丧失技术进步的动力,导致贸易结构畸形、贸易条件恶化、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下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队伍;加大自主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组织好若干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重要产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控股、控技、控牌的“三控型”民族企业集团,突出培育和发挥知识产权优势,尽快完成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型.
适当降低“外源”依存度,提升配置资源的效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能源和资源进口急剧增加.石油从1993年成为净进口国以来,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目前达到46.6%,己接近50%的警戒线.外源依存度过高不仅容易引发国际争端,也容易威胁到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引发各类危机.因此,必须科学制订国内能源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计划,提高国内矿产资源开发的门槛限制和企业标准,提升国内矿产资源的开发效率;必须适当提高资源消费价格,引导资源消费行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大力鼓励和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支持低碳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限制“三高一低”项目的发展,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必须加强石油、黄金、有色金属、煤炭等各种稀缺资源的战略性管理,提升资源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定价权和市场控制力.
适当控制外汇储备规模,提升使用外汇的收益.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对外支付和清偿能力,防范国际收支和金融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海内外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但是,如果长时间和大幅度地超过合理规模,则必然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解决外汇储备过度的问题,不仅要控制低收益的加工贸易的发展规模,从根源上减少贸易顺差,降低外汇储备激增的速度.同时也要合理配置已有的外汇资源.应考虑主动运用不断贬值的美元外汇储备,赎回被美国企业收购的中国重要国有企业资产,收购控制着中国战略性行业的跨国公司股份,引进国外的关键技术和科研人才实现“引智创新”,帮助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源和有价值的实体企业,减少美元贬值带给中国持有美元资产损失的风险,降低货币资本储存的机会成本,提高资本配置的经济效率.
适当降低“外产”依赖度,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历史经验表明,危机时期往往是一个国家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参与国际分工层次的重要机遇.适当降低对外国产业的依赖度,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产业链阴谋”(郎咸平语),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抵御未来国际经济风险的基本依托.必须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争使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链获取更高的附加值,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防止我国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必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以及研发、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制定中长期的国家产业创新战略,切实推进产业创新,抢占未来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必须稳健开放金融业等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产业,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必须把握外汇储备急剧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为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带来的重要机遇,提升全球要素配置能力,建立自主的全球生产体系,创造出参与国际分工的新优势.
7.结合我国在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的对策,说明为什么我国治理经济危机的措施更有效?
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对策:完善宏观金融调控机制
还原人民币的杠杆作用,加速金融市场改革,允许人民币稳步升值
解决储蓄率、投资率“双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