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课论文或感想一篇写得好的话可以追加分数,给列个提纲也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2:24:14
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课论文或感想一篇写得好的话可以追加分数,给列个提纲也行
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课论文或感想一篇
写得好的话可以追加分数,给列个提纲也行
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课论文或感想一篇写得好的话可以追加分数,给列个提纲也行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近些年面临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已是不
争的事实.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我国的资
源与环境的协调保护和合理利用.十七大报告中明
确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
为本,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
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
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
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保
护环境的工作,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
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高知识群体,是国家未来建
设的主力军.大学生毕业以后,无论是从事管理、科
研、教学工作还是基层工作,都会涉及到发展与环
境的关系问题,这一群体如果不具备生态素质,就
不可能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规定真正
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就不利于和谐社会的
构建和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中的绝大
多数都认识到了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注环保、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了大学生生态意识
的主流.具体而言,大学生们能够认识到人为因素
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经济建设不能以
牺牲环境为代价,人类的发展不能只考虑眼前的既
得利益,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且,大学生中的
大多数不仅认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而且能走到
生态环保的实际行动中去.[1]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
当前的大学校园中,还存在一些与环境不和谐的现
象.例如,随地吐痰,随意践踏草地,随意乱涂乱
画,随意乱丢垃圾,不爱惜粮食,不珍惜水、电等
等,这些屡见不鲜的现象可以反映许多学生没有从
人与自然的道德层面上,去思考这些日常行为习惯
的不适宜.
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
们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个性
心理品质的同时,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也是不可缺
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
高校道德教育的新内容,旨在转变大学生传统的自
然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生态伦理观,具备必要
的道德责任感,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
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历来把天地人看作一
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维
护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和权利,追求人与自然的
和谐.“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
天而奉时.”[2]在我国古代,古人不仅把道德对象从
人扩展到自然物,也把伦理关系从人与人之间扩展
到人与自然之间.这种有机自然观以及她所蕴含的
一系列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都反映了古人朴素的
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都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
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宝库.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道德思想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历代哲人的基本旨趣.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道两家来说,都是以
“天人合一”为基调的,二者都把天人关系作为思想
的聚焦点.儒家注重的是人道,天人关系就是从人
道挈入的,以人道体天道,将天道人化,以仁义思
想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把人类社会的
道德属性赋予自然界,提出“仁民爱物”的环境道
德观,希望积极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来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道家则以自然之道为出发点,从天道挈
入天人关系,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要求人类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去除人为,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
基于此,儒家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
该根据自然的本性,根据自然提供的条件,“以时禁
发”地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孟子主张,“不违农
时”,让农民根据自然界的节气阴阳条件,从事正常
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产活动,“数罟不入
氵夸池,……斧斤以时入山林”,[4]以保证鱼鳖和林木
的再生能力.荀子说得更具体一些,要求人们对自
然界的开发、利用要“适时”而“有节”,强调人们
要按照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去利用、保护动植物资
源使之得到长期利用.“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
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污池渊沼川泽,
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
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5]这里
既有利用又有保护,并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处理保护
和利用的关系这个问题.
道家确立了“道”和“德”的基本理念.其以
“道”作为道德依据,并以“道的统一性”确立道德
的平等性,认为“物无贵贱”,即站在“道”的立场
看,天下万物之间是不存在高下、贵贱等差别的,人
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道家主张,人
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
的规律,反对一切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要求人们
应该让生物按其自然的本性而自由地生存和发展,
而不是妄加干预.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6]30在老
子看来,人们只有把握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才能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凫胫虽短,续之则忧;
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
无所去忧也.”[7]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强
调,人类对待自然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万事万物按其
本性自由发展,这样才能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
此外,我国古人历来强调“无我”、“节欲”和
“去奢”,反对“暴殄天物”,提倡“节俭”,提倡生
活起居与大自然和谐.孔子说:“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8]在孔子看来,奢侈了就会越
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同样,
老子也提倡节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6]36更反对
纵欲.在老子看来,在达到温饱生活之后,过多的
物质享受对于个人的身心都是有害的,“五色令人目
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9]显然,儒、道家都强
调人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要将其控制在适当
的范围内,提倡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以维
持生态持续性和自然保护.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无论是儒家还是道
家,他们都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统一性,共
处于同一生态大系统中,自然万物对于人来说,是
平等的且有着重要价值、不可分离的,人类不能将
人同自然分割开来,更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而应
该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在自然观上,我国传
统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反对肆意干预自然,破
坏自然;在生产上,主张适应自然的变化,根据自
然提供的条件,因地制宜地从事生产活动;在对资
源的利用上,主张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维持资源持续不断的供给能力,反对“竭泽而渔”;
在消费上,主张“为腹不为目”,反对不利于人们身
心健康的过分的物质享受.[10]所有这些对于强化大
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态生活观、适
度的生态消费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具有不可忽视
的现实意义.
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
教育
作为东方文明的一个典型形态,我国传统文化
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它以朴
素生态思想为基础,从国计民生及后代人的需要出
发,把物质生产同生物资源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要
求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保持资源的持续利
用.这些观点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是相同的,对
于克服当前的环境危机,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确
具有巨大的科学指导作用.不过这当中也有它的不
足和局限性,如对科技发展的制约性等,我们需要
合理解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并在现实的基
础上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
建性的糟粕,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文
化资源,切实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发挥课堂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
强生态道德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的教育,它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生态道德
教育的主要基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程中,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内容中
就涉及到理性爱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弘
扬节俭美德等有关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涉及到生态
道德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当代大学生面
临的实际问题,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
想引导大学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
自然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
障万物的生存权利,反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一
切破环生态平衡的行为,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
学生生态道德意识,逐渐形成与之相关的生态道德
责任感,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模式.
第二,发挥校园媒介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
益突出,当前社会媒体对生态保护传播的力度在逐
步加强,绿色报道也越来越多.就学校而言,选择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介,通过通俗易
懂、具体生动地反映传统文化的电影、电视、文献
读物等,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同时,学校
还要有计划组织相关老师引导大学生阅读《论语》、
《孟子》、《老子》等传统文化读物,让学生思考为什
么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合理性,从而形成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网络现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
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这就为学校的生态道德
教育提供了平台.学校可以建立有特色、有吸引力、
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网
站中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文字、图像、声
音和动画于一体,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抽象
的理论与形象的感官刺激相结合,变枯燥为乐趣,使
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自觉履行爱护自然、
保护自然的义务.
第四,在实践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生态
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认识与实践并重,注
重内省,倡导体验,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除了注
重课堂教学外,还应身体力行,让大学生参加实践
活动使其身临其境,通过改造环境的亲身体验形成
和巩固保护环境意识.生态道德教育实践形式多种
多样,例如,清理课桌文化,回收废旧电池,在
“植树日”、“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
日”等特殊纪念日,深入社区开展环境教育宣传活
动.除此之外,学校相关部门还可组织学生举办有
关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等.通过这些
途径,使大学生理解人类不仅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
责任,也要对后代乃至于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唤
起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从而具备良好的生态道
德素质.
总而言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高校
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它不仅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的问题,而且涉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问题,涉
及和谐社会的实现问题.因此,要通过生态道德教
育的逐步普及,让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
人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对大自然投以关爱,尊重、珍
惜资源,取之有度,消费有节,维持和促进人与自
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