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太原市近20年的年降水量数据,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7 14:20:25
求一些太原市近20年的年降水量数据,急,
求一些太原市近20年的年降水量数据,急,
求一些太原市近20年的年降水量数据,急,
太原市是山西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它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降水量特征不仅影响全市水资源,也会对该市的气候、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分析和认识全市降水量的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是政府科学地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保障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 降水量资料与分析计算
2太原市流域面积为 6 988 km,为满足统计分析、勾绘等值线需要,收集选用市内及市境周围各类雨量站点 55 处,其中市内所属雨量站 37 处,市境周围雨量站 18 处.市内平均2站网密度 189 km/站,加上周边各类站点,平均站网密度达2到 127 km/站.分析时段统一选取 1956—2000 年.对同步期内缺、漏测的月、年降水量,分别采用相关、水文比拟法、等值线内插法及邻近站平均等方法进行插补展延.全市及各分区各年面平均降水量的计算采用计算机网格法.
2 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及变化规律
2.1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
点绘太原市 1956—2000 年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发现,太原市境内大部分地区等值线介于 400~600 mm之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取决于海拔高程,并与水汽入流方向和地理位置之间的相对关系密切相关.市内降水量在面上的分布变化比较复杂,表现为:降水量变化梯度大,存在众多交替出现的高低值中心.市内单站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位于古交市和万柏林区交界区石千峰附近的梅洞沟,分析时段均值为
603.7 mm;最小值出现在清徐县太原盆地平川内的高白雨量372.5 mm.二者相差 231.2 mm,相当于站,分析时段内均值高白站分析时段降水量的 62.1%.
2.2 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1)地形高程和降水量分布.东、西山之间的盆地区,年降450 mm.其中太原盆地平川区的高白、孟封、水量均值小于400 mm,为全市的低值中心.王答小于山区雨量明显大于盆地,东山地区汾河水系与滹沱河水系支流分水岭部位雨量较大,年降水量均值在500 mm 左450右;西部山区汾河谷地雨量较小,年降水量均值小于mm,局部地区接近 400 mm;汾河两侧,随地势增高,降水量增大,在关帝山、石千峰等海拔较高的山区,雨量等值线超过500 mm,中心雨量较周围地区高出 100 mm以上.
2)水汽入流方向与地理位置的相对关系对降水量的影响.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自西南、南和东南方向入境,受关帝山、石千峰等高山阻挡抬升,形成本市降水量的高值中心.关帝山海拔2 831 m,是吕梁山脉制高点,受东南和西南二个方向入流水汽的双重影响,降水丰沛.娄烦涧河支流南川河上游位于关帝山东侧与文峪河分水岭部位,年降水量均值在 550 mm以上.石千峰位于水汽入流的顶峰部位,因地势急剧抬升,形成降水量的高值中心,年降水量均值超过600 mm.西北方向的西山地区腹部及山间盆地区,降水量明显偏少,为全市降水量的低值中心.
3 降水量的时序变化特征
3.1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太原市年降水量 Cv等值线图反映了全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在地区上的分布变化规律.其年际变化情况及特征如下:
(1)单站年降水量 Cv,全市大部分地区介于 0.25 至 0.35之间.汾河水库以西、古交南部边缘、晋源区和小店区以南大部分地区,Cv值较小,在 0.30 以下,反映该区降水量年际变化比较缓慢,其中以位于太原盆地清徐县的孟封雨量站,Cv
等于 0.24,为全市最小.除此以外的大部分地区,Cv值均大于 0.30,最大值位于汾河支流与牧马河流域分水岭一带,Cv等于 0.35.
(2)各年间降水量差异很大.分析时段内,单站最大、最2.5 至 5.0 之间,最高比值接近小年降水量比值,一般介于6倍.位于娄烦县涧河支流的盖家庄雨量站1967 年降水量1 346.0 mm,是 1972 年雨量的 5.7 倍,极值比居各雨量站之首;古交县草庄头雨量站,实测期内极值比相对较小,等于2.5.最大年降水量与均值之比,一般为 1.3 至 1.8 之间,盖家庄站达 2.7 倍;最小年降水量仅及均值的一半左右,东凌井站仅占多年均值的 31%.
(3)分析时段内各分区年降水量年际间差异较大,各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平均降水量极值比介于 2.0 至 4.0 之间;各分区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大多介于 0.26 至 0.33 之间.
3.2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
(1)分析统计各站多年实测月年平均值,降水量年内分配呈单峰型,且连续最大4 个月降水量均出现在 6—9 月.
(2)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百分比,大部分地区都在70%以上 ;西部山区东南缘和太原盆地平川区相对偏小,其余大部分地区接近或超过 75%.在分析选用站中,古交市大川河流域的草庄头雨量站所占比重最小,为 70.5%;古交市北部阁上雨量站所占比重最大,达到 76.7%.
(3)汛期降水量多集中于 7、8 两月,降水量的年际差异很大,平均情况下,集中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左右.
(4)12 月至次年 3 月,是省内降水量最少的时期,时段4 个月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和地区差异相对较小,降水量的 5%左右.
(5)降水量年内分配,各年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丰水年和偏丰水年,降水量比较集中,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比重较大,枯水年份相对较小.如上静游站,偏丰的 1996年占 87%,枯水年 1965 年仅占 53.6%;娄烦站 1973 年偏丰汛期降水占全年的 80.9%,偏枯的 1965 年,仅占 61.0%.丰枯级别相同的年份,降水量年内分配也很不一致,以寨上为例,1980 年和 1981 年均偏枯,年降水量分别为 325.7 mm和329.6 mm;汛期降水量分别为 203.3 mm和 271.7 mm,占年降水量的比值分别为62.4%和 82.5%.月降水量年际差异更为显著,将太原站月年降水量比值进行比较,1997 年 7 月降水量占全年的 52.3%,1987 年 7 月仅为 5.8%;1955 年 9 月占全年轻的 41.4%,而 1994 年 9 月只占全年的 0.8%.
(6)暴雨在年内高度集中,许多站点最大 24 h 暴雨,往往超过枯水年全年降水量,如梅洞沟雨量站,1996 年 9 月 2日 24 h 雨量为 279 mm,该站 1972 年降水量 257.3 mm,最大 24 h 雨量是枯水年年雨量的 1.08 倍;再如最大 24 h 暴雨调查值,西沟 1966 年 8 月 23 日 331 mm、顺道 1971 年7月31日 570 mm,均超过或接近本站枯水年全年降水量.
4 分区降水量成果及变化趋势分析4.1 分区降水量成果1956—2000 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 467.1 mm,折合水体332.64亿 m.全市系列中最大降水量发生于 1964 年,为 695.0mm;年最小降水量发生于1972 年,年降水量 227.9 mm.各行政分区中,分析时段平均年降水量,晋源区 499.7mm,为最大,清徐县 423.9 mm,为最小.其他各分区介于425.0~485.5 mm之间.1964各分区年降水量的最大值绝大部分地区发生于年,个别地区发生于 1956 年、1967 年、1969 年、1988 年和1995 年.年降水量的最小值绝大部分地区发生于 1972 年,1965 年、1986 年、1977年和 1999 年.个别地区发生于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全市降水量处于相对偏枯的阶段,各分区降水量与 1956—2000 年系列相比均呈减少的态势,全市1980—2000 年系列,多年平均降水量 438.6 mm,平均减少了6.5%,各行政分区减少幅度在 3.8%~9.0%之间,其中清徐县减幅最大,减幅达 9.0%.
4.2 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按1956—1970 年 、1971—1980 年 、1981—1990 年 、1991—2000 年分别统计全市及各分区分年段平均降水量.全市除 1956—1970 年段平均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值(1956—2000 年)偏丰 9.5%以外,其他年段均为偏枯,偏枯幅度在2.2%~8.4%之间.行政分区中,1956—1970 年段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相比,各分区均是偏丰,偏丰幅度在 7.2%~12.6%之间.1971—1980 年段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尖草坪与多年平均持平;清徐和小店区分别偏丰4.1%和 2.1%;其他2.1%~6.8%之间.1981—1990 年段各区为偏枯,偏枯幅度在和 1991—2000 年段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各分区均是偏枯,偏枯幅度在 0.3%~12.9%之间不等.可见,全市及各分区降水量存在顺时序衰减的态势,尤其是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衰减程度更为严重.全市各行政分 区分年段降水量统计见表 1.
5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太原市降水量具有以下特征:
(1)全市及各分区降水量存在顺时序衰减的态势,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衰减程度更为严重.太原市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1956—2000 年)为 467.1 mm,折合水体 32.643亿 m.1980—2000 年系列平均降水量为 438.6 mm,与1956—2000 年系列相比,平均减少了 6.5%.减幅最大的清徐县,平均减幅达 9.0%.
(2)太原市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变化
梯度大,随地势变化及水汽来源方向的不同,高低值中心交替出现.
(3)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单站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比值一般介于2.5 至 5.0 之间,最高比值接近 6 倍.
(4)降水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汛期6—9 月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量的 70%以上,其中 7、8 两月集中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左右.
(5)暴雨在年内高度集中,许多站点最大 24 h 暴雨,往往超过枯水年全年降水量.
(6)全市降水特征的变化严重影响了区域水资源量,改变了水分循环,对气候与环境也会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