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原则和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01:44:20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原则和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原则和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原则和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内容包括: (1)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4)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5)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6)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在于:
第一,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以及社会现代化等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范畴,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目的.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公平与公正.发展要求消除限制以人为中心发展和实现公正与公平目标的所有障碍.
第二,扩大就业应成为重中之重,据有关部门估算,在宏观经济运行三大指标中,2004年就业指标最不理想,城镇真实的人口失业率从2003年的10.99%上升到了11.45%.因此宏观调控的重点应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就业岗位的内容不仅包括为城镇居民创造就业岗位,也应当包括农村劳动力安置.
第三,缩小国内的不平等程度.2004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速达近几年的最高点,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势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城镇居民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长显著快于低收入组,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将超过8倍,60%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
第四,三农问题依然是最大的发展难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身市民.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变成城市贫民,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从国际经验看,这种情况曾造成很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只有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市化,才能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才能最终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城市化目标.否则不仅会使那些改变了农民身份的市民因为无业而陷入贫困,也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
第五,社会安全网问题,中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失业率高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而在于缺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首先,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建设相当薄弱,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抑制了居民的消费.其次,由于“空账”情况严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巨大风险,如果不进行调整,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将面临巨大风险.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全国的社会安全网是保证社会居民和谐相处的最基本条件.
第六,教育不平等将影响我国长期发展与和谐.在当前形势下,教育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中单独分离出来研究和解决.现在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产业化、卫生产业化甚至社会事业产业化的目标和政策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于目的和手段的准确界定.教育事业不在于是否产业化,而在于是否严格区分教育事业产业经营和教育事业的社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