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学(主要是建国后)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要详细一点,我可能没有说清楚,是史学史的发展历程,而不是中国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9:50:17
中国当代史学(主要是建国后)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要详细一点,我可能没有说清楚,是史学史的发展历程,而不是中国历史中国当代史学(主要是建国后)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要详细一点,我可能没有说清楚,是史学

中国当代史学(主要是建国后)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要详细一点,我可能没有说清楚,是史学史的发展历程,而不是中国历史
中国当代史学(主要是建国后)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要详细一点,
我可能没有说清楚,是史学史的发展历程,而不是中国历史

中国当代史学(主要是建国后)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要详细一点,我可能没有说清楚,是史学史的发展历程,而不是中国历史
新中国史学是在20世纪初期新史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1949年之前已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到1956年前后已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主流.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历史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十七年是第一阶段,十年“文革”为第二阶段,新时期是第三阶段.
对新中国十七年史学的认识,史学界有不少分歧意见,个别人甚至持基本否定意见.有人认为这一时期“左”倾思想盛行,学者研究的问题多是从意识形态出发的“假问题”,我不这样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七年”是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历史学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指导原则,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史学界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和对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今天看来有其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但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阶级分析的方法,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近代社会的矛盾的学说,对于促进中国史学家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党的“百家争鸣”的政策,在1954—1957年初以及l961—1963年,在良好的学术研究气氛的形成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两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国家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大批考古遗址得以发现和发掘,这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1956年到l961年开展的大规模的民族调查工作,为我们留下了数亿字的民族学、历史学资料.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党和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第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创立了中国科学院,设立了近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机构,随后又相继创办了历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之后,根据苏联的历史专业教学计划,新中国也制订了自己的高等学校历史教学计划,1956年又重新审定了高等院校的历史学各科教学大纲,编写了新的中学历史教材,颁发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计划.同年,开始制订了“历史学十二年发展规划”.1961年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以翦伯赞、郑天挺为组长的历史教材编写组,组织全国许多著名史学家为高等院校师生编写了一批高水平的历史学教材及参考书.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实行的研究生制度和派往苏联的留学生,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些高素质的历史学教学科研人才.于是,历史学从业人数有了很大发展,由1953年历史学教师、研究生不到500人,发展到1962年的一万余人.吴玉章、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胡绳等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推动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创立的中国新史学研究会和后来的中国史学会,组织了全国的历史学家,开始了关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分期、中国近代史分期以及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汉民族形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等重要问题的争鸣,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第三,这一时期发表了数量众多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史学论文,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历史学论著.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历史研究》、《历史教学》、《文史哲》、《史学月刊》(原称《新史学通讯》)等专业杂志相继出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建设》等报刊也成为史学工作者发表论文的重要阵地.在通史编纂方面,范文澜修订的《中国通史简编》五代十国以前部分问世,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基本编著完成,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编写工作完成,郭沫若主持编写了《中国史稿》.中国史学会编著的大型历史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一千多万字的篇幅和丰富的资料更是给新中国历史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成果显著,严中平的《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孙毓棠、汪敬虞以及陈真、姚洛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资料》,姚贤镐的《中国对外贸易史资料》,宓汝成的《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聂宝璋的《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等纷纷问世.在断代史研究方面,杨宽、杨翼骧、何兹全、王仲荦、韩国磐、岑仲勉、吴枫、韩儒林、傅衣凌、郑天挺等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此外,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学科建设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第四,新中国成立十七年的史学也有其不足,如过分集中于重大问题和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和讨论,研究面尚较为狭窄等,其中最大的缺陷是政治对史学的干预,特别是“左倾”和极“左”思潮对史学的危害更大.从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开始,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就突出地显露出来.l957年的“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对所谓的“右倾”思想和“修正主义”展开批判,“大跃进”中的“厚今薄古”以及“拔白旗、插红旗”的“史学革命”,严重挫伤了一些史学家的感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对于“史学革命”中出现的偏向,吴玉章、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吴晗等著名史学家都曾竭尽全力予以纠正,对打破王朝体系、忽视历史资料,以及片面地强调劳动人民,否定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等极左做法,他们提出了严正的批评.在1961年的良好社会氛围中,中国历史学又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①但在毛泽东强调抓阶级斗争的现实政治影响下,l964年以后,对刘节、周谷城、罗尔纲等史学家的批判,特别是姚文元、戚本禹等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对吴晗、翦伯赞的粗暴的政治批判,搞乱了人们的思想,随后导致了所谓的“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十年“文革”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遭到严重摧残.这时,范文澜、郭沫若处境维艰,翦伯赞、吴晗、何干之、邓拓、华岗、李平心等对中国历史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史学家被迫害致死,吕振羽、侯外庐、周谷城、尚钺等许多著名史学家也遭受残酷的迫害.《历史研究》等杂志停办,大学停止招生,中国科学院和各高校的历史学家大部分被戴上各种各样的“帽子”,接受批斗和劳动改造.1972年和l975年,在周恩来和邓小平着手整顿的背景下,各方面情况有了一些变化.一些史学家被重新召集起来,继续“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著工作也在艰难之中重新起步.中央有关单位召集部分史学工作者,从事中俄关系史的研究.l975年之后,一些学者在私下开始了学术研究工作,如侯外庐的中国近代哲学史、白寿彝的中国通史、胡绳的中国近代史、邱汉生的宋明理学研究等,都已开始了工作.河北大学著名农民战争史研究专家漆侠则开始了浩瀚的宋代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以江青为代表的“四人帮”集团,利用手中的权力,打着“批林批孔”的招牌,搞起了“影射史学”,他们以“儒法斗争”通贯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以达到打倒周恩来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的罪恶目的,后来,又为江青的“女皇”梦摇旗呐喊,大肆吹捧历史上的吕后和武则天.“影射史学”与科学的历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影射史学”歪曲历史的做法,郭沫若、侯外庐、吕振羽、白寿彝等学者都曾采取过迂回的抵制态度.“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学术的最大的危害,是搞乱了马克思主义,搞乱了人们的思想,篡改马克总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将l950—1960年代史学界的左倾思潮推向了极端,将中国历史学引向灾难的深渊.
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历史学开始进入到拨乱反正、开拓进取的新时代.新时期史学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史学界的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历史学研究全面展开.l978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苏双碧的《评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该文揭开了清算极左思潮的序幕.l979年8月,陈智超等撰著了《历史的审判——“四人帮”影射史学剖析》.在反思和批判极左思潮对中国史学的危害这一重要问题上,黎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以《历史研究》为阵地,有力地推动了这方面研究的全面展开,他自己也发表文章,1985年出版的《再思集》收录了他这方面的有关重要著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研究生院的成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面起步,胡乔木、周扬、邓力群等做出了突出贡献.①随着全国高校历史专业和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恢复,中国史学会的重建,中国历史学学科规划会议的召开,新中国历史学研究全面复苏.随着吴晗、翦伯赞、吕振羽、何干之等一大批史学家的平反和他们有关论著的再版和研究文章、论著的不断问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研究也陆续展开,l950—60年代探讨的“五朵金花”研究、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等,再次掀起讨论的热潮,以历史理论为核心的史学理论研究也逐渐展开,认识进一步深化.经过拨乱反正,在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方面,广大史学工作者克服了过去那种简单化、公式化的毛病,不再热衷于摘引马恩列斯毛的个别词句,力图运用他们的观点和方法去探讨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实际.研究者很重视正确地处理历史学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历史学不再从属于某种临时的、局部的甚至错误的政治需要.②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同时,注重对历史学自身的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在对中国传统史学及近代史学和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借鉴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设.第二,历史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新的学科领域不断开辟和发展,历史学下辖的八个二级学科在新时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此,陈高华、张彤主编的《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张海鹏主编的《中国历史学30年》、于沛、周荣耀主编的《中国世界历史学30年》以及陈其泰主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成就》等论著已有系统的总结和论述.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的发展,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和社会史研究的热潮的出现.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主要成就,在于形成了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的基本学科格局,出现了一大批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论著.如在史学理论方面,在众多的史学概论教材的基础上,姜义华等学者编著的《史学导论》、庞卓恒等的《史学概论》等作为国家“十五”规划教材被广大史学工作者所接受,陈启能、蒋大椿组织学者编著了《史学理论大辞典》.在中国史学史研究方面,白寿彝先生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新世纪,他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本》、六卷本《中国史学史》最终问世,奠定了这一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何兆武、陈启能、张广智、于沛等学者,对推动西方近现代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相继出版了《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现代西方史学》、《20世纪西方史学》等重要论著.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新时期受到重视,除传统的儒佛道思想文化研究外,齐鲁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以及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出版了大批论著.社会史的研究在1987年之后异军突起,在冯尔康、陈旭麓、张静如等著名学者的推动下,社会史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方法研究,还是各领域各历史时期的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社会史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据学者统计,仅2001年,见诸报刊的中国社会史论文有767篇.①周积明、宋德金主编的《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推动社会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的多卷本成果在1990年代陆续问世,先后出版了宋镇豪的《夏商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的《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史卫民的《元代社会生活史》等论著.此外,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乔志强的《中国近代社会史》,蔡少卿的《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张静如、刘志强主编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魏宏运主编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钟文典主编的《近代广西社会研究》,郑振满的《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陈支平的《近五百年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等论著,都是社会史研究的力作.李文海为推动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与同仁合作,先后出版了多种近代灾荒研究著作,如《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灾荒与饥馑:1840—1919》、《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中国荒政全书》等论著.社会史在通史和专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由龚书铎任总主编,曹文柱、朱汉国主编的8卷本《中国社会通史》,1996年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谭松林主编、多位学者撰著的7卷本200万字的《中国秘密社会》,2002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冯尔康主编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推进了中国历史学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第三,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新时期出版了一批在学术上具有很高水平、很有分量的学术论著.除了实现了范文澜、郭沫若的愿望,由中国社科院组织专家学者完成了他们的《中国通史》之外,白寿彝先生主持的l2卷本《中国通史》,张海鹏组织近代史所学者编著的10卷本《中国近代通史》,林甘泉、吴承明等主编的9卷本《中国经济通史》,许涤新等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土地制度史》,白钢主编的10卷本《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马克壶主编的《世界文明史》,葛剑雄合著的6卷本《中国移民史》等大部头的有影响的论著纷纷问世艘得新中国的历史研究面貌大大改观.国家启动了投资数亿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大型清史的编纂等工程,除了国家社科基金每年资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之外,教育部也设置了一些历史学大型研究课题和重点攻关课题.总而言之,新时期中国历史学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在中国通史、专门史以及世界史、历史地理、文物考古等方面,还是专题研究以及方法的进步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里不再论说.新时期中国历史学之所以有了很大的发展,得益于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和平的建设环境和较为宽松的学术气氛,得益于我们广大史学家的开拓和进取,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新时期史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反思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19~80年代甚为流行;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告别革命”思潮,有人将“革命”与“现代化”对立起来,这些问题后来经过史学界的深刻反思得以纠正.新时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流地位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史学不断遭受简单化和教条化的危害,史学界曾经一度出现了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倾向,一些人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也有人喊出“回到乾嘉去”的错误ISl号,这些思想在新时期一直在蔓延,甚至形成了思潮.针对这些错误思潮,尚钺、尹达、刘大年、罗尔纲等史学家,结合自己的史学研究,论述了如何对待马克主义理论,以及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问题.这些问题,我在《新中国史学五十年》中也有论述.白寿彝、罗尔纲、漆侠等著名史学家,都强调史学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重要性,在新时期,他们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太平天国史、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并不妨碍学术研究,而是极大地促进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冯尔康在谈到自己的社会经济史研究时,也谈到了马克思主义宏观理论的影响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史学界对封建社会许多重大问题争论的影响,关于历史学研究方法,他说:“关于史学理论,我还是强调实证与理论的结合,实证史学一定要上升到理论,不能满足于一般性的陈述.”①何兹全、林甘泉等在史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学者,在唯物史观不断遭受责难的情况下,明确表示自己仍然坚信唯物史观,这些很值得我们学习.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其中又可分:1949-1952年是巩固政权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6是向社会主义过度,进行三大改造
2、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年
其中又可分:1957——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或十年探索时期
1966——1976文化...

全部展开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其中又可分:1949-1952年是巩固政权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6是向社会主义过度,进行三大改造
2、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年
其中又可分:1957——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或十年探索时期
1966——1976文化大革命十年
徘徊时期:1976——1978徘徊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其中又可分:1978--1992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收起

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6是向社会主义过度,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初级阶段;1957——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或十年探索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十年‘1976——1978两年徘徊;1978--至今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又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部展开

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6是向社会主义过度,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初级阶段;1957——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或十年探索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十年‘1976——1978两年徘徊;1978--至今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又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收起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自1979年1月起至2008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8%。中国的GDP现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与德国。
中国占据世界人口数目的第一位,共132129万人(2007年年末),土地面积占第三位。
全世界10个最高的建筑物有6个位于中国,包括最高的“台北101大厦”。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员。
中...

全部展开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自1979年1月起至2008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8%。中国的GDP现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与德国。
中国占据世界人口数目的第一位,共132129万人(2007年年末),土地面积占第三位。
全世界10个最高的建筑物有6个位于中国,包括最高的“台北101大厦”。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员。
中国是全世界三个拥有可以生产载人太空飞船技术的其中一个。
中国的综合军事力量排名位于世界第三位。
中国的综合国力排名居世界第四位(2008年底)。
中文博客现有2080万个(2006年底),居世界首位。
中国现有移动电话5.76717亿户(2008年6月),居世界首位。
中国互联网用户2.21亿户(2008年2月),居世界首位。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1984-2008年的奥运会上,共夺得163块金牌。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世界各首脑欢聚一堂,李宁点燃了奥运火炬,真可谓是盛况空前。
同一年残奥会在中国举行了。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举办。
2010年亚运会将在中国广州举办。
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中国深圳举行。
新闻出版
2006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总印张为2307.83亿印张,折合用纸量534.11万吨,与上年相比用纸量增长1.84%。其中:书籍用纸占总量11.25%,课本用纸占总量11.25%,图片用纸占总量0.03%;期刊用纸占总量6.02%;报纸用纸占总量71.44%。
(说明:以上统计未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相关统计数据)

收起

新中国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到1956年前后已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主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历史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十七年是第一阶段,十年“文革”为第二阶段,新时期是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七年”是中国历史学...

全部展开

新中国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到1956年前后已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主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历史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十七年是第一阶段,十年“文革”为第二阶段,新时期是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七年”是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历史学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指导原则,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史学界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和对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今天看来有其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但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阶级分析的方法,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近代社会的矛盾的学说,对于促进中国史学家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党的“百家争鸣”的政策,在1954—1957年初以及l961—1963年,在良好的学术研究气氛的形成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两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国家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大批考古遗址得以发现和发掘,这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1956年到l961年开展的大规模的民族调查工作,为我们留下了数亿字的民族学、历史学资料。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党和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第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创立了中国科学院,设立了近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机构,随后又相继创办了历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之后,根据苏联的历史专业教学计划,新中国也制订了自己的高等学校历史教学计划,1956年又重新审定了高等院校的历史学各科教学大纲,编写了新的中学历史教材,颁发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计划。同年,开始制订了“历史学十二年发展规划”。1961年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以翦伯赞、郑天挺为组长的历史教材编写组,组织全国许多著名史学家为高等院校师生编写了一批高水平的历史学教材及参考书。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实行的研究生制度和派往苏联的留学生,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些高素质的历史学教学科研人才。于是,历史学从业人数有了很大发展,由1953年历史学教师、研究生不到500人,发展到1962年的一万余人。吴玉章、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胡绳等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推动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创立的中国新史学研究会和后来的中国史学会,组织了全国的历史学家,开始了关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分期、中国近代史分期以及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汉民族形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等重要问题的争鸣,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第三,这一时期发表了数量众多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史学论文,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历史学论著。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历史研究》、《历史教学》、《文史哲》、《史学月刊》(原称《新史学通讯》)等专业杂志相继出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建设》等报刊也成为史学工作者发表论文的重要阵地。在通史编纂方面,范文澜修订的《中国通史简编》五代十国以前部分问世,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基本编著完成,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编写工作完成,郭沫若主持编写了《中国史稿》。中国史学会编著的大型历史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一千多万字的篇幅和丰富的资料更是给新中国历史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成果显著,严中平的《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孙毓棠、汪敬虞以及陈真、姚洛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资料》,姚贤镐的《中国对外贸易史资料》,宓汝成的《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聂宝璋的《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等纷纷问世。在断代史研究方面,杨宽、杨翼骧、何兹全、王仲荦、韩国磐、岑仲勉、吴枫、韩儒林、傅衣凌、郑天挺等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此外,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学科建设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第四,新中国成立十七年的史学也有其不足,如过分集中于重大问题和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和讨论,研究面尚较为狭窄等,其中最大的缺陷是政治对史学的干预,特别是“左倾”和极“左”思潮对史学的危害更大。从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开始,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就突出地显露出来。l957年的“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对所谓的“右倾”思想和“修正主义”展开批判,“大跃进”中的“厚今薄古”以及“拔白旗、插红旗”的“史学革命”,严重挫伤了一些史学家的感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对于“史学革命”中出现的偏向,吴玉章、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吴晗等著名史学家都曾竭尽全力予以纠正,对打破王朝体系、忽视历史资料,以及片面地强调劳动人民,否定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等极左做法,他们提出了严正的批评。在1961年的良好社会氛围中,中国历史学又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①但在毛泽东强调抓阶级斗争的现实政治影响下,l964年以后,对刘节、周谷城、罗尔纲等史学家的批判,特别是姚文元、戚本禹等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对吴晗、翦伯赞的粗暴的政治批判,搞乱了人们的思想,随后导致了所谓的“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段:
十年“文革”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遭到严重摧残。这时,范文澜、郭沫若处境维艰,翦伯赞、吴晗、何干之、邓拓、华岗、李平心等对中国历史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史学家被迫害致死,吕振羽、侯外庐、周谷城、尚钺等许多著名史学家也遭受残酷的迫害。《历史研究》等杂志停办,大学停止招生,中国科学院和各高校的历史学家大部分被戴上各种各样的“帽子”,接受批斗和劳动改造。1972年和l975年,在周恩来和邓小平着手整顿的背景下,各方面情况有了一些变化。一些史学家被重新召集起来,继续“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著工作也在艰难之中重新起步。中央有关单位召集部分史学工作者,从事中俄关系史的研究。l975年之后,一些学者在私下开始了学术研究工作,如侯外庐的中国近代哲学史、白寿彝的中国通史、胡绳的中国近代史、邱汉生的宋明理学研究等,都已开始了工作。河北大学著名农民战争史研究专家漆侠则开始了浩瀚的宋代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以江青为代表的“四人帮”集团,利用手中的权力,打着“批林批孔”的招牌,搞起了“影射史学”,他们以“儒法斗争”通贯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以达到打倒周恩来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的罪恶目的,后来,又为江青的“女皇”梦摇旗呐喊,大肆吹捧历史上的吕后和武则天。“影射史学”与科学的历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影射史学”歪曲历史的做法,郭沫若、侯外庐、吕振羽、白寿彝等学者都曾采取过迂回的抵制态度。“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学术的最大的危害,是搞乱了马克思主义,搞乱了人们的思想,篡改马克总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将l950—1960年代史学界的左倾思潮推向了极端,将中国历史学引向灾难的深渊。
第三阶段:
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历史学开始进入到拨乱反正、开拓进取的新时代。新时期史学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史学界的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历史学研究全面展开。l978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苏双碧的《评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该文揭开了清算极左思潮的序幕。l979年8月,陈智超等撰著了《历史的审判——“四人帮”影射史学剖析》。在反思和批判极左思潮对中国史学的危害这一重要问题上,黎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以《历史研究》为阵地,有力地推动了这方面研究的全面展开,他自己也发表文章,1985年出版的《再思集》收录了他这方面的有关重要著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研究生院的成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面起步,胡乔木、周扬、邓力群等做出了突出贡献。①随着全国高校历史专业和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恢复,中国史学会的重建,中国历史学学科规划会议的召开,新中国历史学研究全面复苏。随着吴晗、翦伯赞、吕振羽、何干之等一大批史学家的平反和他们有关论著的再版和研究文章、论著的不断问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研究也陆续展开,l950—60年代探讨的“五朵金花”研究、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等,再次掀起讨论的热潮,以历史理论为核心的史学理论研究也逐渐展开,认识进一步深化。经过拨乱反正,在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方面,广大史学工作者克服了过去那种简单化、公式化的毛病,不再热衷于摘引马恩列斯毛的个别词句,力图运用他们的观点和方法去探讨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实际。研究者很重视正确地处理历史学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历史学不再从属于某种临时的、局部的甚至错误的政治需要。②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同时,注重对历史学自身的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在对中国传统史学及近代史学和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借鉴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设。第二,历史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新的学科领域不断开辟和发展,历史学下辖的八个二级学科在新时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此,陈高华、张彤主编的《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张海鹏主编的《中国历史学30年》、于沛、周荣耀主编的《中国世界历史学30年》以及陈其泰主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成就》等论著已有系统的总结和论述。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的发展,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和社会史研究的热潮的出现。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主要成就,在于形成了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的基本学科格局,出现了一大批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论著。如在史学理论方面,在众多的史学概论教材的基础上,姜义华等学者编著的《史学导论》、庞卓恒等的《史学概论》等作为国家“十五”规划教材被广大史学工作者所接受,陈启能、蒋大椿组织学者编著了《史学理论大辞典》。在中国史学史研究方面,白寿彝先生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新世纪,他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本》、六卷本《中国史学史》最终问世,奠定了这一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何兆武、陈启能、张广智、于沛等学者,对推动西方近现代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相继出版了《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现代西方史学》、《20世纪西方史学》等重要论著。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新时期受到重视,除传统的儒佛道思想文化研究外,齐鲁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以及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出版了大批论著。社会史的研究在1987年之后异军突起,在冯尔康、陈旭麓、张静如等著名学者的推动下,社会史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方法研究,还是各领域各历史时期的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社会史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据学者统计,仅2001年,见诸报刊的中国社会史论文有767篇。①周积明、宋德金主编的《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推动社会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的多卷本成果在1990年代陆续问世,先后出版了宋镇豪的《夏商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的《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史卫民的《元代社会生活史》等论著。此外,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乔志强的《中国近代社会史》,蔡少卿的《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张静如、刘志强主编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魏宏运主编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东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钟文典主编的《近代广西社会研究》,郑振满的《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陈支平的《近五百年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等论著,都是社会史研究的力作。李文海为推动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与同仁合作,先后出版了多种近代灾荒研究著作,如《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灾荒与饥馑:1840—1919》、《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中国荒政全书》等论著。社会史在通史和专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由龚书铎任总主编,曹文柱、朱汉国主编的8卷本《中国社会通史》,1996年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谭松林主编、多位学者撰著的7卷本200万字的《中国秘密社会》,2002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冯尔康主编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推进了中国历史学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第三,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新时期出版了一批在学术上具有很高水平、很有分量的学术论著。除了实现了范文澜、郭沫若的愿望,由中国社科院组织专家学者完成了他们的《中国通史》之外,白寿彝先生主持的l2卷本《中国通史》,张海鹏组织近代史所学者编著的10卷本《中国近代通史》,林甘泉、吴承明等主编的9卷本《中国经济通史》,许涤新等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土地制度史》,白钢主编的10卷本《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马克壶主编的《世界文明史》,葛剑雄合著的6卷本《中国移民史》等大部头的有影响的论著纷纷问世艘得新中国的历史研究面貌大大改观。国家启动了投资数亿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大型清史的编纂等工程,除了国家社科基金每年资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之外,教育部也设置了一些历史学大型研究课题和重点攻关课题。总而言之,新时期中国历史学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在中国通史、专门史以及世界史、历史地理、文物考古等方面,还是专题研究以及方法的进步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里不再论说。新时期中国历史学之所以有了很大的发展,得益于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和平的建设环境和较为宽松的学术气氛,得益于我们广大史学家的开拓和进取,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收起

中国当代史学(主要是建国后)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要详细一点,我可能没有说清楚,是史学史的发展历程,而不是中国历史 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历程?主要是融资方面的发展历程,1500字左右. 分析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良师出高徒.这两句的哲学理论依据(好像是内外因吧)阐述中国当代发展目的是主要目的. 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具体事例什么是中国古代史学?怎么样的事例称得上是光辉的历程 麻烦各位大侠出手相助啊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 )的历史进程.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生命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西方的哲学发展历程是? 关于宋词的赏析论文思路深刻一点的.主要是整个发展历程的.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 (分阶级)求中国近代以来、思想发展的历程.要求分阶级回答(农民、地主、资产等)...是发展历程~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主要是关于王选院士得科研成果及大概过程. 从英国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怎样的借鉴(主要是讲科技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是( ) 世博会的发展轨迹,是世界各国及城市发展走向( )历程的真实写照. 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特点和史学发展主要成就. 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历程主要是西方行政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出现了哪些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