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如题 希望回答尽量详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8 00:13:18
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如题 希望回答尽量详细
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如题 希望回答尽量详细
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如题 希望回答尽量详细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崭新课题,摆到了全党全国人民面前,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把它作为当前必须推进的现实工作进行部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把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间则把“和谐”拿来作拆字解释:有“禾”入“口”是为“和”,人“皆”能“言”称为“谐”.前者讲的是民生和社会保障,后者讲的是民主和言论自由,二者具备就是“和谐”.这与前面所讲的概括是相通的,无疑体现了一种上下的共识.
和谐社会从最理想的角度来说,是社会各个要素、各个构成个体都能够相互匹配和相互兼容.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可以说和谐社会是新农村的“桃花源至景”.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在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建议1.引导农民逐步树立理想信念,促进人自身的和谐.
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它包括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人的内心和谐至关重要,这一方面的和谐是在精神层面上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信仰丧失、道德丧失而造成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实告诉我们:人是要有精神寄托的,群众需要填充信仰真空.在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对农民的精神世界进行行之有效的系统重建.
在引导农民逐步树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在这一过程中弘扬文化的优良传统,结合实际,发挥乡土文化精华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着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每一个人自身的和谐.2.营造农村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前特别要注意妥善解决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各级政府必须把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协调和解决好群众的利益矛盾.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宽宏大量成大事,纵观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他们都具有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都善于在“不同”中谋统一、在和谐中聚力量.
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注重弘扬文化中与当代相适应的精华和剔除其糟粕,克服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影响,优化人文环境,重建精神家园.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有着很强的教化功能,如中崇尚家庭伦理、注重邻里关系等传统,直到今天仍然在起作用.
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动一动脑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强化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对民俗活动加以积极的引导,并注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东西;重视传统节日并增强它的优良文化氛围;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发挥村文化站的作用.3.科学进行农村的硬件建设,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目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以及时空条件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必须做到“硬件”建设规划先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从城区、镇区、村落统一协调出发做好新农村的整体布局.在这一布局中,要注意根据实际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在这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把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状况摆到突出的位置上来.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城市,广大农村的交通、住房、医疗卫生、通讯以及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都还比较落后.这些年来,通过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价格机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偏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大量的农业与农村的经济剩余补给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资金,造成了农村、农业经济停滞不前和农民生活持续低迷,城乡差别越拉越大.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看,1957年城镇居民为235元,农民为73元,二者之比为3.22:1;1978年,二者收入之比为2.37:1;1985年为1.72:1;1990年为2.2:1; 2003年城镇居民为8500元,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差距已扩大为3.24∶1.城乡收入差距除过80年代初期由于农村改革的实惠而有所缩小外,90年代以来,重新趋向扩大.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率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0,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结合上述材料阐述中央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依据、措施及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1)我国“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及由此导致的农村生产要素的持续流失.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从“两个基本趋向”的论断出发,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破解“三农”问题;通过明显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破解“三农”问题;通过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破解“三农”问题.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第三,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使原材料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的过剩生产能力找到新的出路,使我国最具潜力的农村消费市场得以充分开发,并拉动其它制造业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业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很大的差距.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第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第二,增加农民收入;第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变农村面貌;第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第五,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内在的联系.社会要和谐,农村是基础.当前,城乡关系不够协调,是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材料:——建设和谐社会要以加强民生建设为重点,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促进社会和谐,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从维护社会和谐的角度促进科学发展.这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以上答案有参考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