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虫为什么会脱皮?2、为什么潮起潮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18:25:34
1、昆虫为什么会脱皮?2、为什么潮起潮落?
1、昆虫为什么会脱皮?2、为什么潮起潮落?
1、昆虫为什么会脱皮?2、为什么潮起潮落?
楼上的回答正确但是好啰嗦阿,
昆虫身体生长,但是几丁质的外骨骼因为不是活细胞,不能随着昆虫身体生长,等着外骨骼装不下了,就蜕皮了.蜕皮后的昆虫外骨骼极其脆弱,需要一定时间静止不动,让外骨骼变硬.
潮汐是有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于地球上的江河湖海水形成的,月球为主.月球和太阳的周期活动,让潮水有了潮起潮落潮大潮小
1、昆虫自卵中孵化出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要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这种现象称为脱皮(moulting),脱下的那层旧表皮称为蜕(exuvia)。
昆虫的生长和脱皮是相互伴随、同时又常常是交替地进行的。在每次脱皮后,当虫体体壁尚未硬化时,有一个急速生长的过程,随后生长又趋缓慢,至下次再脱皮前,几乎停止生长。所以昆虫的生长速率是不均衡的。
脱皮的次数...
全部展开
1、昆虫自卵中孵化出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要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这种现象称为脱皮(moulting),脱下的那层旧表皮称为蜕(exuvia)。
昆虫的生长和脱皮是相互伴随、同时又常常是交替地进行的。在每次脱皮后,当虫体体壁尚未硬化时,有一个急速生长的过程,随后生长又趋缓慢,至下次再脱皮前,几乎停止生长。所以昆虫的生长速率是不均衡的。
脱皮的次数在各种昆虫中很不相同,多数有翅亚纲昆虫一生的脱皮次数大都在4-12次之间,如直翅目和鳞翅目幼虫通常为4-5次。极端的例子也是有的,例如双尾目的双尾虫Campodea和铗尾虫Atlas,只脱一次皮,而蜉蝣、石蝇等可脱二、三十次,衣鱼甚至可多达五、六十次。
绝大多数昆虫只在幼期脱皮,唯有在无翅亚纲中,如弹尾目昆虫,在性成熟后,生长已经停止,还继续脱皮。缨尾目中的斑衣鱼Thermobia也有类似情况,它一生中可经45-60次的脱皮。
一种昆虫的脱皮次数,一般地说,是相当固定的,但并非一成不变。环境因素的改变往往会改变脱皮次数,温度就是其中之一。通常温度升高可能加多脱皮次数,例如地中海粉螟(Anagasta kuehniella)在15℃时共脱皮4次(正常的次数),而在18℃时则增至5次。但也有些昆虫在温度增高时脱皮次数反而减少的,如大菜粉蝶(Pieris brassicae)在14-15℃时脱皮5次(正常次数),但在22-27℃时减少为3次。营养条件是另一个因子。皮蠹科(Dermestidae)和网衣蛾(Tineola biselliella)等幼虫,在饥饿或食物太干燥时,会大大增加脱皮次数。后者生活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时,脱皮次数可由4次增加到40次之多,发育期则由26天延长至900天。在这种情况下,脱皮后不但不能生长,反而虫体越变越小。这种现象的生物学意义到现在还不明白。一般地说,营养不足往往阻滞脱皮,如吸血蝽象(Rhodnius prolixus)吸血不足,就不能脱皮。
脱皮的次数在同种昆虫的不同性别间也可以有差别。一般是雌虫比雄虫多脱1-2次皮,这种现象在皮蠹Dermestes、衣鱼、蝗虫(如Locusta、Schistocerca等)、介壳虫等昆虫中是常见的。
在正常情况下,昆虫幼期生长到一定程度就要脱一次皮,所以它的大小或生长的进程(即所谓虫龄)可以用蜕皮次数来作指标。刚从卵孵化出来到第一次脱皮以前的幼虫称为第一龄幼虫,经第次脱皮后的幼虫称为第二龄幼虫。余类推。这就是虫龄(instar)的概念。在相邻的两次脱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龄期(stadium)。例如,某虫第一次脱皮到第二次脱皮经过3天,就叫该虫的第二龄幼虫的龄期为3天。
当幼虫生长到最后一龄时(习惯称为“老熟幼虫”),若再脱皮,就变成蛹了(全变态类);或“老熟若虫”再脱皮,就变成虫了(不全变态类)。这样的脱皮并不伴随生长,而是同变态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样的脱皮称为变态脱皮;而前面所讲的幼期伴随着生长的脱皮,则称为生长脱皮。
已经证明,昆虫的脱皮是受激素控制的。不能简单地认为昆虫的脱皮就是因为生长受到了旧表皮的限制。实际上尽管是具有柔软而富有弹性表皮的幼虫,也是一定要脱皮的。脱皮现象在昆虫祖先,甲壳类就有了,所以它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特征。
2、潮汐是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因白天为朝,夜晚为夕,所以把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汐”。这种现象曾使古人很纳闷,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后来细心的人们发现,潮汐每天都要推迟一会儿,而这一时间和月亮每天迟到的时间是一样的,因此想到潮汐和月球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已提到潮汐与月球的关系,东汉时期王充在他所著的《论衡》一书中则明确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但是直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拉普拉斯才从数学上证明潮汐现象确实是由太阳和月亮、主要是月亮的引力造成的。
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比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要强大得多,但太阳的引潮力却不到月球的1/2。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引起海水涨落的引潮力(或称起潮力)虽然起因是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但却又不是太阳和月球的绝对引力,而是被吸引物体所受到的引力和地心所受到的引力之差。引潮力和引潮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该天体到地球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因为太阳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2710X104倍,而日地间的平均距离是月地间平均距离的389倍,所以月球的引潮力是太阳的引潮力的2.17倍,因而从力学上证明潮汐确实主要由月球引起。打个比喻,如果某地潮水最高时有10米高,差不多7米是月球造成的,太阳的贡献只有3米,其他行星不足0.6毫米。
太阳的引潮力虽然不算太大,但能影响潮汐的大小。有时它和月球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有时是斥力,相互牵制抵消。在新月或满月时,太阳和月球在同一方向或正相反方向施加引力,产生高潮;但在上弦或下弦时,月球的引力作用对抗太阳的引力作用,产主低潮。其周期约半月。从一年看来,也同样有高低潮两次。春分和秋分时,如果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这时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高潮。此外,潮汐与月球和太阳离地球的远近也有关系。月球的公转轨道是个椭圆,大约每27.55天靠近地球和远离地球一次,近地潮要比远地潮大39%,当近地潮与高潮重合时,潮差特别大,若远地潮与低潮重合时,潮差就特别小。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也是椭圆,在近日点太阳引力大,潮汐强,远日点,引力小,潮汐弱。
从一天看来,因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潮汐波由东向西,沿周日运动的方向传播,一次潮汐涨落经历的时间是半个太阴日,即12小时25分,也就是所谓的半日潮,生活在海边上的人,每天都可以看到海水有规律地升落两次。白居易“旱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的佳句便打此而来。
实际的潮汐还会受地理环境、海岸位置、洋流运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钱塘江潮为例,我们知道,钱塘江口的杭州湾呈喇叭口状,越往里越窄,加之涨潮时带进的泥沙淤积在江底形成沙坎,从而造成潮势汹涌澎湃。
月球的引潮力不仅会在地球上产生海潮,还会引起大气潮。但是大气潮远没有海潮这样惊天动地,气势磅礴。又因为我们身在其中所以是很难察觉的。除此之外,引潮力还会使地球的本体,包括地表(大陆和洋底以下各部分)产生潮汐,这种潮汐称为固体潮,固体潮引起地表的起伏很小,只有用精密的仪器才能测出来,这可能对地球的引力场有细微影响。地球内部有一部分是液态的,因此那里也会产生潮汐,有人认为地球内部的潮汐是诱发地震的原因之一。
作用总是相对的,有作用力便有反作用力。月球对地球有引潮力,反过来,地球对月球同样也有引潮力。按理说,地球的质量比月球大80多倍,地球对月球的引潮力应是月球对地球引潮力的20多倍,然而,由于月球上没有水,所以地球的引潮力无法在月面上“兴风作浪”,但对月球的自转起了制动作用,使月球变成一颗同步自转的卫星,所以月球总以一面对着我们。而月球也通过与此相同的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变慢,使每日时间变长,同时地月之间的距离变大。
潮汐这一大自然奇观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且对航海、渔业、盐业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潮汐还可以用来发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