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对策要具体,有资料也行.是2010年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7:20:58
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对策要具体,有资料也行.是2010年的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对策要具体,有资料也行.是2010年的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对策要具体,有资料也行.是2010年的现代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比较尴

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对策要具体,有资料也行.是2010年的
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对策
要具体,有资料也行.是2010年的

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对策要具体,有资料也行.是2010年的
现代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中国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么令人瞩目枣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已占我国国民生产总产值的10%.这一切都源于国人缺乏环境意识,没有良好的环保行为、环保习惯.当今,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事业.人们逐渐认识到,维护人类环境质量比增加国家财力和个人财富更为重要,从而掀起了世界第二次环境保护浪潮.为了适应世界环境保护的形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注重环境教育的开展,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实行观念和行动上的转变,真正做到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国民经济,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使环境保护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协调. 1.稳定人口的对策人口众多,人口膨胀,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是我国面临的环境挑战.我国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优生优育,晚生晚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目标是:减少死亡率和出生率,控制增长率,提高平均期望寿命,使总的人口数量朝稳定方向转变(欧洲有11个国家人口数量已趋稳定).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不但对中华民族有利,同时也为改变亚洲和全世界的人口增长进程作出了贡献. 2.变通发展战略的对策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环境与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考验.发展从广义上理解是指社会生产的增长.社会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前者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后者即种的繁衍.发展从狭义上理解是指由非工业化、非现代化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社会的转变和演替过程.但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并不表现为纯粹的经济增长过程,还应包括政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教育、卫生、体育、社会、意识形态等的发展过程.经济发展也并不仅仅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它还必须有社会、环境、生态等目标,并与这些方面的发展相协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是以谋取国民生产总值或工农业总产值高速度增长为目标,片面实施高积累和高投资,从而带来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弊端.这种发展方式采用的是传统发展战略.为此,有人提出,利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评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是非常不完善的,并提出变通发展战略的主张.变通发展战略,不再以工农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为目标,而是着眼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5月发表的《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采用了“人类发展指数”,即根据人的期望寿命、识字率和购买基本商品的能力,来评定每个国家人民的基本生活质量.该报告评定了130个国家的基本生活质量.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美国仅次于瑞士,居世界第二位.但按“人类发展指数”来衡量,美国位于世界第19位,因为美国的文盲率高达4%,几乎与古巴、智利、阿根廷等国家相同. 3.加强规划和管理的对策我国在经济管理上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从理论上来说,最有利于环境政策的实施.因为实行计划经济,环境保护工作可以纳入国家、地区和部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轨道;因为实行市场调节,国家的环境政策可以促使市场机制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转变.完全的计划经济是集中调控的典型,完全的市场经济是分散调控的典型.集中调控的优点是便于整体协调,具有统一的总体目标;缺点是信息传递效率低,适应性差,调控过程繁杂,不利于组织革新.分散调控的优点是信息传递效率高,适应性强,调控过程简便,组织容易革新;缺点是难以进行整体协调,缺乏统一的总体目标.我国建立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管理体制,无疑能兼取集中调控和分散调控两者之长,避免两者之短,是较理想的分级调控方法,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十分有利. 4.保护资源的对策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是自然资源,如矿产、土地、水、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精心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时,开发自然资源,主要是利用环境“收入”,而不是耗尽环境“资本”,因此要确保不可更新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可更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此,森林采伐量不能超过其生长量,草场载畜量不能超过其产草量,捕鱼狩猎和药材采集都不能超过能使其永续利用的产量,保护生物种源必须有足够大的能够维持它生存和繁殖的空间.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使用量,就可以减少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改变能源结构,从目前以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和新能源核能为主,既可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又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 5.强化人均意识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以自然资源而言,我国种类繁多,总量丰富,许多自然资源总储量或开采量都名列世界前茅,属资源大国.但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一些基本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土地、水、矿产等,不但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而且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至1/5不等,属资源“小”国.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又要看到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工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我国钢铁、煤炭、石油、粮食、棉布等主要工农业产品总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也较低.例如,粮食总产量4亿多吨,居世界首位;但人均占有粮食不到400公斤,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在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我们都要牢固地树立起人均意识.各种物资要尽量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提高其利用率;废旧物资要充分回收利用,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要在全民中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把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6.改变价值观念的对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耗竭的原因,除了违背自然—生态规律外,从价值观念上来看,主要是违背经济规律.长期以来,人们的传统观念把空气、水等资源当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价值的自然资源,把自然环境当作各种废物的净化场所,因此,不管是向自然索取还是向自然排放,都不必付出任何代价和劳动.这种陈旧的价值观念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社会再生产过程同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一方面不断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同时又不断地把各种废物排向环境.人类活动和人类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过程必须既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又遵循经济规律才能高效与和谐地进行.自然环境和资源也是一种商品,是有价值的,消费者应该付出代价和劳动.为此,我们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计算和统计上,应该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消耗的程度,以环境资本折旧的形式反映出来.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要求实行真正的价值和价格,即把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中,为保护环境和资源而消耗的全部费用真实地反映出来.环境保护事业既不是单纯的社会福利事业,也不是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沉重负担;它不仅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有经济效益.据联邦德国的统计分析,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与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效益之比是1比3.当然,环境保护效益的计算是特别困难的.因为它不仅包括保护社会财富的经济价值,还包括保护人群健康的保健价值,保护自然遗产的美学价值,保护人文遗产的历史价值,保护生物种源的科学价值等.然而,美学、历史、科学价值都很难用货币形式来计量. 7.依靠科技进步的对策 依靠科技进步为环境保护事业服务时,应充分注意理论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南半球某地的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几星期后可能变成席卷北半球某地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自然界的“蝴蝶效应”: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为极巨大和复杂的后果.由此产生一项新的科学理论——紊乱论.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它比欧氏几何、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比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沦)和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更全面地、准确地透视了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是解开宇宙和自然界无数混沌状态之谜的一把钥匙.紊乱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看似混乱无序的现象里存在着有序,而公认有序的系统里又存在着混沌;宇宙间和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是紊乱状态,规整状态只是紊乱状态中的一种特殊状态.从事紊乱论研究的主要手段是非整数几何的数学方法.紊乱论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分析,势将提高人们对一向被认为不可捉摸的无规则现象的认识,从而实现预测、预报,甚至调控.环境科学技术必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环境保护事业服务;环境保护事业必须依靠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之一,是从劳动和资源密集、污染严重的技术,向高技术和新技术密集、低污染或无污染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转变.能源部门从燃煤、燃油后的尾部治理(消烟除尘、脱硫除氮)技术,开始向燃煤、燃油过程中清除污染的生态工艺技术发展.例如,世界各发达国家和我国正在研制的循环流化床(CFB)锅炉,就是这种“清洁燃烧方式”.它热效率高,节约能源;脱硫效率可达90%以上,能减少大气污染.再如,燃煤磁流体发电高技术,是当今世界正在研究开发的一种高效、低污染新型发电方式.它改变传统火力发电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的习惯,而是在煤中加氧化剂和添加剂燃烧,将其产生的等离子体高速通过磁场,使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这种发电方式,热效率高,节约能源;自动脱硫,污染小.高技术新技术大大改变了传统电力工业低效率、高污染的落后状态. 8.防治结合和预防为主的对策 20世纪50至60年代,发达国家由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各国都采取了多种技术措施治理污染源.由于狠抓了排污口的“三废”治理,环境污染有所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并把环境问题看成是一种纯粹的污染净化治理问题.7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各国都认识到要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狠抓环境设计,即全面规划,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管理.环境设计,既要使自然环境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同时又要把对自然界的影响和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全面规划是指在环境设计时,要通盘考虑自然、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协调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力求在改造、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时,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人类.而不是将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自然界.预防为主就是从事任何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事先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及早采取措施防范,防患于未然.例如臭氧层消融的成因,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论,但世界上大多数科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氟利昂等氯氟烃类化学物质造成的.为此,1987年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决议,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臭氧层. 9.从专家参与到群众参与的对策 环境保护必须有专家的参与并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保证,但是仅仅只有专家参与却无法解决环境问题.因此,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它涉及各行各业和各个部门中的每一个成员,以及每一个成员的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