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流传至今的成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5:23:32
论语中流传至今的成语论语中流传至今的成语论语中流传至今的成语《论语》中的成语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

论语中流传至今的成语
论语中流传至今的成语

论语中流传至今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 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 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 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 杀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 善贾而沽 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 驷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 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 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 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 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 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9、 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 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1、 仁人志士 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犯上作乱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温良恭俭让 和为贵 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从心所欲(随心所欲)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义勇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 朝闻夕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
父母在,不远游 朽木不可雕 ...

全部展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犯上作乱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温良恭俭让 和为贵 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从心所欲(随心所欲)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义勇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 朝闻夕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
父母在,不远游 朽木不可雕
听其言,观其行 无欲则刚
不耻下问
三思而后行 愚不可及 轻裘肥马 文质彬彬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 临事而惧 三月不知肉味
生而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空空如也 循循善诱
欲罢不能 逝者如斯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登堂入室(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克己复礼
非礼勿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
成人之美
察言观色 以文会友 名正言顺
一言兴邦 欲速则不达
临危授命(见危受命) 以德报怨
怨天尤人 仁人志士 杀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下不忍则乱大谋 当仁不让
有教无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
分崩离析 血气方刚 杀鸡焉用牛刀
色厉内荏 道听途说 患得患失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学而优则仕 天下归心

收起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温故知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善者而不从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只学过《论语六则》 ~只能告诉你这个~

《论语》箴言名句1
1.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

全部展开

《论语》箴言名句1
1.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2
2.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3.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5.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6.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7.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8.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9.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10.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11.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12.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论语中的成语[242个]
注:一、《成》是《汉语成语词典》的简称,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词典编写组编撰,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 7-5320-0163-6/H.3;《新成》是《新汉语成语词典》的简称,主编征溶 冠峰,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 7-305-03066-X/H.200。
二、共录成语242个,但其中有个别成语是因为他人(譬如朱熹)对孔子的论语做出批注而形成新的成语典故,一并收入,望区别注意。
三、有些成语原本出自其他书籍如成语“切磋琢磨”出自《诗经.卫风.淇澳》,但在《论语》中也出现了,也被我一并算作《论语》中的成语。
四、对成语编号的解释。如第一个成语“学而时习之”的编号为“1.1.1”,意思是《论语》的第一篇的第一章里的第一个成语,下面一个“不亦乐乎”编号为“1.1.2”,意思是第一篇的第一章里的第二个成语。后面是指相对应所出成语词典的页数。
五、有些重复出现的成语在成语后面作了说明,并不再重复统计。如《学而》篇里出现的成语“巧言令色”,在第五篇《公治长》之二十五章(5.25)里也出现了。
六、有个别的成语相同而出处不同,如“斯文扫地”,在《成》里是P588页,出处为清代的袁枚《随园夜话》;而《新成》里是P407页,出处为《论语》里的《子罕》篇。在此以《论语》为准。
《论语中的成语》是我自己对《论语》学习后的一个小小总结,也算是我学习的一个成果吧!希望能和大家分享。由于本人非国学专家,水平不足之处还请原谅!
下面是正文
论语中的成语

一:《学而》篇 (16个)
1.1.1 学而时习之 《新成》P504
1.1.2 不亦乐乎 《成》 P67
1.2.3 犯上作乱 《成》 P176
1.3.4 巧言令色 《成》 P478 (重出,参后5.25)
1.4.5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成》 P806 (朱熹批注)
1.6.6 行有余力 《新成》P496
1.7.7 言而有信 《成》 P727
1.8.8 知过必改 《新成》P591 (此篇与后篇9.25重出)
1.9.9 慎终追远 《新成》P380
1.10.10 过化存神 《成》 P241
1.10.11 温良谦恭让 《新成》P457 (朱熹批注;另见)
1.12.12 小大由之 《成》 P695
1.14.13 贫而乐道 《新成》P306
1.15.14 切磋琢磨 《成》 P479 (原句出于)
1.15.15 精益求精 《成》 P327 (朱熹批注)
1.15.16 告往知来 《新成》P148
二:《为政》篇 (15个)
2.1.1 北辰星拱 《新成》P18
2.1.2 众星拱北 《新成》P602
2.2.3 一言以蔽之 《成》 P768
2.4.4 而立之年 《新成》P115
2.4.5 不惑之年 《成》 P51
2.4.6 知命之年 《成》 P838
2.4.7 从心所欲 《成》 P117
2.5.8 因材施教 《成》 P789 (朱熹批注;另参后6.21也为朱熹批注)
2.11.9 温故知新 《成》 P654
2.14.10 周而不比 《成》 P854
2.11.11 比而不周 《成》 P30
2.16.12 异端邪说 《新成》P548
2.19.13 举直错枉 《成》 P335 (与篇12.22中同出)
2.22.1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新成》P344
2,24.15 见义勇为 《成》 P304
三:《八佾》篇 (9个)
3.1.1 是可忍,孰不可忍 《新成》P396
3.9.2 杞宋无征 《成》 P462
3.11.3 了如指掌 《新成》P254
3.16.4 力不同科 《成》 P365
3.17.5 告朔饩羊 《成》 P228
3.20.6 乐而不淫 《成》 P336
3.21.7 成事不说 《成》 P95
3.21.8 既往不咎 《成》 P292
3.25.9 尽善尽美 《成》 P322
四:《里仁》篇 (13个)
4.5.1 颠沛流离 《成》 P146 (也作流离颠沛,参〈成〉P379)
4.6.2 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成》P492
4.7.3 观过知仁 《成》 P232 (另参P160)
4.8.4 朝闻夕死 《成》 P831
4.9.5 恶衣恶食 《成》 P167 (另参P115)
4.15.6 一以贯之 《成》 P769
4.17.7 见贤思齐 《成》 P303
4.17.8 反躬自省 《新成》P121
4.18.9 劳而不怨 《成》 P357 (参后篇-2,相同,以后不再出)
4.19.10 父母在,不远游 《新成》P131
4.19.11 游必有方 《新成》P560
4.20.12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成》 P770
4.24.13 讷言敏行 《新成》P291
五:《公治长》篇 (8个)
更多请见
http://pjhxb.blog.zhyww.cn/archives/2008/200891821429.html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