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曲则全》在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0:23:23
老子《曲则全》在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老子《曲则全》在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老子《曲则全》在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刚柔相济耘芜居士《老子的门道》之第二十二章:抱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老子《曲则全》在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老子《曲则全》在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老子《曲则全》在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刚柔相济

耘芜居士《老子的门道》之第二十二章:抱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折方能成全,弯曲方能取直,低洼才能充盈,敝旧才能更新,少取反能获得,多贪反而迷惑。”因此圣人持守整全作为天下的准则。不自我成见,所以...

全部展开

耘芜居士《老子的门道》之第二十二章:抱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折方能成全,弯曲方能取直,低洼才能充盈,敝旧才能更新,少取反能获得,多贪反而迷惑。”因此圣人持守整全作为天下的准则。不自我成见,所以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彰显;不自我夸能,所以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领导。正因为不去争,所以天下没能与之争的。自古所谓“曲折方能成全”等,岂能是空话么!确实能使人保全而归道。
老子的《道德经》是老子“无为法”的经文,不能用世间“有为法”思考方式去概念逻辑化理解。如果我们可以用世间的“有为”思考模式理解,那老子就不怎么“高明”了,《道德经》也就是反应一般的现实,此经文也就不可能传播2500年而在全天下珍惜长存、指导苍生。
首先,这一章经文全然不是老子在教世人“圆滑处世”。说是也只不过是我们可以参考去应世,因为它是经文,倒过来,顺过去都可以通义。
实际上,这一章经文是展现身为“孔德”的老子“无为法”的思维模式。当然说“实际上”也只能是说“更趋向于”,因为真正的意思恐怕只有老子自己才明确。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接续上一章的“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也就是说“以此”后面是个“冒号”,冒号后面的内容就是本章经文。如果姑且这样认为,我们愈发觉得老子的经文是不分章节的,是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曲折方能成全,弯曲方能取直,低洼才能充盈,敝旧才能更新,少取反能获得,多贪反而迷惑。
如果看上面的“直译”,这几句很容易让人觉得似乎是一种“谋术”。什么委屈才能求全、弯曲才能正直等等。
我们知道,《道德经》是在讲宇宙生命根本的“无为大法”,是生命“整全”的经文,不会是“谋略”这些个“很具体的小用”。只不过是老子应用了“象形、象声、会意”的文字,又是从观察现实的角度,加上本来就是描写“宇宙生命整体”的特征。其经文自然意味深长,包罗万象。容易被理解成权谋,理解成养生也不足为奇。相反,若经文只是经文,不能拿来“应用”,那也失去了它的整全的功能。
“曲则全,枉则直”。
合了道的圣人“以百姓心为心”,“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众人享乐就成全享乐,因为众人乐就是“我”乐。万物成长我就成全其成长,因为“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我”从不“自见”,不“偏见”,不“自是”,始终“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这些特征就是“曲”。正因为是这些“不自见”的“曲”整合成了“我”“合道”的“全”和“直”。
“洼则盈,敝则新”,意思是接续前两句的。
圣人即“我”一切曲从于百姓心,“居善地、心善渊”,这便是“洼”。
“众人皆有馀……众人皆有以……”,“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找到了根本,百姓也心满意足。“我”与百姓都圆满了,这便是“盈”。
“我”“知常容”随顺百姓一切的“恶”,“我”与百姓都“复命归根”,这便是真正的“新”。
而“敝”去的正是“美之为美”的“恶”的妄念。如果“我”对百姓要求过多,反而一切都难成全,这便是“少则得、多则惑”。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的 “道可道非”便是圣人“抱一”的“整全”的行道方式,“抱一”就是“整全”。
“曲则全”则“不自见”,以百姓心为心,自然看得远,即是“明”。
“枉则直”则“不自是”,从不自以为是,更彰显圣人的“为而不恃”。“洼则盈”则“不自伐”,圣人“生而不有”,自然有功。
“敝则新”则“不自矜”,圣人“长而不宰”,便善于成为“长”。
圣人“居善地、心善渊”,“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已经融入了百姓心,百姓争也是圣人争,百姓不争也是圣人不争,争也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自古所谓“曲折方能成全”等,岂能是空话么!确实能使人保全而归道。
所以老子在这章结尾感叹因为“曲则全”,没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所以才“明、彰、功、长”,和第七章“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前后呼应,没有半点“虚言”。
“复命归根”就是确实的“诚全归之”。
理解这章经文的关键点有三:
一是,不能用世间的“有为法”,逻辑习惯认作这是老子教人权谋,委曲求全。老子“无心”,哪来的这种“心机”?由此可见,“道”只为君子阳顺,不为小人阴谋。
二是,整章都在阐述圣人“整全抱一”,当然能够明察万物的根源。因此自然可知,本章的经文内容是紧接上一章“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后面,诠释这个“此”。
三是,始终结合第一章的“道为宇宙生命根源”,揭示这个根源的运动、变化、归根,整篇经文的意思不会离开这个宗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