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泰山上作元好问的词谁帮我解析一下1从上片看,作者如何表现泰山壮伟气势的?2从全词看,抒发了作者怎样情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6:59:31
清平乐泰山上作元好问的词谁帮我解析一下1从上片看,作者如何表现泰山壮伟气势的?2从全词看,抒发了作者怎样情怀?
清平乐泰山上作元好问的词谁帮我解析一下
1从上片看,作者如何表现泰山壮伟气势的?
2从全词看,抒发了作者怎样情怀?
清平乐泰山上作元好问的词谁帮我解析一下1从上片看,作者如何表现泰山壮伟气势的?2从全词看,抒发了作者怎样情怀?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北魏鲜卑拓跋氏的后裔,北魏孝文帝进改姓为元.他的远祖元结,是唐代著名诗人.从他的高祖到社父,世代为宦.父亲元德明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负诗名,著有《东岩集》(已佚).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便过继给叔父元格.元格携之宦游四方,得以历览河山景胜.他七岁能诗,被目为神童.十一岁在冀州昨到金代古文家路铎指教,十四岁拜陵州郝天挺为师,肆意经传,贯串百家.二十二岁,元好问开始经历忧患.是年蒙古成吉思率军攻金,金宣宗贞元年(1213)冬,中都大兴府被围.次年忻州城破,元好问之兄元好古死于城中,元好问仅以身免.兴定五年(1221)进士及第,不就选.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此后数年间历官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天兴元年(1232)因居危城,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是年冬,金哀宗出逃.二年正月,元帅崔立叛金,以京城降蒙古.五月,元好问在离乱中抱友人幼子白朴(后为元代著名戏曲家),随被俘官吏北渡黄河,羁管聊城.蒙古太宗窝阔台七年(1235),四十六岁的元好问摆脱羁管,移居冠县.五十岁时,携家回到阔别二十五年之久的故乡秀容,此后主要致力保存金代一百二十余年的文化,纂成金诗总集《中州集》,同时还有这编写金史著作《壬辰杂编》.在收集资料和访诗过程中,他长期来往于晋、冀、鲁、豫等地,得以纵览山川景胜.蒙古宪宗七年(1257)九月,卒于河北获鹿,归葬秀容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县韩岩村),终年六十八岁.
:[清平乐]·《泰山上作》: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漳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豪.
【注释\赏析】:
蒙古灭金之后 ,元好问感慨故国沦亡 ,不愿为官 .公元1236 年3 月 ,他与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在三十天的行程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清平乐》等词.在词中,元问好表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时世事得失的闲淡心情.
词一开篇,便展现了一派苍莽景象.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此句全从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来,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接下来另起一笔,从视觉范围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以盛声来表现虎山的壮伟气势.作者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 ”.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 .下句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 ,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两句一从山谷中写风 ,一从松林间写风 .风不可见 ,借物可知 ,一“号”一“啸”,表现生动.“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的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白比于井蛙见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 ,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 ,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醯鸡”也典出《庄子》的《田子方》篇中.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 ,也有这种感受 .下句“醉眼千峰顶上”,就写出了如同井蛙脂海,醯鸡见天的所达到的那种境界.当身之所处,眼之所见 ,心之所感,泊于笔端,于是便有”世间多少秋豪”的顿悟之句.这一句是反用《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的部意.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是从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秋天野兽新生的毫毛本小,而百安其为小;泰山本大,而百得其为大,因而大非大,小非小,甚至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了.词人借用此句,本意是要说 ,世上的种种情事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包括功名得失、人事悲欢等.词人此刻正当故国沦亡之时 ,心情悲伤、惨淡.“世间多少秋毫”一句,实是以旷达掩其苦闷,与上片末句“长松悲啸”意境相同.
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 ,风格清脚沉郁 ,显得自然而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