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 袁安传》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6 15:44:51
《后汉书袁安传》翻译《后汉书袁安传》翻译《后汉书袁安传》翻译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袁良,通晓《孟氏易》,平帝时被推举为明经,任太子舍人;建武初,官至成武令.袁安少年时继承袁良之学,为人严肃庄重

《后汉书 袁安传》翻译
《后汉书 袁安传》翻译

《后汉书 袁安传》翻译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袁良,通晓《孟氏易》,平帝时被推举为明经,任太子舍人;建武初,官至成武令.
袁安少年时继承袁良之学,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求.后他被举为孝廉,任命为阴平长、任城令,所在之处吏及百姓都敬畏和爱戴他.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能处理繁杂事务,拜为楚郡太守.此时因刘英所牵连并被逮捕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府追查十分急迫,因痛苦不堪而自我诬陷的人惨死许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到监狱,审理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条理之后放出监狱.府中丞掾史都叩头争办,认为阿谀依附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因而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太守应当受罚,不会牵连你们.”于是分别具体上奏.皇帝醒悟过来,立即回报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一年多以后,征召为河南尹.政策号令严明,然而未曾以贪财罪名审讯人.他常常说:“凡是求官职的人,高则希望当宰相,低则希望当牧守.在圣世禁锢人,尹不忍心做这样的事.”听到这些话的人都感激而自我勉励.袁安在职十年,京城平安无事,他在朝廷名望很高.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已经和亲,而南部又去掠夺,北单于说汉欺骗他,谋划想要侵犯边境.应该归还他们的人,以此来安慰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人之后,又妄自夸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到边境人口时,便把他们交给汉,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先违反约定.孟云作为大臣负青边境,不应对戎狄不守信义,还给他们足以显示中原物资充足,而使边境之人得到安定,的确是便利的.”司徒桓虞改变建议而顺从袁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都恨他们.郑弘便用大话刺激桓虞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人口的,都是不忠之人.”桓虞在朝廷上斥责他,第五伦与大鸿胪韦彪都改变了脸色,司隶校尉举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报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事议论,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表面上和气从容遇事不置可否,这不是朝廷的福气.君何必自责而深表歉意?还是请各位收回印绶吧.”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第二年,代替第五伦为司空.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
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每次上书都被扣住不发.宋由害怕,不敢再议,而后各位渐渐停止.惟有袁安与任隗坚持,直至摘下帽子在朝廷上坚决地争论十几次.太后不听,众人都为他们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卫尉窦篶、执金吾窦景各自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窦景又擅自派人乘驿马发檄文沿边境各郡,征发突骑及善于骑射而且有才能勇力的人,渔阳、雁门、上谷三郡各派遣吏部送到窦景的府第.有司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擅自调动边境军队,官民不安,二千石不等待符信就接受窦景的檄文,应当受到公开的处罚.又上奏司隶校尉、河南尹阿谀依附贵戚,没有紧持气节,请免去官职追查罪责.这与以前的奏章一样被扣住没有回音.窦宪、窦景等日益骄横,在名都大郡尽情树立他们的党羽,并都向吏人横征暴敛,然后相互贿赂,其余州郡,也都望风而学.袁安与任隗举奏诸位二千石官吏,另外所牵连被贬职免官的人达四十多人,窦氏十分愤恨.但袁安、任隗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没有什么可用来害他们的.
当时窦宪又出外屯兵武威.第二年,北单于被耿夔打败,逃到乌孙,塞北地域空旷,北单于的余部不知归属何处.窦宪日益夸耀自己的功劳,想给予北虏恩惠,便上书立投降的左鹿蠡王阿佟为北单于,设中郎将领护,如同南单于旧制.皇帝将此事交给公卿讨论,太尉宋由、太常丁鸿、光禄勋耿秉等十人商议后认为可以同意.袁安与任隗上奏,认为“光武招抚南虏,不是说可以永远安定内地,而是权宜之计,可以抵御北狄的缘故.如今北部大汉已被平定,应该让南单于返回北庭,一同率众投降,不该再立阿佟,以此增加国家费用”.宗正刘方、大司农尹睦赞同袁安的议论.事情上奏之后,没有及时定下来.袁安害怕窦宪的计谋得以实行,便单独呈上秘密书信说:
我听说功业有时难以成就,预见很难;有些事情容易判断,明确无疑.我认为光武皇帝之所以立南单于的原因,是想要安定南部平定北部的计策,恩惠深厚,因此匈奴安分,边境安定.孝明皇帝尊奉先帝之意,不敢怠慢,声威盛大地命令军将,讨伐塞北.到了章和初年,投降的人有十余万,有人建议要将他们安置在边塞,东至辽束,太尉宋由、光禄勋耿秉都认为这样会失去南单于之心,不可如此,先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陛下承袭大业,大量开辟疆域,大将军出军远方进行讨伐,席卷北庭,这的确是宣明祖宗的功业,尊崇树立弘大勋业的行为.应该坚持到底,以成就其初衷.试想南单于屯,他的先父率众归顺有德之明君,自众蒙受恩泽以来,四十多年.三位先帝的共同积累,遣留给陛下.陛下完全应该遵循继续先帝的志向,完成他们的事业.何况屯首先倡议远大的谋略,征服北虏,半途而废,另立新投降的人为首领,用一时之计,违背三世的规矩,失信于匈奴,树立没有功劳的人.宋由、耿秉实际上知道从前的商议,却想背弃先前的恩德.言行是君子的关键之处,赏罚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论语》说:“说话讲究忠信,行为讲究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可以行得通.”如今如果对一个屯失信,则百蛮不敢再遵守誓言了.此外乌桓、鲜卑新近杀死北单于,人的本性,大都是畏惧仇人,如今立他的弟弟,那么二虏就会心坏怨恨.即使像兵与食这样的国家大事可以废,信义不能不讲.况且汉从前的旧例,每年供给南单于费用一亿九十余万,西域每年七千四百八十万.如今北庭更加遥远,费用超过一倍,这是使天下财物耗尽,而不是建立谋策的关键.
皇帝下诏让群臣讨论他的建义.袁安又同窦宪相互指责.窦宪险恶急迫专权,言辞骄横伤人,甚至诋毁袁安,引用光武诛死韩歆、戴涉的事情,但袁安却始终不动摇.窦宪最终还是立匈奴投降者右鹿蠡王於除鞬为单于,后来他进行反叛,最终还是像袁安策中所说的那样.
袁安因天子年幼,外戚专权,因而每次朝会晋见,以及与公卿谈论国家大事,没有不流泪的.从天子到大臣都信赖他.四年春,薨,朝廷感到十分痛惜.
数月之后,窦氏势败,帝开始亲自理政,追思从前参与论坛的人的奸邪或正直,便除袁安子袁赏为郎.下策书免去宋由官职,以尹睦为太尉,刘方为司空.尹睦是河南人,卒于职位上.刘方是平原人,后来受牵连而被免职回家,自杀而亡.
起初,袁安父去世,母亲派袁安去寻找埋葬之处,路上遇到三个书生,问袁安去何处,袁安向他们讲了原因,书生便指着一处,说“葬在这里,你们家可以世代当大官”.转眼之间便不见了,袁安很惊异.于是便将父亲埋在书生所指之地,因此好几代都很兴盛.袁安子袁京、袁敞最为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