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是如何理解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2:17:23
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是如何理解的?
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
是如何理解的?
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是如何理解的?
当然是“人之初,性本善”啦,源于孟子对后人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之后的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后来儒家一直认为人性本善(虽然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其性恶论只被少数人认可),只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通过道德教化,弘扬人的善端(孟子认为,人都有同情,辞让,羞恶,是非之心,称为性善的四端),便可达到平治天下的目的。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性善论...
全部展开
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之后的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后来儒家一直认为人性本善(虽然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其性恶论只被少数人认可),只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通过道德教化,弘扬人的善端(孟子认为,人都有同情,辞让,羞恶,是非之心,称为性善的四端),便可达到平治天下的目的。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性善论。
收起
善vs恶:孟子“人性本善”的命题,肯定了人类道德生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揭示了人与动物间的根本区别,这无疑有积极意义,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甚大。但承认此点,并不是说它没有问题,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论证实际有很大的漏洞。尽管他或雄辩滔滔、或侃侃道来,却还是没有真正讲清人之所以会有恶的根源。他讲恶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外界环境当然是指人及人类社会,因为自然界是无所谓善恶这种价值判断的。“外界影响说”一般...
全部展开
善vs恶:孟子“人性本善”的命题,肯定了人类道德生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揭示了人与动物间的根本区别,这无疑有积极意义,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甚大。但承认此点,并不是说它没有问题,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论证实际有很大的漏洞。尽管他或雄辩滔滔、或侃侃道来,却还是没有真正讲清人之所以会有恶的根源。他讲恶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外界环境当然是指人及人类社会,因为自然界是无所谓善恶这种价值判断的。“外界影响说”一般不难接受,但如果“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外界的这个恶——最本原的恶——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假设人之初,第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他应该只有本善的性(这是孟子的专利),他的后代一定也应该遗传了他本善的性,那么人或社会的恶又是从何方、何时、因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在基督教那里容易解决,因为魔鬼撒旦,让蛇去蛊惑人类之母夏娃,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于是人类便有了“原罪”。但孟子既没去麻烦神学世界里的魔鬼,也缺乏哲学套话中说的本体论论证,于是恶便没了其本原的存在依据,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恶即不能存在,那与之相对的善,其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再说,恶是经验世界里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实实在在的存在,且还比比皆是。谓予不信,请马上打开电视机,看“新闻30分”、“社会方圆”、“今日说法”、“东方110”、“案件聚集”、“法治在线”……,至于报刊杂志,身边之人之事——诸如亲戚、同事、邻居、家庭、单位、社区之类——暂就免了吧?
正因为孟子的理论存在缺陷,所以后来才有荀子出来讲“人性本恶”。荀子的观点是:人性就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自然属性,这种属性所遵循的是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原则,所以人性是本恶的。而人之所以能善,只是后天教化和学习的结果,那是 “伪”,即通过“人为”来陶冶人的性情、“化性起伪”的结果。“伪”的标准是“圣人”制定的“礼义法度”。这就逻辑地延伸出荀子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视,其著作首立《劝学》实非偶然:“学不可以已”,“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吾尝终日思之,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后天学习对人至关重要,教育决定人的成长,知识和德性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是结合了告子“生之谓性”和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说而成其人性论的,他强调道德是人创造的,强调人必须自觉地用现实社会秩序规范来改造自己,这都有可取之处。但他的问题更多:其一,他还是把人性仅看作是动物的本能;其二,他既说“性出于天”,又“人性本恶”,那么这个产生人性的“天” (自然)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其三,他强调“化性起伪”的后天改造,但源自于自然的恶之改造又如何可能,如天生乌黑的煤炭怎么会变白呢?
人是具有观念性的存在,诸如人生观、爱情观,这些基本观念就是人对这些基本领域的基本看法,观念会极大的影响人面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即人应该、如何去对待事物。人性观也是一样,主张人性善以或人性恶将导致人对人对己的态度不同,即应该、如何去对待他人和自己,性善论体现出乐观的意味,性恶论则体现出悲观的意味,正如对待爱情,有些人相信真爱的存在,这就是乐观的,有些人则不相信真爱的存在,这就是悲观的,不同的爱情观导致了人对待爱情不同的态度。
但各种观念未必一定会符合事实,这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毕竟个人是有限的存在。也许看过这篇文章的人有些人是认同人性善的,有些人是认同人性恶的,会对这篇文章的观点有其他看法,这是正常的,人会相信自己主张的正确性,否则何以坚持自己的主张呢?
在人性论的历史上,除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还有两种折衷观点,是既善也恶论和不善不恶论,这里就不探讨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