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生活中,经常出现劣币会驱赶良币的现象,比如山寨手机等,请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00:05:59
在经济生活中,经常出现劣币会驱赶良币的现象,比如山寨手机等,请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解释?
在经济生活中,经常出现劣币会驱赶良币的现象,比如山寨手机等,请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解释?
在经济生活中,经常出现劣币会驱赶良币的现象,比如山寨手机等,请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解释?
首先要搞清楚劣币驱逐良币的含义.跟山寨手机纯粹成本和价格优势不一样的.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为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造铸局长提出,也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sLaw),他观察:消费者保留储存成色高的货币(undebase money)(贵金属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货币(debased money)进行市场交易、流通.
这种现象的发生存在两个假设前提.一、经济人假设.即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具备相当的理性,了解自己的利益需求.这亦是博弈论的假设前提.二、信息不对称假设.即在交易发生时,货币的支出者和接受者对货币的成色(原指铸币)了解程度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劣币的支出者才有可能把货币支付出去.
在这两个假设条件下,货币的支付者愿意保留成色更足的铸币,而倾向于使用成色较差的铸币(当然它们的面值是一样的).而接受货币的一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对货币成色的了解不够,于是接受了劣币.当所有人都能够判断货币成色的时候,市场上流通的就只有劣币,良币都被持有者收藏起来.
当然今天已经不是铸币时代,但道理是一样的.举个例子,假如黄金和美元能够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在面值相通的情况下,人们一定更倾向于支付美元而保留黄金.又比如在美元坚挺而日元持续走软的形势下,人们一定愿意以日元支付而保留美元.
这样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完全市场状态下,良性货币在流通领域的量越来越小,而需求愈来愈大,价值也越来越大;劣币反之.市场自我调节的缺陷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