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哪个国家的、哪个民族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2:51:51
马克思是哪个国家的、哪个民族的马克思是哪个国家的、哪个民族的马克思是哪个国家的、哪个民族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

马克思是哪个国家的、哪个民族的
马克思是哪个国家的、哪个民族的

马克思是哪个国家的、哪个民族的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中文名: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
  外文名: Karl Marx
  国籍: 德国
  民族: 日耳曼
  出生地: 德国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
  出生日期: 1818年5月5日
  逝世日期: 1883年3月14日
  信仰: 辩证唯物主义
  主要成就: 创建马克思主义
  代表作品: 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逝世地: 英国伦敦
  人物简介!
  Karl Marx,曾有麦客士、马陆科斯、马尔克、马可思、马格斯、马尔格时等译法.从1902到1923年,经过21年才统一为马克思.
  马克思哲学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墓地
  一般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在他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绝对的影响力;但就在他过世几年后的19世纪末,马克思哲学迅速的传遍各地.社会主义成为欧洲先进国家政经改革的趋势.之后,马克思主义也派分成为非革命派(Evolutionary Marxism)与革命派(Revolutionary Marxism).非革命派学说,又称修正主义派,以爱德华·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为中心,主张渐进式的社会主义发展,视马克思主义为一种道德标准.而革命派学说则以列宁最为著名,强调暴力革命对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革命派视马克思主义为一种历史科学理论,认为这种理论是历史客观进程的理论反映.两边阵营皆认为己方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借由列宁及其革命同志创立的苏联的大力传播达到了巅峰.在这段期间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解释似乎受到许多学者的疑问与争议.随着苏联的式微与解体,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逐渐衰退.而马克思主义作为近代最著名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哲学理论之一,其学说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各领域,学说的精神也不时的被运用在各政府的施政方向.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其国家或政党的基本主义与基本方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老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古巴、尼泊尔共产党等等
  人物生平
  早年一览
  马克思生于德国普鲁士邦莱茵省(现属于联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他 马克思出生的故居
  的祖父洛宾·列维(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Heinrich Marx)(1817年2月改信基督教路德教派),生于1782年,同荷兰裔犹太女子罕丽·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份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上.1840年,普鲁士新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义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大学失去学术自由,新国王任命的柏林大学教授F.W.von Shelling将会审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但马克思博士论文里哲学高过神学的立场不可能被反黑格尔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马克思将博士论文改寄给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的耶拿大学(Jena)审查博士资格.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学位,并因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未进一步答辩而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事情是 卡尔·马克思的故居(特里尔)
  [1]这样的,在德国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都可以在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后来,一些贵族地主把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许居民们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却被认为是“盗窃”.广大居民不满,德国议会不得不认真审议这些事情.可是,他们只为贵族地主考虑,审议结果是:居民们的行为确为盗窃!如果再持续下去,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这样一来,引起全国民众对议会的强烈不满,人们愤怒谴责议会的不公平处理.马克思也感到十分气愤,他便在《莱茵报》上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文中严厉抨击了普鲁士政府的做法,立场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对于《莱茵报》所发表的观点,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他们立刻派人查封了《莱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了报纸的主编职务.马克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认清了反动政府的丑恶本质.他在寻找着时机,去继续与反动政府作坚决斗争. 1843年《莱茵报》发行许可被普鲁士国王撤销,因为马克思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俄国沙皇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编辑部工作的情景
  的文章,引发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满,普鲁士国王接到沙皇的抗议后下令查禁莱因报,马克思因此失业.在此期间内,马克思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厂主子弟却十分欣赏马克思的主张,经常出钱赞助马克斯的活动与生活费,马克思做学问思考认真严谨但生活随性,经常拖延要交给报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协助马克思的工作并代笔部分文章. 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于1814年的出身德国贵族(男爵)家庭的燕妮·冯·威斯特法伦喜结连理.1843年秋,年轻的马克思夫妇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来到巴黎.在此期间他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运动及法国历史,并最终导致其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1844年9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马克思写了《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发现并发表,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年一览
  1845年,马克思参与编写《前进周刊》(Vorwärts!),在其中对德国的专制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普鲁士政府对此非常不满,并要求法国政府驱逐马克思.同年秋,马克思被法国政府派流氓殴打,驱逐出境,被迫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1845年12月,马克思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其后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分析,从而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此后1848年革命席卷欧洲,也波及到比利时.1848年3月,马克思遭到比利时当局的驱逐.在法国临时新政府的邀请下,马克思夫妇回到法国巴黎 《资本论》
  ,恩格斯也抵达巴黎. 1848年4月,在德国无产者的资助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鲁士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随后几乎所有的编辑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驱逐出境.1849年5月16日,马克思接到普鲁士当局的驱逐令.5月19日,用红色油墨刊印的《新莱茵报》最后一号第301号出版.6月初,马克思又来到巴黎.他被迫选择或是被囚禁于法国布列塔尼(Brittany),或是再次被迫驱逐.8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前往英国伦敦.从普鲁士派驻英国的密探报告提到马克思似乎从不刮胡须来看,马克思在英国仍被普鲁士政府所监视.在伦敦,马克思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因为经济和债务问题,精神焦虑,受疾病所苦情绪不佳,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死亡.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两卷为在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分别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马克思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 1881年12月2日,燕妮·马克思去世.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后与燕妮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
  人物年表
  1818年5月5日 卡尔·马克思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 1830年10月入特利尔中学. 1835年—1841年中学毕业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中学毕业时著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大学期间,成为青年黑格尔分子. 18岁时的马克思
  [2]1842年 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与“自由人”决裂. 1843年 6月19日,马克思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结婚. 6月,前往克罗纳茨赫度蜜月,期间写成《克罗纳茨赫的笔记》.10月移居巴黎,与卢格合办《德法年鉴》.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为《德法年鉴》撰写《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3月,与卢格决裂.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合写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从此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合作.11月至次年5月,他们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1845年 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与恩格斯合著)(1845-1846年). 1847年7月,作《哲学的贫困》.11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1848年2月中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问世. 1848年2月,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同盟投入革命洪流.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布鲁塞尔到达巴黎. 1848年5月31日由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创刊. 1849年5月16日,普鲁士政府下令驱逐马克思.19日,《新莱茵报》被迫停刊,用红色油墨印刷了最后一号. 185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1850年,马克思写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1851年底至1852年春,写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总绍了欧洲、特别是法国1848年革命的经验 . 1852年10月末-12月初,作《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 1857年 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8月) 1858年 著作:《鸦片贸易史》(1858年8月3日和9月3日) 1859年 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1860年12月1日作《福格特先生》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即第一国际),当选为协会临时委员会委员,起草了协会的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 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71年5月30日,马克思宣读了题为《法兰西内战》的宣言,指出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1875年,他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的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 1877年,作《反杜林论》第二编第十章 1880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法国工人党盖得派领导人制订党纲,口授了纲领的理论部分. 1882年为《共产党宣言》俄译本作序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积劳成疾,躺在安乐椅上溘然长逝.享年65岁
  编辑本段人物贡献
  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最复杂和精深的学说之一.学说的范围包括了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的领域.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任何其他主义所不能及的也因为如此,这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不一样版本的解释和陈述.就如美国近代马克思主义学家达拉普(Hal Draper)所讲“在人类历史上,少有学说像马克思思想一样,被不一般的人为严重扭曲”.除了马列主义以外,许多派别的学说都认为自派学说为马克思的正统继承.如今,比较有影响力和主要的阵营包括:托洛茨基主义、斯大林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
  社会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卡尔·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惟有正确的哲学,才能有效带领无产阶级脱离矛盾社会的恶性循环并获得解放.哲学,本身应具有不可被挑战的真理.马克思的哲学追溯到人类的本性: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可以有效的计划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人一旦进行了有计划的劳动生产,他就同其它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了;而因为要劳动,人们必须事先结成生产关系以及其它社会关系.人们的劳动生产力制约着他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生产方式,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等构成了社会的基本架构,并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一旦形成,便反过来成为制约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力量.可见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劳动阶级的生产劳动之上的,劳动阶级造就了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社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像是杂乱无章,其实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内在客观趋势的规律.因此,马克思的哲学是无神论和唯物论. 马克思在德国特里尔的故居,现在是马克思博物馆. 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深受德国当代知名哲学家黑格尔辩证论的影响,一同认为万物皆由演变而成.但不同于黑格尔的唯心论点,马克思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两个论点最大的差异在于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看法即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自然界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意识归根到底是物质的产物,自然界的产物.唯心论者反之.唯心论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换句话说,人的意识决定对物质的看法与解释,人因为意识的改变,改变对物质的定义;而唯物论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在周遭所遇到的事物,决定了人对物质的定义,人通过自己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人自身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得到改造,获得自己的新的质量和素质.因此,马克思认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活在恩格斯所叙述的假性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中,这种意识只是由家庭、文化、民族等外在物质因素交错成型的产品.久之便成为社会意识,制约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力量.但意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演变而改变,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的变化中持续的演化著.就此,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论与自己的唯物论做了个整合,而成就了独出一格的历史唯物论——相信总有一天,经过演变,人类将因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彻底解放,完成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完成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越,而人类的生产模式也随之改变,全人类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
  经济
  一个国家社会的经济,代表着一个国家社会的劳动力.但马克思认为此一观点被资本主义给扭曲,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的架构下,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消耗性的日用品,传统的商人借由转手买卖赚取商品的差价,而资本家却是靠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方式,来发财致富的.而财富在私人手中的积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便形成资本,即死劳动,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资本需要增殖,就必须吸取活劳动,而使劳动者始终生活在只能维持自身生命的再生产的水平,是吸取活劳动的前提.因此,根据马克思的结论,劳工的待遇自然也就不是资本家所会关心的事了.马克思也不否认,到当时为止资本主义是历史上最具生产力的社会结构.但他认为资本主义最大的缺陷在于资本家为了更大化的生产力与利润,势必投资更多的金钱与资源在于科技的研发,而劳工的利益也将因为科技的进步而贬低.日后,劳工势必日用品化,进而异化了无产阶级劳工本身的人类特质,成为资本家的人肉机器.根据马克斯的历史唯物论,他意识到此一现象是一种阶段性的演变,资本主义将物极必反,无产阶级必将因为思想的解放,逐渐取代资产阶级就有如当初在封建时代末期,资产阶级推翻王室贵族阶级一般.而劳动阶级也将成为主角,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政治
  位于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 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宣言》 基于对于资本主义的种种分析,马克斯认为无产阶级应当团结,一同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紧密相关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需要由无产阶级的政党来领导,而无产阶级政党则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党代表着组织、领导和宣传作用.从阶级及阶级斗争的理论出发,马克思认为私有制社会中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具有不可调和的特点,统治阶级需要以强制性的方法来统治被统治阶级以便维持自身的生存.而这些强制性的方法逐渐演变成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榨取和剥夺之工具.统治阶级为了把阶级关系维持在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秩序和范围之内,就形成了国家和法律.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自由的解放,就要必须团结起来,进行思想革命,以革新包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旧有价值,消灭阶级,也即消灭敌人的同时消灭自身,最终消灭剥削,迈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旧的国家是一种‘以其无处不在的复杂的军事、官僚、宗教和司法机构像蟒蛇似地把活生生的市民社会从四面八方缠绕起来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卡尔·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阶级斗争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Proletarier aller Länder, vereinigt euch!)——《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科技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剩余产品增多,使得人类有可能在自身中实行脑体分工.这种分工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人类从原始社会的野蛮阶段走了出来,进入文明时期;另一方面,脑体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阶级划分的基础,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垄断精神生产的剥削阶级分子与承担全部体力劳动的劳动阶级处在根本利益相互对抗的关系之中,人类自此进入阶级社会.阶级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不过是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的程度以及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依附的具体方式的变化.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阶级社会阶段中,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本身就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只有联系生产力发展以及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才能彻底解决阶级斗争的问题.马克思在关于阶级的理论中,特别强调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现代阶级关系的产生源于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资料的分离,但阶级一旦产生,又会把阶级利益对立的烙印打上文化、宗教等领域.在这个意义上,阶级有时是一个社会范畴.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从早期的简单走向复杂,然后又走向现代社会的简单化.马克思指出,讲究功利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未改变阶级对立的事实;而和平式的协商办法无法从实质上解决阶级间的对立,因此,在进入共产主义之前,无产阶级将进行短暂的无产阶级专政,进行多层面的革命,尽一切的可能重新分配社会资源.所以一般认为,马克思并不反对暴力革命.部分人认为无产阶级经过某种方式取得政权之后会转化为有产阶级,并指出对于阶级转化的情况他没有提供很好的理论解释.不过,既然其生前并未有幸看到无产阶级专政,这种责难的意义就不予讨论了
  编辑本段著作一览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38年-1841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1844年) *《神圣家族》(1844年-1845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1846年) *《罢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 *《哲学的贫困》(1847) *《工人联合会》(1847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 *《雇佣劳动与资本》(1849年)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 *《福格特先生》(1860年) *《剩余价值理论》(1862年-1863年)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 *《法兰西内战》(1871年) *《资本论》(1865年、1885年、1897年)
  社会影响
  法拉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思考是他无上的乐事,他的整个身体都为头脑牺牲了.” 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却位居第二. 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谟第二(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得票率为12.6%)
  英文简述
  Karl Heinrich Marx (May 5, 1818 – March 14, 1883) was a Prussian philosopher, political economist, and revolutionary. Marx addressed a wide range of issues;he is most famous for his analysis of history, summed up in the opening line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1848): "The history of all hitherto existing society is the history of class struggles." Marx believed that capitalism would be replaced by socialism which in turn would bring about communism. Marx was both a scholar and a political activist, often called the father of communism. Sometimes, he argued that his analysis of capitalism revealed that capitalism was destined to end because of unsolvable problems within it: “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therefore, cuts from under its feet the very foundation on which the bourgeoisie produces and appropriates products. What the bourgeoisie therefore produces, above all, are its own grave-diggers. Its fall and the victory of the proletariat are equally inevitable. ” —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Other times, he argued that capitalism would end through the organized actions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class: "Communism is for us not a state of affairs which is to be established, an ideal to which reality [will] have to adjust itself. We call communism the real movement which abolishes the present state of things. The conditions of this movement result from the premises now in existence." (from The German Ideology) While Marx was a relatively obscure figure in his own lifetime, his ideas began to exert a major influence on workers' movements shortly after his death. This influence was given added impetus by the victory of the Marxist Bolsheviks in the Russian October Revolution, and there are few parts of the world which were not significantly touched by Marxian ideas in the cours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relation of Marx to "Marxism" is a point of controversy. While some argue that his ideas are discredited, Marxism remains influential in academic and political circles. In his book "Marx's 'Das Kapital'" (2006), biographer Francis Wheen reiterates David McLellan's observation that since Marx's ideas had not triumphed in the West "..it had not been turned into an official ideology and is thus the object of serious study unimpeded by government contr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