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何艺术效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08:54:43
放言五首其三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何艺术效果?
放言五首其三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何艺术效果?
放言五首其三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何艺术效果?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用典;节省笔墨,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用简单的事例来说服人们,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用典,突出诗的主旨,更具有说服力。
我也在做这道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