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解释美国双赤字之间的传导机制经济学考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05:55:45
分析解释美国双赤字之间的传导机制经济学考题分析解释美国双赤字之间的传导机制经济学考题分析解释美国双赤字之间的传导机制经济学考题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传导机制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财政赤字对经济

分析解释美国双赤字之间的传导机制经济学考题
分析解释美国双赤字之间的传导机制
经济学考题

分析解释美国双赤字之间的传导机制经济学考题
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传导机制
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 有无效应、有多大效应,以及效应的产生过程和实现路径,历来是经济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必须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3 种观点[1 ] :一是财政赤字有益论,主张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财政赤字有益于一国的经济发展;二是财政赤字有害论,认为赤字对经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三是财政赤字中性论,认为要分析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须要看财政赤字发生的一些条件,由于具体条件的差异,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财政赤字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有利、有害或无关紧要,基本上取决于学者们对某种理论的选择或偏好.
一、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最经久不衰的宏观经济争论围绕着联邦政府财政展开.在宏观经济政策的5 个争论问题中,其中之一就是政府是否应当平衡其预算赤字.”自由竞争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对财政赤字基本上持否定态度[2 ] .从整个财政赤字理论的发展历史看,最具有革命性的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3 ] ,主张推行赤字财政政策.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凯恩斯主义的这种观点主宰了整个经济学界.尽管在20 世纪60 年代以后,由于经济滞胀的原因,使凯恩斯的赤字财政理论从1970 年代开始逐步退出了主流经济学理论的位置,但1980 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完善了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使该学派又重新回到主流经济学之中,并在1990 年代以后,继续对一些国家制订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4 ]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兴起的各经济学流派有关财政赤字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认为,财政赤字政策不仅无效,而且有害.公共选择学派主张约束政府的支出规模,保持财政平衡,反对财政赤字及相应的国债政策;货币学派对赤字财政政策也是坚决持反对态度;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政策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是无效的,其代表人物之一Barro运用生命周期假说和跨时模型,用数理方法表达了李嘉图的财政赤字中性理论;供给学派认为不能仅仅根据财政赤字规模的大小来对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评价,关键是导致财政赤字的根源是什么.为了实现经济长期增长,供给学派主张削减政府公共支出,同时实施减税的财政政策,最终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Gale 和Orszag 提出的分析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框架和Saleh[5 ]关于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文献综述都指出,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体现在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私人消费、储蓄、经济增长、利率、汇率、通货膨胀、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上.其他的一些文献还研究了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就业或失业的影响,以及财政赤字的供给效应、财政赤字与经济周期、财政赤字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等问题.
本文以Saleh 关于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文献综述和Gale 和Orszag 提出的分析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综合考虑各学派有关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对Gale 和Orszag 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加以改进和拓展,提出了一个更为完善和系统的分析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框架.
Saleh 仅仅分别讨论财政赤字对有关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缺乏逻辑体系和理论分析框架;Gale 和Orszag 虽然建立了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但并不完善,缺乏对财政赤字的贸易收支效应、通货膨胀效应、货币供给效应等的分析.本文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的改进之处主要在于:补充了图1 中的传导机制①和④,并在传导机制②和③中加入财政赤字的贸易收支效应.
二、对理论分析框架的解释说明
具备可持续性是财政赤字政策有效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的前提.同时,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其本身就是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体现.
Gale 和Orszag 认为,财政赤字与国民储蓄的关系是分析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关键.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私人储蓄= Y - T - C ,公共储蓄= T - G,国民储蓄S = 私人储蓄+ 公共储蓄= Y - C - G.其中, Y 为GDP , T 为税收收入, C 为居民消费, G为政府支出.又有Y = C + I + G+ NX ,可得S = I + NX ,即国民储蓄等于投资与净出口之和.其中, I 为私人投资, NX 为净出口.这个简单的等式很好地描述了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预算赤字增加导致国民储蓄减少,则或投资减少,或净出口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投资和净出口减少之和正好与国民储蓄的减少相等.净出口的减少意味着贸易赤字的增加.国民储蓄的减少对利率水平有影响,进而对汇率水平产生影响.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产生过程和实现路径,可以围绕这个简单的等式进行.由于对该过程和路径认识的不同,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
传导机制①总结的是传统的凯恩斯学派的理论思路.在凯恩斯主义看来,公众中的很大一部分或者是缺乏远见的或者是受流动性约束的.这些人倾向在当前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范围外进行消费.因此,暂时的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削减会立即对总需求产生相当数量的影响.如果经济中的资源初始时未充分利用,则国民收入增加,进而产生著名的“凯恩斯乘数效应(Keynesian multiplier) ”.由于财政赤字对消费和国民收入均产生刺激作用,储蓄和资本积累并不随财政赤字增加而减少.这样,恰当控制的财政赤字给经济带来有利影响.通常,财政赤字增加导致GDP 增加和就业增加,使私人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乐观而增加投资,称之为“挤进效应”.凯恩斯主义的吸收理论指出,财政赤字的增加会通过乘数效应增加国民收入,诱导国内吸收和进口扩张而恶化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若国内吸收超过国民收入,则贸易赤字,否则贸易顺差.传统凯恩斯学派财政赤字理论的传导机制在于: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GDP 增加(乘数效应和挤进效应) →国内吸收增加→恶化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因此,财政赤字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有利影响.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存在两个基本的区别:一是资源可能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二是存在大量受流动性约束的居民,总消费对可支配收入的变动非常敏感.许多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赤字并不一定挤出私人投资.如Eisner (1989) 认为,总需求的增加提高了私人投资的利润率,导致在任何利率水平上增加投资.因此,财政赤字可能刺激储蓄和投资,尽管财政赤字提高了利率.财政赤字并非具有挤出效应,反而具有挤进效应.一方面,作为替代,公共投资挤出私人投资;另一方面,由于提高了私人投资的回报率,公共资本挤进私人资本.这两股力量决定了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到底是挤出效应还是挤进效应.当公共资本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时,将提高私人投资的边际生产率而与私人投资产生互补作用,即产生“挤进效应”(Aschauer ,1989) .如果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竞争购买资源而产生过度需求,则公共投资将挤出私人投资和消费( Yellen ,1989) .Premchhand (1984) 指出,如果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为财政赤字融资,为了提高政府债券的吸引力,政府债券的利率水平上升,将阻碍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因此,财政赤字的这种融资方式会产生挤出效应.
传导机制②总结的是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理论思路.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the Ricardian Equivalence) ,财政赤字增加导致的私人储蓄增加的数量恰好等于政府储蓄减少的数量(即财政赤字增加的数量) , 国民总储蓄保持不变[6 ] .其传导机制在于:财政赤字增加→私人储蓄增加量恰好等于财政赤字增加量→无需资本内流→GDP 不变→利率不变→汇率不变→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状况不变.因此,财政赤字增加对经济无影响.
传导机制③总结的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的理论思路.由于S = I + NFI ,则ΔS =ΔI +ΔNFI .其中,NFI为净外国投资.若国民储蓄下降,或者国内投资下降,或者净外国投资下降,或者是两者的不同组合.这些投资数量的变化会导致价格(利率、汇率) 的不同变化从而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私人储蓄增加的数量少于公共储蓄减少的数量,则国民储蓄下降,需要进一步调整,使国民储蓄同国内投资与净国外投资之和再度保持平衡.如果私人储蓄的增加不能完全抵消公共储蓄的下降,若外国资本流入具有无限弹性,则数量调整完全依赖资本流入(ΔS =ΔNFI) .此时,净外国投资下降,国内资本存量保持不变(ΔI = 0) .由于国内资本存量保持不变,国内产出(GDP) 保持不变.然而,由于增加的国外借贷(资本内流) 需要偿还,因此,未来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会下降.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资本流入具有无限弹性,利率水平不发生改变.对本币投资的需求增加,因而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吸引外资内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恶化.尽管利率水平不发生改变,更多的财政赤字仍然会减少将来的GNP.
这种情形被称之为小型开放经济、完全资本流动情况(thesmall open economy viewor the perfect capital mobility view) .其传导机制在于:财政赤字增加→私人储蓄增加量少于财政赤字增加量→国民储蓄减少、将来的GNP 减少→资本内流增加量等于国民储蓄减少量(资本完全流动) →GDP 不变→利率上升或不变→本币升值→恶化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因此,财政赤字增加对经济具有有害影响.另外一种可能情况是,国际资本的供给并非具有无限弹性.此时,相关的价格(利率、汇率) 及数量调整与小国开放经济的情况有差异,但最终结果——将来的国民收入下降——仍然相同.在资本不能完全流动性的情况下,国民储蓄下降意味着,在现有的利率和汇率水平下,投资资金出现短缺.由于厂商争夺有限的投资资金,这种不平衡带来利率上涨的压力.利率提高导致国内投资减少(挤出效应,ΔI < 0) .在封闭经济中,对国民储蓄减少的调整完全来自于国内投资(ΔI =ΔS) .在资本不完全流动的开放经济中,国民储蓄的减少导致的利率上升,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国内投资减少,二是净外国投资下降(即资本内流增加)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利率上升对资本内流影响的程度.这种变化必须足够以保证国民投资(national in许雄奇,等: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传导机制) 等于国民储蓄.利率上升,吸引外资内流,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恶化.根据Elmendrof 和Mankiw[7 ] 的表述,这种情况称之为传统观点(the conventional view) .其传导机制在于:财政赤字增加→私人储蓄增加量少于财政赤字增加量→国民储蓄减少、将来的GNP 减少→资本内流增加量少于国民储蓄减少量(资本不完全流动) →GDP 下降→利率上升→本币升值或汇率不变→恶化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此时,财政赤字增加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利的.
传导机制④总结的是不同的经济学学派对财政赤字不同弥补方式所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思路上的差异.一般而言,当出现财政赤字时,政府通过借债(包括外债和内债) 或发行货币以创造铸币税收入来为其支出融资.经济理论指出,财政赤字的货币供给效应、通货膨胀效应依赖于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和财政赤字对总需求、总供给等的影响.
在货币主义的框架中,财政赤字是否引发通货膨胀取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程度.在财政占优的经济体制中,央行被迫货币化财政赤字而引发通货膨胀.Sargent 和Wallace[8 ]指出,若财政赤字是持续性的,政府最终将不得不增加基础货币并引发通货膨胀.如果实际利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政府债务将以快于实际收入的速度增长.此时,货币当局被迫通过货币创造为政府赤字融资.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框架下,即使央行足够独立,财政赤字支出也可通过影响经济增长和利率、物价等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弗里德曼也认为财政赤字能够促成物价上涨和助长过度的政府支出.
从微观角度讲,如果政府用公债融资取代税收融资,持有公债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资产(财富) 增加了,消费支出将增加,就会产生扩张性效应[9 ] 而引发通货膨胀.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如果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预算赤字的增加就会对总需求产生正效应.总需求的扩张通过乘数效应增加国民收入,货币交易需求随之增加,央行将不得不适应货币需求的变化而增加货币供给并提高价格水平.萨缪尔森在他的名著《经济学》中指出,预算赤字的增大如靠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弥补,则意味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这虽然会增加GNP ,但同时也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和挤出投资.
巴罗[10 ]认为,公债不是净财富;在财政支出既定的情况下,税收融资和债务融资的相对数量变化,对总需求、利率和资本形成都没有影响,因此,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对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无影响.综观各经济学学派,对现代财政赤字政策争论激烈,观点迥异,但财政赤字政策始终在坎坷中不断发展,成为各国宏观调控的主流政策.各个学派的财政赤字理论都不能完美地解释现实,但都能够在某一方面对现实做出比较成功的解释.
三、中国财政赤字政策的理论基础
从财政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古典经济学的财政理论体系里,资源的充分就业是在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下自动完成的,其思想根源在于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财政政策不起作用,政府应当追求不干预政策或自由放任政策.
面对1929 —1933 年的经济大萧条,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束手无策,凯恩斯学派应运而生,经过希克斯、汉森、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认为增加总需求的赤字财政政策(再辅之以扩张的货币政策) 是解决伴随大规模失业的通货紧缩问题的唯一出路,主张实行“逆经济风向而动”的反周期财政政策.
在20 世纪40 年代到60 年代,凯恩斯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之际,新自由主义抬头,出现了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他们极力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强有力的干预,认为旨在调控总需求水平的财政政策,不仅不会稳定经济,反而会使经济更加不稳定.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其现代货币数量论为依据,强调货币在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核心地位,在政策主张上反对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货币学派主张恢复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进入20 世纪70 年代后,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困境,凯恩斯学派经济学所倡导的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进行“需求管理”的一套政策措施出现了危机.这时,以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根据“理性预期假说”和“持续的市场出清”假说,对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全盘否定稳定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政府应该放弃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张用规则的财政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面对各经济学派的批评,一批被Parkin 命名为“新凯恩斯主义者”的经济学家(包括曼昆、斯蒂格利茨等) ,坚持传统凯恩斯学派的基本信条,从20 世纪80 年代起,逐渐建立和形成了具有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反驳了需求管理政策无效的观点,对“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和理性预期在使政策无效方面的作用这2 个方面提出质疑.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不但认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有用的,而且是有效的[11 ] .
一些转轨国家根据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制定的改革方案,在实施中不断遇到许多始料不及的巨大困难.这似乎能够表明,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存在某种缺陷,对过渡经济的认识则准备不足.倘若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那么,以增发国债为赤字融资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不会产生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新凯恩斯主义不赞同“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据此得出的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和经验事实也是相悖的.很显然,如果这一定理是成立的,那么财政政策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就是根本无效的.无论是针对美国还是其他发达国家,关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经验研究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结论.Bernheim(1987) 、Masson 等(1995) 、Giavazzi (2000) 等的经验研究都否定了李嘉图等价定理[12 ] .一般认为,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所必需的条件在发展中国家比在发达国家更不可能得到满足.Agenor 和Montl (1996) 指出,在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欠发达,资本市场常常受到高度扭曲和压抑,消费者对税收归宿也很不清楚.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李嘉图等价定理也很难成立.郭庆旺等对中国的经验分析也证实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不成立.刘溶沧等[13 ] ,赵志耘等[14 ] ,付文林、沈坤荣[15 ] ,马拴友[16 ] ,许雄奇[17 - 18 ] 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认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完全否定财政赤字政策的有效性,以及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财政赤字政策对宏观经济无影响的理论观点,都不太符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状况.
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发展过程来看,在过去60 余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面对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或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各国政府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基本上都是以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及其需求管理政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欧、美、日等国的财政政策实践来看,尽管有学者否定和政界人士反对,但赤字政策仍然作为最主要的反周期政策被使用,一直到现在从未被放弃过,只是使用的强度和方式随着时代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罢了.
中国财政运行从平衡财政到赤字财政是以1978 年为界限和转折点的.在1978 年以前,中国的财政预算是严格按照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的原则进行的,财政支出坚持的是量入为出的原则.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加快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基本上安排了赤字预算
自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之后,财政政策就逐步走到了中国宏观调控的前台.从20 世纪80 年代末的扩张财政政策到90 年代初中期的紧缩财政政策,再到2000 年前后的积极财政政策,2005 年前后的稳健财政政策,以及2008 年底开始的积极财政政策,可以看出中国财政政策中的相机选择性较强,财政政策规模和操作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符合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逆调节要求.中国近年来实施的财政赤字政策也是把扩大社会总需求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治理(由需求不足导致的) 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的有效方式,应该成为中国实施赤字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为中国赤字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虽然中国的宏观经济正处在一个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且在中国的财政政策中,政府直接投资还是影响经济最主要的手段,但是,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管理实践证实,中国的财政政策在反周期的实际操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财政赤字政策的实践基本上是符合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矛盾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而是一种相对过剩问题,表现出来的是结构性矛盾,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并存.因此,中国应实施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相结的财政政策,不能完全照搬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财政赤字理论.
参考文献:
[1 ] Gale William ,Peter Orszag.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Sustained Budget Deficits[J ] . National Tax Journal ,2003 (9) :473.
[2 ] 尚长风. 公共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M]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54 - 260.
[3 ] 郭守杰. 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 - 10.
[4 ] 郭红玉. 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研究[M] .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89 - 93.
[5 ] Saleh Ali Salman. The Budget Defici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 A Survey.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Economics .2003.Working Paper Series.
[6 ] Barro R.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 ? [J ] .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1974 ,82 :1095 - 1117.
[7 ] Elmendorf D W,Jeffery B L. Social security reform and national saving in an era of budget surplus[J ] .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000 (2) :1 - 7.
[8 ] Sargent TJ ,Wallace N. 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J ] .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 1981 (3) :1 - 17.
[9 ] Patinkin D. Money , Interest and Prices : An Integration ofMonetary and Value Theory[M] . New York :Harper Row ,1965 :58 - 61.
[10 ] Barro R. Macroeconomics [M] . 3d ed. New York : JohnWiley Sons ,1990 :78 - 95.
[11 ]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52.
[12 ] 郭庆旺. 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22 - 224.
[13 ] 刘溶沧. 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J ] . 经济研究,2001 (2) :13 - 19 ,28.
[14 ] 赵志耘. 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实证分析[J ] . 财贸经济,2005 (7) :8 - 14.
[15 ] 付文林. 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增长效应[J ] . 经济科学,2006 (1) :20 - 29.
[16 ] 马拴友. 国债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J ] . 经济研究,2006 (4) :35 - 46.
[17 ] 许雄奇. 财政赤字、金融深化与通货膨胀: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的实证检验(1978 - 2002) [J ] . 管理世界,2004 (9) :24 - 32.
[18 ] 许雄奇. 财政赤字与贸易收支不平衡:来自中国经济的经验证据(1978 - 2003) [J ] . 世界经济,2006 (2) :41-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