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黄河为主题的作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16:33:39
写黄河为主题的作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写?
写黄河为主题的作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写?
写黄河为主题的作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写?
我心中的黄河
我心中的黄河是有着汹涌澎湃的气魄,因为黄河拥有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望着黄河滚滚的奔向东南,惊涛澎湃着的黄河,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你,黄河.是一个坚强而又伟大的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便遭受着严重破坏.你正在疯狂的叫,好似如钢似铁的一样,你像烧着漫天大火,在烧着.
所以,黄河啊!你要坚持住,千万不要放弃了,但你所流经的脚印,却都会有沧海桑田之感,你有时像个活泼的小孩在自由自在的穿梭在壶口瀑布之间.我黄河雄浑博大的身驱突然被痉挛收缩,黄河似地下奔突出来的岩浆,发出无尽的雄伟轰鸣.黄河在历经九曲回肠的磨难后,带着生命的重负,跳荡中完成与病魔生命的格斗.
我心中的黄河一定要是十全十美的,在为着自己作斗争,我们的母亲河啊!你哺育了非常多的人,而你却像一位慈爱的老母亲,把很多人养育成人,而你却在岁月中渐渐地衰老了.
俗话说的好“岁月不饶人”.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也一天天长大,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她的汹涌澎湃,让我为之振奋;她的温柔缠绵,让我难以忘却.
正如“诗仙”李白所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倒海不复还”.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又以雷霆万钧之速,奔腾过来,咆哮而去,万浪翻腾,一泻千里.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绎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
黄河文化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也是所有的海外华侨为之骄傲.
“风在轰,马在啸,黄河在咆哮.”这雄伟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奔流不息的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1.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曾经被外界称为“东亚病夫”但最终崛起,被世界认可的一个强国……中国,虽是一部血泪史、屈辱史,但也是一部不平凡的发展史。
中国,一条沉睡的巨龙,但终会腾飞
从古代四分五裂的小国,到如今繁荣昌盛,已被世界认可的经济第四大国,这是一部怎样的发展史啊!从前的古老文化,如今的现代化科技;从前野蛮的人类,如今理性的我们……中国,一条沉睡的巨龙,但...
全部展开
1.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曾经被外界称为“东亚病夫”但最终崛起,被世界认可的一个强国……中国,虽是一部血泪史、屈辱史,但也是一部不平凡的发展史。
中国,一条沉睡的巨龙,但终会腾飞
从古代四分五裂的小国,到如今繁荣昌盛,已被世界认可的经济第四大国,这是一部怎样的发展史啊!从前的古老文化,如今的现代化科技;从前野蛮的人类,如今理性的我们……中国,一条沉睡的巨龙,但是,它终会腾飞!
中国,飞翔吧,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前进的脚步,既然世界给了你一片绚丽的舞台,你就还给世界一份精彩!
中国,是永远撞不倒,震不塌的
2008,不平凡的一年。盛大的奥运会在我国北京举办,但不幸的消息也接踵而来——冰灾、地震……面对天灾,我们挺起的脊梁从未变过;遇上湖南冰灾,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冰雪冻得住路面,阻断了异地儿女的回家路,但它冻不住一颗颗炽热的心,冰不住冰灾中的温暖,也冻结不了我们的意志!碰到四川地震,我们十三亿人民用背撑起了蓝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做到了!捐款,输送衣物,救护队员始终奋斗在最前线,他们知道,他们不能有一丝懈怠,一点疏忽,一刻缓慢,他们拯救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还有祖国的明天!
天灾无情人有情,但愿爱能将坚冰融化,让人间处处有晴天!
中国,和平之梦,奥运之梦
忘不了,2001年申奥成功的喜悦;忘不了,2008年做为东道主的自豪。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中国等了多少年,终于盼来了这一天!如今,奥运之梦已不是明天,和平之梦也早已实现,奥运会举办得空前成功,给了世界一个惊喜,也迈出了祖国前进的一大步。
奥运,和平。
今年,已是建国60周年,这60年来,祖国饱受了耻辱,但也换来了今天祖国的繁荣富强。祖国,正一步步迈向世界的巅峰,离实现这个梦想已经近了许多,让我们带着期盼,对祖国,这条腾飞的巨龙,创造新的奇迹翘首以待吧!
2.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富饶而宽广;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而勇敢。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
1949年,一位伟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重新站起来了。中国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三十年。中国的人均GDP在六十年代增速仅仅为17%,到七十年代增至70%,到了飞速发展的八十年以63% 的速度一举超过印度,最后在九十年代更是达到了175%的高峰。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中国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上。从饮食来看,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票证盛行,改革开放后营养均衡、粗细搭配;从服饰来看,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改革开放后丰富多彩时尚个性;从居住条件来看,改革开放前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改革开放后居住面积扩大、装修风格多样;从交通来看,改革开放前人们主要以自行车为主,改革开放后铁路、公路和航线发展迅速。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世界为之震撼。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十年。97年,我们迎来了紫荆花的清香。99年,我们又增添了水莲花的芬芳。在面对98年南方特大洪水、03年非典、08年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时中华儿女手挽手肩并肩共同面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强大。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体育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三十年。1984年中国摘取首枚奥运金牌,在时隔16年的悉尼奥运会上,中华的体育健儿奋勇拼搏,摘取28枚金牌,位居世界第三;04年的雅典,中国体育军团再创佳绩,荣获32枚金牌,位居世界第二!2008年8月奥运会在家门口举办,健儿们渴望为祖国赢得荣誉,让祖国扬眉吐气,就是在如此强大的精神鼓励下,中国军团获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列世界第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大国。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的三十年。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2003年 “神五”升天,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还有05年的“神六”、08年的“神七”使得中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发射升空,炎黄子孙千年的奔月梦成为现实,同时也是献给伟大祖国60华诞的珍贵礼物。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基本国情,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懈怠创业精神,都不涣散奋斗意志,积极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三十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出自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所配的社论<< 又一曲共产主义的凯歌>>。原句为一人有事,万人相助;一处困难,八方支援。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04.0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震级7.8级地震,往日熙熙攘攘的县城寂静了,哀伤了。灾情发生之后中央立即展开部署,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会议后,立即乘车到都江堰市街道看望雨中避震的群众。他冒着危险,踏着泥泞,攀上瓦砾堆,走进施救地点,看着眼前的情景,不禁流下两行热泪,亲自到遇难群众的遗体前三鞠躬。解放军们冒着巨大的危险去抢救四川同胞,渴望着多救出一条生命,成都军区700多名官兵冒雨日夜前行,济南军区救援部队徒步走进震区……他们随时面临着余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危险却义无返顾,毫无畏惧。全体中国人闻此噩耗纷纷落下伤恸的泪水,并以最快的速度最切实的行动帮助灾区的同胞重新站起来、建立家园。5月12日当夜,成都街头无数个献血点和医疗站前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据统计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94.68亿元。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新加坡的六支境外救援队伍迅速抵达灾区开展救援行动。及时地抢救伤员,挽救了更多的生命。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中央、国务院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举全国之力解决灾后重建问题。
中华历来都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都有信心能建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给逝去的同胞最大的安慰。
60年,弹指一挥间。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60岁的生日。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应为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不断奋斗、拼搏,为祖国母亲的华诞献礼。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收起
先写你“站在高山之上,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再写黄河的历史
再写你在黄河滩上的见闻感受
最后,根据要求,引出你的主题。如赞美国家、母亲、关注环境等。
没去过黄河?没关系,天下作文一大编!
防御黄河洪水无论过去或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黄河问题中第一位的问题。黄河洪水灾害主要是在下游。70余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几乎全部集中于黄河的中上游,而下游是一条上宽下窄、绵延八百公里的“悬河”,这种河流形态恐怕是中国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中仅有的。洪水在短时间内大流量、强冲力、长距离由平原地区“悬河”入海,十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数千万人口面临可能的灭顶之灾,其防洪难度及任务的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
全部展开
防御黄河洪水无论过去或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黄河问题中第一位的问题。黄河洪水灾害主要是在下游。70余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几乎全部集中于黄河的中上游,而下游是一条上宽下窄、绵延八百公里的“悬河”,这种河流形态恐怕是中国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中仅有的。洪水在短时间内大流量、强冲力、长距离由平原地区“悬河”入海,十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数千万人口面临可能的灭顶之灾,其防洪难度及任务的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洪水,泛滥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也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拟的。1938年花园口扒决形成的黄泛区,至今仍是中国贫困的地区之一。对黄河洪水灾害的评估,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系统的思维方式加以认识,如对人文环境、社会进步、政权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影响的研究等。单纯以经济的、区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是很不够的。
黄河下游防洪存在的问题较多,最现实的问题首先是要对中常洪水进行再认识。所谓中常洪水,是一个从预见期上界定的概念,表现为流量特征上区别于大洪水和中小洪水。中常洪水对黄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输沙入海、冲蚀河道和稳定河槽;二是下游补源,满足环境和生态用水需求。从历史上来看,黄河下游每一个大的河道演变周期,都是一个河道逐渐淤高、河口抬高延伸的过程,也是纵向比降趋缓而横向比降增大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孕育了非常洪水发生河道变迁、中常洪水三年二决泛滥的结果。现行河道维持100多年后,长时期安澜的今天,1996年8月中常洪水情况下出现的下游异常高水位和行洪过程,提醒人们应当对中常洪水进行重新认识。中常不常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仅仅以预见期和流量界定、区别和认识黄河可能发生的洪水是不客观的,相对而言水位有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游荡性河道内洪水小流量、高水位漫滩可能无序性演进,河道工程功能大大减弱,进而出现河势急剧变化危及堤防安全。因此,对黄河洪水尤其是中常洪水不能只进行一般意义的水文分析。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起高效、精确的监控体系,对河道形态时空变化、洪水演进等实施即时监测和控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其次是通过对中常洪水的再认识,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对黄河下游构成威胁的已经主要不是大洪水而是高水位。因此,对非常洪水和中常洪水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小浪底水库防洪效益与运用方式等相关问题,也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再认识。特别是中常洪水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我们对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非常洪水以往的概念和意义,显然需要有新的理解和评价。
三是分滞洪的问题。分滞洪区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在与洪水抗争中的能动性和策略性,并已为防洪实践所证明是成功的。人类与洪水的斗争也是人与自然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黄河分滞洪区(包括滩区)日益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愈来愈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一能动的策略性防洪措施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千年一遇洪水仍将运用分滞洪区。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牺牲某一区域长远的、整体和根本的利益,与长治久安的概念是越来越不相称的,发展地看不应是首选的策略。因而积极谋求新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黄河下游改道问题
河道稳定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前提,也是实施治黄策略的先决条件。伴随着洪水泛滥下游发生改道的可能性,是谋求长治久安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比较乐观和一致的看法是现行河道还可以维持几十年时间,如果考虑到中游水库的拦淤调控运用,尤其是进行科学的调水调沙实践,现行河道稳定百年似乎是可能的。人民治黄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战胜1958年和1982年实测大洪水的成功实践和目前较完备的工程体系,以及可依赖的国家相当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下游河道可以维持百年稳定的观点是成立的。考虑到黄河下游河道“悬河”善徙、上宽下窄以及比降和输沙能力不平衡等河道变迁自然因素,短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加之滩区人类活动等因素,现行河道维持百年稳定无疑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而脆弱的百年稳定与长治久安也未必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对黄河下游改道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有一点应当是共识:即黄河下游改道指的是下游河道某一基点开始,长时间较为稳定的流路变迁,并对相关区域的地理社会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由此我们想到河口三角洲的流路问题,它是针对黄河入海问题而提出的。黄河与其他入海河流不同,多沙特性决定了河道在三角洲地区因淤积抬高周期性地变化频繁。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和河道长度在增加,河道变化的起点也极可能上延。河口抬高是河道变迁的主要诱因之一,河口地区的河道演变是整个下游河道变化的反射,并对下游河道整体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时期或历史地看,黄河河口地区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与目前本地区的环境、资源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矛盾,决定了黄河河口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流路概念所能容纳了的。对河口的治理,不能只从河口流路这一专业层面去认识。若把河口流路问题上升为下游改道层次加以认识,由此得出黄河下游潜在着较大改道可能性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对黄河下游改道可能性的分析,令我们至少应增强治黄的紧迫感,并表现出更大的能动性。
三、关于黄河泥沙问题
黄河为害的根本症结是泥沙问题。异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积、冲蚀,不仅给防洪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大加重了洪水灾害后果,长期的河道淤积又构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时也给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问题。目前黄河泥沙的处理主要的还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携沙入海,这显然是以浪费大量可贵的水资源为代价的。已付诸实施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水库拦沙、放淤改土、淤筑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缓泥沙的河道淤积。泥沙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控制,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项恢宏而艰巨的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工程,因其直接减少泥沙入黄而成为治黄体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现代治黄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农业等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着更直接现实的、基础性的意义。遍布黄土高原的大小水库和坝系等,不仅直接拦蓄泥沙、改变微观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观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和农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强烈的重力侵蚀状态下,非工程措施显得更为苍白无力;粗沙多沙来源区因人口和环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赖于工程措施。可见无论是从国土整治生态建设出发,还是从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来看,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应是第一位的。这并不否认生物等措施的最终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效益对水土保持的反作用会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农业的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应进行专题研究。尽管水土保持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黄泥沙也有明显的减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经济和科技投入,特别是缓慢的时效性、复杂的历史社会、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黄河问题的复杂与深沉。黄河不可能变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开始于地质时期,黄河演变的背后是自然的演变过程;黄河不需要变清,通过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调节实现有效的控制,对黄河而言也许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径。
黄河水少沙多的观点,开始是从输沙减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进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调水输沙和调水调沙的设想,目的是控制处理泥沙,消除或延缓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积。长远考虑,通过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量,更加有利于调水调沙提高黄河干流输沙能力。目前从外流域调水,显然没有利用黄河自身调节解决输沙问题更为现实和经济。调水调沙应当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内容。广义上讲,人为径流变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运动过程都属于调水调沙的范畴。即将实施的调水调沙应当是狭义的概念,即为调沙而调水,是对水沙运动规律直接能动的反映。这一是要以牺牲相当量的宝贵的黄河水资源为代价;二是对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赖性。综合分析,调水调沙要做到四个同时:一是调水调沙要同时兼顾到下游及河口生态和社会用水等,为调沙而调水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实践过程。二是调水调沙要与河道整治工程规划和调整同时进行。调水调沙河床与水沙演变规律应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围内呈现,否则,调沙只能是简单的输沙尝试过程。三是调水调沙要与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主动疏浚导流同时进行。下游的疏浚特别是河口的疏浚,对调水调沙实践有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四是远期南水北调参与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方式和有关技术问题,要同时提前进行研究。调水调沙不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唯一的手段。我们需要的应是:宏观上目的性很强、微观上多目标的、综合有效的调水调沙措施,亦即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水调沙实践。
四、关于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问题
前边已经谈到,最早设想从外流域调水解决黄河水少沙多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即相当于现在的西线南水北调。目前的南水北调已经成为国家调整南北方水资源不平衡,解决北方地区缺水状况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试想,如果黄河的年径流总量能够增加一倍(相当于长江的十分之一),即由现在的5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那么南水北调规划也许就要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了。从这一点上来看,现在南水北调的前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河水资源的供应不足,也意味着南水到达黄河也就完成了北调,事实上西线南水北调正是这样一个概念。
承认黄河与南水北调以上的关系,就不能把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仅仅局限于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加以理解。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直接入黄,而东、中线工程也不是“穿黄”而是“会黄”。首先是南水北调与黄河的互相调节和补位。目前承担黄河下游调洪任务的天然的东平湖,以及与东平湖有联系的其他湖泊和运河水系等,本身就是东线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干流及其水利枢纽体系,更是在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中游干支流已建和将建的水利枢纽工程,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调节能力和调水效率,也应起到巨大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其次是黄河下游大规模的调水、供水和灌排系统的潜力,应当承担北调水资源再分配和利用的任务。同时,外流域调水也形成了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有利态势。可见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无论是西线、中线和东线,都与黄河有着直接的甚至是依赖的关系,也可以讲黄河是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从水资源层面上来看,黄河与南水北调应当是叠加和补位的关系;从黄河的治理层面上来看,南水北调开辟了解决黄河问题的新途径。
五、关于黄河水资源利用问题
水资源短缺和洪水并存,亦即水量时空分布不平衡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史地看,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无论是数量、频率还是灾害程度,都是等量齐观的,一些旱灾的影响和损失还远大于洪灾。只是由于洪水灾害的直接性和为害的直观性,人们往往不把洪灾与旱灾相提并论。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只是这一特点新的呈现形式。黄河断流意味着泥沙输送海洋的停止,无疑将加大河道的淤积;更为现实的是下游地下水补源中断、湿地减退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而资源性供水还在其次。考虑到黄淮海地区对黄河水资源长期的依赖性,仅仅维持一种不断流的状态(实践证明是可以实现的),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与黄河的地位不相称的。之所以黄河断流在各方面产生了不亚于一次罕见洪水的影响,原因也正在于此。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与解决黄河断流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解决断流的工作目标应是维持生态用水最低径流量;只有在大于生态用水最小径流状态下才能谈水资源的利用问题。黄河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法律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与措施。黄河的治理开发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对水资源匮乏带来的问题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决水资源问题要与黄河治理的其他方面同时考虑。
从地质年代上看黄河曾经是一个内陆河流,流域本身应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境系统。今天的黄河是历史黄河的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是黄河稳定的重要标志。黄河造就了华北平原,也造就了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今天黄河河口及下游湿地生态就是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表现。而宁蒙河套地区之所以能够与沙漠抗争维持至今日,与黄河的存在和不懈的滋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让人不能不思考宁蒙地区持续了2000余年的引黄灌溉方式,是否有着更为重要的环境生态意义。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过程中,对黄河生态系统的考虑至少是不够的。而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必须以可靠的水资源保护为前提。从目前黄河水资源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看,未来水质污染极有可能超过水资源浪费,成为与洪水并存的两大水资源损失之一。如果说防御洪水主要是人与自然的抗争,那么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主要是体现人类战胜自身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可能更难于前者。
现在实施的黄河水资源调配,主要是借助于中上游水利枢纽工程对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调节,同时对干流引水进行节制。黄河上最大的水资源损失是丰水入海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即保证下游与河口生态用水前提下,资源性用水以外的入海径流资源。目前只是从排沙和泄洪出发,并未把这部分水资源视为可利用的丰水资源。随着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和科技的进步,应从经济、技术和实践上积极寻求黄河下游这部分水资源的利用途径,作为上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合和补充,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联想到黄河历史上经常性的夺海、淮入海,在调水调沙的同时,可否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下游的丰水,有必要进行一些可行性的研究。事实上目前黄河下游两岸已建和拟建的大量平原水库,正起着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丰水的作用。如果把黄淮海地区持续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补源等因素,与引黄济卫、引黄济津、南水北调等工程和措施相联系,可设想在黄河下游沟通黄淮海水系,并与中、东线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相结合,实现对黄河下游丰水的分流、分沙与利用。此设想如能实现,长期地看南水北调黄淮海用水截流可能会大大减少;黄、淮、海水系径流丰枯可能会得到一种有效地平衡;黄河下游调水调沙与分水分沙等措施并行,必要时亦可为分沙而分水。使水沙得到长时期稳定有效的调节,进而形成稳定的河道。黄河的泥沙,因上拦(水土保持、水库拦蓄)和下排(调水调沙、分水分沙等)而得到有效控制;黄河丰水资源又较为充分地在黄、淮、海地区加以利用。使黄河形成内陆河向海洋部分输沙和生态供水、非常洪水排泄入海的局面,这既是愿望,也有希望。
黄河的现实问题决定了长治久安有着新的内涵。防御洪水和解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危机,是黄河长治久安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长治久安的标志。长治久安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只有做到长治才有可能得到久安。防御洪水、稳定和改良下游河道,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流域生态建设的过程,既是长治久安的过程,也是长治久安的途径。调水调沙实践和“数字黄河”等工程的建设,将体现现代治的最新水平。目前调水调沙还只是即将进入实验阶段,由实验到真正意义的实践阶段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小浪底工程的建成总体上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实践成果、经验的积累,将标志着在黄河的长治久安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收起
我心中的黄河是有着汹涌澎湃的气魄,因为黄河拥有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望着黄河滚滚的奔向东南,惊涛澎湃着的黄河,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你,黄河。是一个坚强而又伟大的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便遭受着严重破坏。你正在疯狂的叫...
全部展开
我心中的黄河是有着汹涌澎湃的气魄,因为黄河拥有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望着黄河滚滚的奔向东南,惊涛澎湃着的黄河,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你,黄河。是一个坚强而又伟大的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便遭受着严重破坏。你正在疯狂的叫,好似如钢似铁的一样,你像烧着漫天大火,在烧着。
所以,黄河啊!你要坚持住,千万不要放弃了,但你所流经的脚印,却都会有沧海桑田之感,你有时像个活泼的小孩在自由自在的穿梭在壶口瀑布之间。我黄河雄浑博大的身驱突然被痉挛收缩,黄河似地下奔突出来的岩浆,发出无尽的雄伟轰鸣。黄河在历经九曲回肠的磨难后,带着生命的重负,跳荡中完成与病魔生命的格斗。
我心中的黄河一定要是十全十美的,在为着自己作斗争,我们的母亲河啊!你哺育了非常多的人,而你却像一位慈爱的老母亲,把很多人养育成人,而你却在岁月中渐渐地衰老了。
俗话说的好“岁月不饶人”。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也一天天长大,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她的汹涌澎湃,让我为之振奋;她的温柔缠绵,让我难以忘却。
正如“诗仙”李白所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倒海不复还”。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又以雷霆万钧之速,奔腾过来,咆哮而去,万浪翻腾,一泻千里。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绎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
黄河文化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也是所有的海外华侨为之骄傲。
“风在轰,马在啸,黄河在咆哮。”这雄伟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奔流不息的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收起